<h3>四月的尾巴,当人们还沉醉在春日的繁花盛景之中时,微信群中却传来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噩耗——一代湖北乒坛名宿、冰岛国家乒乓球队主教练胡道本,于4月14日在哥本哈根转机,准备返回冰岛的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6岁。</h3><h3><br></h3><h3>又一位中国乒乓功臣去世,让人唏嘘不已。最早在新浪博客上透露这则消息的是,胡道本生前在湖北省队的队友黄翘林、陈丽芳夫妇。他们援引胡道本夫人的话称,“沉痛告知道本在去冰岛途中突发意外,于2017年4月14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根据他的遗愿,丧事从简。道本是在哥本哈根转机途中突发脑溢血,他走的很安详,如在梦中安静离去,望大家节哀。”</h3><h3><br></h3><h3>据悉,胡指导的夫人黄金香指导是前中国国家田径队队员,前湖北省田径队的资深教练。此番胡指导驾鹤西去,他们的女儿,日前已从上海飞往冰岛,为父亲料理后事。</h3><h3><br></h3><h3>胡道本的另一位湖北省队前队友董良田至今清晰地记得,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志在卫冕的上届男单容国团意外败在年仅14岁的巴西天才少年考斯塔拍下,惨遭淘汰。</h3><h3><br></h3><h3>关键时刻,胡道本临危不惧,3:0干脆利索地将这只生猛的巴西猛虎拿下,并横扫所有外国选手,一路闯入八强。“对考斯塔那场球,我们就坐在挡板外面观战。胡道本绝对是中国队夺冠的功臣,消灭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的拦路虎。”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年的湖北队主力董良田仍对这位老队友记忆犹新。</h3><h3><br></h3><h3>“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为了全力备战,在当时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国家毅然调集全国108将进京集训,胡道本就是其中之一。26、27、28三届世锦赛,他都杀入男单八强,堪称世界名将。三次八进四,他都服从组织安排,让给了李富荣,可以说是无名英雄。”在那个特殊的政治年代,为了让中国队捧回一个复制的男单奖杯,三次世锦赛,决赛阶段李富荣又都让给了庄则栋,被传为一段佳话。庄则栋三连冠的伟绩当中,自然也少不了胡道本的一份功劳。</h3><div><br></div><div>董良田回忆道,“胡道本当年是湖北男队中技术最拔尖的。他所取得的成就,对我们这批队员而言,简直是泰山仰止。我在省队效力时,他早就进了国家队,不过到了全国锦标赛,他就会回来,代表湖北队出战。1963年,我们几个主力有幸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全国锦标赛亚军。在我印象中,这是湖北男队迄今取得做最好成绩。”</div><div><br></div><div>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胡道本和蔡振华作为援外教练,前往意大利执教,当时两个住同一问宿舍,私交甚笃。后来蔡振华回国,成为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带领困境中的中国男乒一步步走出低谷。而胡道本则因机缘巧合,远赴冰岛执教该国国乒队。</div><div><br></div><div>虽然离开湖北多年,但是这位荆楚之子却怀着浓浓的家乡情结。在中国国家队的时候,但凡国内比赛,他经常身穿印有“湖北”字样的队服;成为海外游子之后,他不仅时常回国探亲,甚至还于1993年帶领冰岛国家少年乒乓球队,回家乡武汉,在武汉大学百年校园内集训长达一个多月。</div><div><br></div><div>在冰岛国家队执教多年,以小小银球为媒介,胡道本不仅传播了乒乓文化,而且促进了中冰两国的民间友谊和文化交流,堪称乒乓大使。<br></div><div><br></div><div>斯人已逝,幽思常存。音容宛在,言犹在耳。祝胡道本老师天堂一路走好!</div><h3><br></h3> <h3>胡道本于1941年出生在湖北,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h3> <h3>中学毕业后,他先后进了湖北省队和中国国家队。凭借中远台“正反手打回头”的领先绝活,胡道本独步世界乒坛,令外国选手闻风丧胆。</h3> <h3>这是1966年欢迎罗马尼亚乒乓球队访问武汉的照片。中间两位女队员之间的就是胡道本。</h3> <h3>这是1972年欢迎日本队访问武汉,穿白衬衫与来访客人握手的是胡道本。</h3> <h3>对于胡道本当年所作的贡献和牺牲,李富荣曾表示,“现在,有很多人记得我让了世界冠军,让给了庄则栋他们,但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个让球给我的胡道本。再想想那么多默默无闻的陪练、教练呢?与他们相比,我幸运多了。”</h3><div><br></div><div>然而在湖北乒乓球人的心目中,胡道本是他们永远的英雄。图为2005年,奥林乒乓球俱乐部老总程保武宴请回国探亲的胡道本,穿蓝色运动服的是胡道本。程总右边是湖北省队老教练易振华,系现任武大教授汪杰的老师。</div> <h3>老队友给胡道本敬酒,靠近胡道本的是我省有名的荆州大板胡淑芬——老国家队队员,也是备战1961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的108将之一。</h3> <h3>胡道本和程总以及众昔日队友合影。程老爷子与胡道本的友谊始于青年时代,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2008年广州世乒赛前夕,胡道本曾带领冰岛国家队,在汉口青年路的奥林乒乓球俱乐部整整备战了一个月。</h3> <h3>生命的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缘分,也记录着不同的情分。暗香浮动的时光中,有多少记忆,来了又去,如一季花开,惟留一份懂得,在老去的光阴里,记录着那场关于乒乓球的约定。<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39b54a">24年前,我与胡道本教练的一段乒乓缘——约旦君</font></h1> <h3>那是1993年,刚刚进入武大财务处,每天除了手工记录两本流水账之外,便是往校大门外的工行跑一趟,送送支票,提提现金,惟一的交通工具便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日子就像一潭死水,灰暗而又单调,乒乓球成了那段灰色岁月的惟一亮色。90年代初,资讯远没有今天介么发达,木有手机,木有网络,就连BP机也很少见,家里装部固定电话需要5000元巨款,相当于一名普通职工的全年工资。</h3><div><br></div><div>那时的武大,有个业余乒乓圈,打得比较好的也就数得出来的那么几位:老牌教工冠军、历史系的薛毅老师,空间物理系的赵正宇老师,再就是校长办公室主任周景明。那时的约旦君拿着一块破旧的直板,正手对攻练习超不过10板,反手推挡勉强还能推个几十板,木有一天的童子功。穷着思变,偶然从一期《乒乓世界》上看到对怪胶的介绍,便不可救药地着了迷,急不可耐地把武大图书馆里的乒乓球教学书籍借了个遍。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本,通过连拍照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怪胶手、世界冠军葛新爱的长胶反手技术。</div><div><br></div><div>那时的器材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能够找得到的信息也是从《乒乓世界》上的广告看来的。记得正手配的是天津橡胶所的729反胶,反手配的是755半长胶,0.5毫米薄海绵。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四处野战,居然也能蒙住一些人。</div><div><br></div><div>5月初的一天,听说武大老体育馆(即宋卿体育馆)来了支到访的冰岛国家少年队,带队的是湖北籍名将胡道本。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俺利用跑外勤的机会顺道溜入体育馆观摩他们的比赛,只见一位大腹便便、聪明“绝顶”的中年汉子用一口“汉腔英语”招呼着一帮14、5岁的洋孩子练习着。平时偌大而空旷的木头地板篮球场不知啥时候被一块块新做的蓝色活动挡板隔出了一半,上面用中英文印着“武汉大学”字样,专门摆放8张崭新的墨绿色双喜球台,显然校方为了迎接这批从天而降的“洋客人”,下足了血本。</div><div><br></div><div>始建于30年代的这座体育馆位于珞珈山南麓脚下,轮舵式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中央是运动场,四周绕有回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气势雄浑,古朴庄重。一抹金色的阳光从西面的窗棂斜射进来,将这些老外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古老的球馆回响着乒乒乓乓的练球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小伙、洋姑娘们练得很是认真,清一色的蝴蝶底板和套胶,身上穿的、脚上蹬的,也全是蝴蝶系列。如此高端的装备,对于当时还拿补胎胶水粘胶皮的约旦君来说,只有流口水的份儿。</div><div><br></div><div>那天以薛毅老师为首的武大教工跟这支娃娃队来了场友谊赛,比赛结果虽然以2:3告负,但是足以让大家兴奋不已——对方毕竟是“国字号”啊 。记得薛老师和周老师各自赢了一场。前者的特长是左推右攻,后者的法宝是远台放高球,堪称一绝。后来听薛老师介绍,眼前的这位冰岛队教头胡道本当年可是个人物,是赫赫有名的国家队“五虎大将”之一,曾经为了集体荣誉在世乒赛8进4决赛中让球给李富荣,称得上是无名英雄。那一刻,这位“光头大叔”的形象在约旦君的心目中顿时高大了起来。</div><div><br></div><div>没想到这位传奇式的人物竟然如此和蔼可亲,一边招呼参赛的武大教工们喝着刚刚买来的一筐冰镇可乐,一边告诉我们,冰岛是个以渔业为主的北欧岛国,人口大约30万,若论人均收入,在北欧算得上中上;若论乒乓水平,跟瑞典这样的顶尖强国相比,绝对只能算中下。尽管如此,丝毫也不影响这个国家对乒乓球运动的喜爱。有趣的是,出国前还一句外语不会的胡指导虽然当时早已经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跟小队员们交谈,但是每当这些半大的孩子们彼此用卷舌的冰岛语唧唧咋咋的时候,他就只有听“天书”的份了。</div><div><br></div><div>说罢,胡指导还特意向我们一一介绍他的洋徒弟们,总共7个,都在15岁上下:年龄最小的是个叫英格(Ingi)的英俊少年,刚刚14岁,却是整支少年队里技术最棒的,含笑的眼睛透着机灵,两颗洁白整齐的大门牙,一笑起来就让人想起大白兔;细竹竿子式的那个叫欧利(弱不经风的小身材,脾气可真不小,后面就会讲到),戴着眼镜的小瘦猴名叫比亚西,身材粗壮的小伙名叫戴维,还有一个身材均称、不苟言笑的男孩子名叫杰夫。此外,队里还有两个姑娘,身材高大、面容如修女般圣洁的那个叫玛利娅,身材矮胖、满脸雀斑的名叫阿达,前者活泼开朗,后者害羞内向,据说理想是成为一名心理学家。</div><div><br></div><div>在所有孩子中,最受教练宠爱的无疑当数英格,平时吃的“小灶”最多不说,其他队员训练结束后都是统一乘坐一辆白色丰田面包车,返回住宿地——位于珞珈山上的武大外招,只有英格一个人是由教练开着一辆马自达摩托驮着回驻地的。在那之后好长一段日子,一个壮实的光头汉子载着一位金发碧眼的洋正太,在崎岖起伏的珞珈山山路上飞奔,成了这座百年校园最吸引眼球的一道风景。</div> <h3>记得那是1993年5月底的一个周末,武大樱园、桂园、梅园、枫园的食堂和体育馆前纷纷填出了海报,“冰岛国家队将与武大校队举行友谊赛”。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一支堂堂欧洲国家队竟然要与区区一支大学校队热身对抗,这可是百年不遇的破天荒大事。一时间,武大人奔走相告。那天晚上7点不到,人流便向老体育馆涌去,校学生会和武大乒协的志愿者们在门口设立了检查哨卡,严格查验每个观众的学生证或工作证,才准予放行入场。</h3><div><br></div><div>7点一到,武大乒协主席、英文系的叶飞同学便用流利的英语宣布:“雷地士安得乡亲们(这个有点穿越,呵呵),欢迎冰岛国家乒乓球队访问我校。今晚他们将迎战武汉大学校乒乓球队。首先,双方交换队旗。”偌大的球馆四周被坐在长板凳上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空旷的篮球场中央摆放着惟一一张红双喜球台,球台上空的16盏200瓦的白炽灯泡将中央赛区照得亮如白昼。初夏的武汉已经能够感觉几份暑热,依稀记得开球网老板周易同学当时也坐在观众席中,手里还拿着一把折叠扇,满脸稚气的他那时还只是个初中生,脸上写满了对国球的热爱和痴迷。</div><div><br></div><div>比赛正式开式,当时还是21分赛的小球时代,团体赛沿用斯韦斯林杯男团的九打五胜制。第一场,由我方三号、身材小巧的小帅哥喻伟迎战冰岛队(客队)二号,据说是位水果店老板。喻伟右手直握球拍,单面红色正胶,91年(前后)曾经代表中国国家少年队访问过美国。他的技术特点是动作小,力量不大,但是速度快,爆发力强,尤其反手倒板用背面发球更是一绝。他一上来便抢胜一局,然而对方也不是吃素的,很快还以颜色,扳回一局。决胜第3局,喻伟有点操之过急,失误频频,最终1:2告负。</div><div><br></div><div>第二场,由我方一号主力——一位持黑色直板正胶的眼镜哥出场迎战冰岛队的三号——一个身材滚圆的小胖子。眼镜哥刚一出场,坐在我身边的校队板凳女队员曹灿就叫出了声,“他不是湖北省队的主力宋斌(好象是介个名字)吗?”原来,校方为了这场比赛煞费苦心,临时请了“外援”。正胶眼镜哥不愧专业省队,嘁里卡嚓,近台快攻打得对方找不到北,2:0轻松获胜。</div><div><br></div><div>第三场,由武大校队的总教头汪杰老师出战冰岛队一号约翰逊。据说这个约翰逊在91年的千叶世乒赛上发挥不俗,打进过前16强。彼时的汪老师30出头,皮肤白皙,玉树临风,英俊不可方物。他一出场立马惊艳全场。有女生惊呼,“他竟然比老外还白!”由于双方打法相似,都是横板两边弧圈,从力量和旋转上讲,欧洲人明显占了上风。汪教头奋力抵挡,勉强赢了第2局后,终以1:2败北。</div><div><br></div><div>我队大比分1:2落后,此时观众们都捏着一分汗,那个年代国人将体育比赛的胜负都看得很重,更何况这是一场关于国球的“国际比赛”。</div><div><br></div><div>第四场,由我队头号宋斌对阵对方二号水果店老板。水果店老板显然比刚才的那位小胖子厉害很多,但是面对直板正胶疾风暴雨般的进攻,也同样以0:2败下阵来。凭借中流砥柱宋斌的两场胜利,两队战成2:2平。</div><div><br></div><div>第五场,由快攻手喻伟迎战对方头号约翰逊。面对实力明显高出自己的对手,喻伟总结了头场失利的教训,积极侧身、果断起板,快刀斩乱麻,干净利索地以2:0将对方拿下。</div><div><br></div><div>第六场,由我队汪教头迎战对方小胖子。这一回汪老师施展了全身的解数,屡屡在被迫退到远台削球的情况下,上演削中反攻的好戏,全场观众时不时爆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最终他以2:1拿下了比赛。身边一位球友笑称,“老汪总算挽回了面子”。</div><div><br></div><div>第七场,我方核心主力宋斌再次披挂上阵,迎战客队约翰逊,这是一场双方一号主力的硬碰硬,打得惊心动魄。双方你来我往,约翰逊退到远台,不时放起高球,比赛气氛达到了高潮。而宋斌不急不慢,打吊结合,牢牢控制着局面,最终以2:1惊险获胜。</div><div><br></div><div>至此,这场“国际对抗赛”,以武大队以5:2的大比分战胜客队冰岛队而告终。</div><div><br></div><div>那晚比赛之后,《武汉大学报》(周报)在头条刊登了这则消息,轰动一时。一支大学校队,竟然完胜一支异国的国家队,这在世界乒乓史上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那种“民族自豪感”相信每一个见证这次比赛的武大人都曾有过。然而很多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乒乓球毕竟是咱的国球,咱们实行的举国体制,人家的运动员全部都是业余的,有着忙碌的本职工作,充其量只是将乒乓球当作一种爱好。再者一说,如果当时武大队没有请来一位堪称定海神针的外援,情况又会如何?尽管如此,那晚的精彩回忆至今仍然像电影一样,不时在俺的脑海中回放,时隔20多年,依然历历在目。</div><div><br></div><div> </div> <h3>自从那晚“国际对抗赛”之后,冰岛国家队就再也没有现身,而冰岛国家少年队却留在了武大继续训练。几乎每天下午,俺都会趁着外出跑银行的机会,偷偷溜去体育馆,观看他们的训练。进入6月的武汉,已经形如火炉,这让这些北欧来的洋孩子们多少有些不太适应,小伙子们一个个打着赤膊,白化化的一片,很是打眼。 </h3><div> </div><div>偶尔球飞到二楼的看台上,我都会从狭窄的楼道跑上去,捡起来朝下面扔去,而他们也总会报以微笑,然后用刚刚学会的中文说声“谢谢”。古老的体育馆由于年代久远,不少麻雀在屋顶上筑了窝,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有一次胡指导在给小队员们喂多球的时候,忽然从屋顶上空降下一坨浅黄色的“软黄金”,这帮洋娃娃们非但没有半点厌恶的意思,反而兴奋地仰头环视着,兴奋地唧唧咋咋,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div><div> </div><div>靠着当“球童”,渐渐跟这帮洋孩子们混了个脸熟,尤其是跟胡指导。有一次,我壮着胆子,问他可不可以跟小队员们练一练,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说句实话,如果单论板数和回合,我是无论如何上不了台面的,这些欧洲孩子的架势不是一般的好,正手近台、中台对拉,反手对拨和对拉,随随便便就可以打上个四、五十板。若论相持球,绝对是他们的特长。 </div><div> </div><div>于是我一般只练个几板球,便要求直接开分。他们也压根没把我这个“球童”放在眼里。记得我应战的首名小队员是个戴眼镜的小瘦猴比亚西,由于没热上身,对场地和球台不太适应,我上来就0:2交了白卷。虽然出师不利,但是让我安慰的是,每局都咬得很紧,当时心想:“小洋鬼子也没有那么可怕”。 </div><div> </div><div>对方第2个应战的是女1号玛莉亚。人高马大的她两面进攻,力量似乎不亚于同龄的男孩子。这一场,俺利用发球抢攻和台内短球起板,频频得分。虽然因为基本功不济,在回合球上吃了亏,最终1:2告负,但是却让我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毕竟赢了一局,算是开了胡。 </div><div> </div><div>对方第3个应战的是身高最高的“细竹竿”欧利。手长脚长的他也戴着一副眼镜,打球时后退半步,照顾面积大,相持球很稳。第一局,我利用长胶扰乱他的节奏,很快拿了下来。第2局,他渐渐有所适应,侧身抢拉频频上台得分,双方战平。第3局,打到17比18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句中文“谁赢了”,把我当场惊呆了,愣了一会儿,我指着自己说:“我输了”。没想到,他显然会错了意思,以会我在说“我赢了”,于是愤怒地一脚踹了下桌腿。 </div><div> </div><div>迫于当时口语极烂,无法向他解释。心情大乱的我,动作顿时变了形,稀里糊涂地便以19:21输了决胜局。 </div><div> </div><div>三战皆墨之后,我反而定下了心。因为我面对的毕竟是“国军”,这样的结果并不丢人。终于赶到迎战对方最弱的一位——女队的小胖妞阿达。这位文静的姑娘无疑是所有队员中基本功和进攻能力最弱的,我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以2:0将她拿下。 </div><div> </div><div>终于赢了一场之后,我的士气大涨。接下来对阵对方身材最壮的小伙子戴维。戴维同样戴着一副眼镜,仗着一身强健的肌肉,能够拉出强烈旋转的弧圈球。这时我的长胶派出了用场,我用反手推挡和拱球,将他的来球一一化解。看到长胶回过去的球又飘忽又下沉,戴维的脸色时而惊诧,时而阴沉。见他被逼到中远台,我又倒回了反胶,侧身用正手进攻,几乎板板命中,直接得分。眨眼功夫,我竟然以2:0将这员猛将拉下了马。 </div><div> </div><div>当时自己的感觉,就像一名“扫地门童”,摇身变成了“绝世高手”,顿时腾云驾雾。对于这个结果,戴维显然既自责又郁闷,场间休息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他摘下了眼镜,灰蓝色的眼睛有点潮湿,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转。那个神情好象在说,“我怎么就输给了这个中国破小子呢?他的动作和胶皮怎么那么怪?” </div><div> </div><div>轮到挑战对方一号主力、小机灵英格。要搁平时,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因为就在此之前的上午,据说他刚刚以2:1胜了因在中冰对抗赛中“一战成名”的武大教头汪杰。说起这个战绩,其他小队员们无不对英格一脸的崇拜。英格的手上功夫果真了得,不到15岁的他中远台相持已经跟成年队员不相上下,力量不算太大,但是发力集中而且线路落点合理,难怪汪教头会输给他。 </div><div> </div><div>第一局上来,我有点畏手畏脚,不敢主动进攻,被他牵着鼻子走,很快以14:21败北;第二局,我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发完球就侧身,台内短球一律用长胶挑打和拱切,没想到竟然占了上风,反以21:18扳回一局。 </div><div><br></div><div>愈战愈勇的我,正准备迎接第三局,没想到胡指导以“天色已晚,改天再战”的理由,中止了比赛。也许是对得意弟子英格的表现并不满意,所以下令高挂起了“免战牌”。 </div><div> </div><div>盘点一下,当天下午我的总战绩是3负2胜1平,虽然谈不上骄人,但是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国际比赛”,所以不免有些洋洋自得。回到单位一吹,同事个个将信将疑,因为我这“打水泥台的破球板”,怎么可能打败“洋枪洋炮”的洋鬼子,实在不可思议。 </div><div> </div><div>过了几天,我又去观摩这支少年队的练习。没想到刚刚在板凳上落座,那个戴维远远地便跑过来跟我打招呼,原来是想“报仇”。报就报呗,谁怕谁。这一次,我依旧用红色那面的长胶磕得他晕得转向,记得有一记回球,他侧身暴冲了一板,被我长胶反手一磕,球就像蛇一样,波浪式地回了过去。他惊讶地当场张大嘴巴,当场失声尖叫了起来。比赛结果,依旧是2:0。 </div><div> </div><div>这时胡指导板着面孔,训斥道:“David, you lose again?!”(戴维,你又输了吗?)只见戴维脸涨得通红,脑袋耷拉着,就像霸打的茄子,好象做错了什么事情。有了这两次交手记录,戴维后来成了我在这支队伍最好的朋友,每次去观摩他们的比赛,他总会远远地朝我问好,友好地向我介绍队友们的新情况。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div><div> </div><div>为了感谢这支少年队伍给我提供陪练的机会,我特意用牛仔背包装了十块光明冰砖,以示谢意。记得那天天气特别炎热,冰淇淋送到体育馆的时候,几乎已经融化了一半。当胡指导招呼孩子们来吃冰淇淋的时候,他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我和胡指导的每一句家乡话对话,他们都要求译成英语以便让他们明白。其中有一句“这冰淇淋是批发的吧?”英格一再追问这句是啥意思,胡指导被“批发”二字卡住,急得抓耳挠腮,只好投降——“I don’t know how to say in English”。后来回家查了字典,“批发”应该是“wholesale”,呵呵。 </div><div> </div><div>第二天,我再去体育馆的时候,收到女队员玛莉亚送的一份珍贵礼物:一面冰岛国家乒乓球队的队旗,一张冰岛国家少年乒乓球队的全家福,还有一套印有冰岛风光的明信片。玛莉亚非常细心地在照片的背面写下每位队员的名字。并且告诉,过两天他们就要离开武汉,先去北京,继而回国了。这次中国之旅,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永生难忘,也欢迎我在方便的时候,能够去冰岛观光旅游。告别的时候,分明感觉喉咙有点哽咽,但我仍然笑着祝福他们“GOOD LUCK”,并且伸出手指打出象征胜利的“V”字。 </div><div> </div><div>一晃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张黑白照片和队旗早已经有些泛黄,但是我与这些洋娃娃的那段乒乓友情却不曾有半点的褪色。每当听到这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新闻,就会免不了为那些异国的“小朋友们”牵肠挂肚,忍不住想打听那些孩子们的近况。每当从网上读到“昔日国手胡道本异国传芬芳,率领冰岛国家队出征世乒赛”的消息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这位可敬前辈的音容笑貌。有时我在想,如果不是乒乓球,也许我与那个远在北极圈的遥远国度不会有半点瓜葛,与“英格”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丝毫的交集。还有哪一种运动,重量不足3克,却让无数人为之痴迷,激情四射,不分国籍、种族、年龄和性别。感谢乒乓,因为它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关于运动,关于激情,关于爱,关于珍惜,关于友情……(完) </div><div> </div> <h3>当年访问武汉大学的冰岛国家少年乒乓球队赠送给约旦君的队旗。</h3> <h3>时光静好,与君语;</h3><div>细水流年,与君同;</div><div>繁花落尽,与君老。</div><div>——乒乓情怀,一世之爱!</div><div>(南湖大华球友艾红忠)</div> <h3>这是2003年,胡道本教练和冰岛国家队队员的合影。照片上的这位帅哥疑是当年访问武大的少年英格(求鉴定)。</h3> <h3>奉上一组冰岛自然风光。总有一天,要去冰岛看一看,因为乒乓球,因为胡道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