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笔匠——徐华荣

文鹤轩笔庄(专业古笔制做)

<p class="ql-block">徐华荣,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于毛笔世家,其作品被韶山毛泽东和刘少奇国家一级搏物馆、省财经大学创造学会等多家搏物馆收藏。2017年荣获江西省振兴杯毛笔制作大赛前十名,2018年荣获第四十二届全国文房四宝搏览会中小学生书画用品优质产品奖,2019被南昌市授予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0获南昌市“洪城技师”称号,2020获全国首届文房四宝设计创新大赛新意奖,2021年荣获全国文房四宝大赛(毛笔)银奖,2021获南昌市“洪城工匠”称号,徐华荣生活在具有千年制笔历史的文港镇,家族几代人均从事毛笔制作工作。祖父徐文享曾在紫光阁做笔三十年,父亲徐大鹤曾是进贤县前途毛笔厂做技师。在浓厚的毛笔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徐华荣从小对毛笔制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兴趣。在父亲严格管教和悉心传授之下,十岁开始学习制笔,十五岁就能独立制作鸡狼毫,纯狼毫,至今从事毛笔制作工作已经四十余年。徐华荣毛笔制作技艺娴熟,特别对传统古笔,鸡狼毫,纯紫毫,狼毫等制笔方法擅长,普遍被同行业认可。徐华荣紧随市场经济的浪潮,于1990年创办文鹤轩笔庄。前身为家庭作坊型生产,2015年注册,现有员工7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文鹤轩笔庄严格按照传统毛笔制作工序生产,年产笔头两万支,成品一万支,产值一百多万元。在徐华荣的领导下,文鹤轩笔庄所制作的各朝代复古笔品种达五十余种,各具特色,其中纯紫毫,三副笔,乾隆三剑客笔堪称一绝,被终端客户给予极高的评价,徐华荣亲自制作的复古作品被刘少奇国家一级搏物馆收藏,中央九套,江西电视台,南昌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文鹤轩笔庄进行过报道。文港地区具有1700多年的毛笔制作历史,也是全国最大的毛笔批发市场和毛笔原材料市场,对外销售窗口6000多个,有“华夏笔都”及“中国毛笔之乡”之美誉。在这历史悠久,人才汇聚的地方,徐华荣能够脱颖而出,自成一派,离不开家族厚重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对毛笔的热爱和坚持。在从事毛笔制作四十余年的生涯里,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和个人的不懈努力,徐华荣对制笔这种传统的手艺有了独特的认识,也收获了众多荣誉,其制笔绝活和制笔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重钻研</p><p class="ql-block">徐华荣一生致力于毛笔工艺的制作的研发,四十余年寒暑不辍,日夜无间,这种坚守不仅是对制笔工作的爱好,更是对传统技艺的信仰和追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书画文玩爱好者对于书写工具的要求与日俱增,复古成为新的时尚。徐华荣抓住机遇,潜心研究,用祖传古法纯毫制笔,对紫毫,鸡狼毫紫狼毫等的制作都进行深入的研究,最近还复古出了清廷紫毫兰蕊式,韦诞三副笔等,引起了制笔界不小的震动。</p><p class="ql-block">2、重创新</p><p class="ql-block">传统毛笔制作技法已不完全适应现代毛笔需求,原因在于当今毛质,毛料有所改变,生态变化基因转变和国家出台动物保护法等原因,原始目标的不同使毛笔制作不得不进行变革。毛笔制作如狼毫,紫毫,兼毫等制作方法,既需继承古法,又要创新。徐华荣创办的文鹤轩笔庄在继承古法制笔的基础上,对于推陈出新同样重视。他在总结国内各地所产毛笔的内在特征、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京笔、湖笔与扬州水笔的特长,融入自己多年制笔的心得和技法,制作出深受市场欢迎的毛笔。</p><p class="ql-block">3、重传承</p><p class="ql-block">毛笔制作过程原材料到加工成笔需要128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制作来完成。长期以来毛笔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言传身教,世代相传,至今没有可借鉴的书典图本。掌握毛笔制作技艺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体会,特别在毛笔选料取用工序中没有具体的参考指标,书画家需求的毛笔要凭着技师的感情和经验掌握。因此每一道工序都是制笔的关键,而现在的多数制作毛笔将工序删减,如对消毒,软化,脱脂等一些工序进行抛弃甚至遗忘,这就需要重新探研与传承,尤其是传统技能学习过程较慢,许多年轻人不太愿意学,导致毛笔技能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困境,因此保护和传承毛笔制作这门独特的民间技艺成立工作室非常有必要。徐华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利用文鹤轩笔庄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将毛笔技艺传给更多的年轻人,使毛笔制作技艺焕发新的活力。</p> <h3>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h3> <h3>我妈妈周先英</h3> <h3>我妈坚持了快八十年做笔,</h3> <p>你知道首个毛笔制作终生贡献奖将颁给谁</p><p><br></p><p><br></p><p><br></p><p> </p><p><br></p><p> </p><p>大家肯定对这个老太太不陌生。我妈妈,她叫周先英,今年88岁,</p><p>周先英,周坊人氏。父亲曾经在前塘邹紫光阁作坊做过多年的羊毫笔,和自己的公爹同是文港制作毛笔坐凳头子的人。由于他们惺惺相惜,她10岁左右即订了娃娃亲。也是那个时候,她开始和同龄人一样学拔鸡毛,练习制笔基本功。12岁开始水盆制作,14岁出师。</p><p>结婚后一直制作毛笔。</p><p>上世纪70年代,由于手艺不错,先后在前途综合厂和上屋毛笔厂领材料在家制作,赚工分换取全家的口粮,同时又在王家洲毛笔厂领取材料制作赚全家零用钱。</p><p>改革开放后,一直从事鸡狼毫等小笔制作。2006年后,因为年纪大了,改做尾子片毛,80岁后,做点拔鸡毛的工作,直到今天。</p><p>为了奖励连续制作毛笔70年以上的笔工,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决定增设一个奖项:毛笔制作终生贡献奖。周先英是该奖第一个获得者,颁奖仪式将在2018年10月在南昌举行。</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3>我婶娘朱娇里,文港镇上朱村人,十六岁嫁给我叔叔徐海水,坚持做笔七十年,</h3> <h3>徐华荣试笔</h3> <h3>选料</h3> <h3>四代同堂</h3> <h3>应邀2017年第39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现场毛笔技艺制作展演</h3> <h3>北京展览馆和老师合影</h3> <h3>应邀2016华夏文房四宝交易会现场毛笔技艺制作展演</h3> <h3>应邀2016华夏文房四宝交易会现场毛笔技艺制作展演</h3> <h3>应邀2015内蒙古乌海市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馆现场毛笔技艺展演</h3> <h3>应邀2015内蒙古乌海市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馆现场毛笔技艺展演</h3> <h3>应邀2015内蒙古乌海市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馆现场毛笔技艺展演</h3> <h3>应邀2015内蒙古乌海市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馆现场毛笔技艺展演</h3> <h3>2017年南昌全国绿色产品博览会现场毛笔制作展示,市政府领导现场观看</h3> <h3>2017年南昌全国绿色产品博览会现场毛笔制作展示,市政府领导现场观看</h3> <h3>河北侯店毛笔厂南北毛笔交流</h3> <h3>河北衡水侯店毛笔厂南北毛笔交流接受中央七套专访</h3> <h3>现场讲解毛笔制作</h3> <h3>传授徒弟技艺</h3> <p>授徒</p> <h3>第四十一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h3> <h3>衡水候店毛笔厂孙总,做毛笔杆大师邹文标合影</h3> <h3>大哥徐弟仁,为邹农耕代工二十多年,擅长2.5公分以下纯狼小楷和鸡狼毫等一系列古笔制作</h3> <h3>大嫂</h3> <h3>二哥徐弟永</h3> <h3>二哥徐弟永夫妇,擅长纯狼毫鸡狼毫等一系列古笔制作</h3> <h3>三哥徐荣德,擅长纯狼毫,狼羊,鼠须笔等一系列古笔制作<br></h3> <h3>三嫂朱员花</h3> <h3>四哥徐金荣夫妇,擅长纯狼毫,鸡狼毫,小红毛,狼羊勾线等一系列古笔制作</h3> <h3>四哥徐金荣</h3> <h3>老五徐华荣夫妇,擅长纯紫毫,九紫一羊,五紫五羊,鸡狼毫,紫狼毫,纯狼毫,等一系列古笔复古,尤其擅长纯紫毫</h3> <h3>笔成型</h3> <h3>第五代传承人徐晓亮</h3> <h3>第五代传承人徐财亮,</h3> <h3>第五代传承人徐国亮夫妇</h3> <h3>披毫</h3> <h3>徒弟钟茜</h3> <h3>徒弟钟保华,擅长纯狼毫,鸡狼毫,小清花等一系列古笔制作</h3> <h3>纪念刘少奇同志120周年。我的两款笔(天子万年,万国来朝)由刘少奇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h3> <h3>收藏证书</h3> <p>&nbsp;&nbsp; &nbsp;毛笔发展的历史也算是波澜壮阔,随着蒙恬对毛笔的“损益”,以及最终秦朝的大一统,文房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进入文人的生活。从竹简到纸张的发明,使得作为书写工具的毛笔也随着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技术革新,毛笔的制作也越来越成熟。其中最为经典的应数三国时期韦誕的三副笔。韦誕是当时的书法家,又是制笔和制墨的高手,著有《笔墨方》,他的制笔方法被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p><p><br></p><p></p><p><br></p><p>&nbsp; &nbsp; &nbsp;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大概知道韦诞笔的选料和结构层次:以兔毫(硬毫)为心,羊毫(软毫)为被(披毫),具体为一心三副。香港书法家黄简在他的视频讲座里对此作了详细图解。</p><p><br></p><p>&nbsp; &nbsp; &nbsp; 三副的基本结构形式。(黄简书法视频)</p><p><br></p><p></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晋代书圣王羲之对制笔也颇有研究,还著有《笔经》,有关制笔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韦誕制笔的原则和改进的措施。</p><p><br></p><p></p><p><br></p><p><br></p><p></p><p><br></p><p>&nbsp; &nbsp; &nbsp;从上面文字也可以看出,王羲之已经觉察到韦誕二副也就是用截取的粗羊毫衬垫虽然起到强心蓄墨的作用,但也因为产生的空隙容易蓄水造成笔柱膨胀而影响书写效果,于是改为用麻纸裹柱,这样着墨不再担心笔柱膨胀而影响到笔柱劲挺直顺。尽管笔工制法不尽相同,但做成一支好笔的大概原则是有共识的,那就是笔有“二毫”:硬毫为柱,软毫为被。如果再加入适当的衬垫便可称为笔妙。</p><p><br></p><p>&nbsp; &nbsp; &nbsp;&nbsp;欧阳修有题《圣愈惠宣州笔戏书》诗云:“圣愈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说明宋代三副笔不仅依然传承古法而且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唐代鸡距笔和三副笔并行存在的事实。三副笔并没有因为鸡距笔的风行而消失,就像今天虽然尼龙已经取得霸主地位但纯毫依然以小众而存在于部分实力派书画家的手中一样。</p><p><br></p><p>&nbsp; &nbsp; &nbsp;&nbsp;那么三副笔、鸡距笔曾经风光无限,那千年以来为何逐渐消失了呢?实际上这跟书法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毛笔是为了书写,书写的功能无非低则是文字记载的需要,高则表现为情感性表达,也就是艺术的表现。中国书法始终伴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而发展的,造纸的发明拓展了书写的空间,使得书写的艺术性得到增强,随着生宣的逐步应用,书法越来越多的呈现为实用性之外的纯艺术的作品,而且尺幅越来越大,以前流行的以兔毫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笔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求,于是散卓笔应用而生。作为颇为严密制作精细的三副笔因为工艺的复杂而又书写的艺术空间有限,在继鸡距笔之后也渐渐消失于历史,但今天的制笔基本原理和结构形式依然是以韦誕三副笔为基础的,或披柱或散卓,更为自由而丰富。作为传承来说,工艺程序的简化具有不可逆性,三副笔变成一副笔二副笔,有心变成无心都是很正常的了!</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 今天书写的实用性逐渐式微,钢笔字都少有人写了,毛笔字也几乎变成纯粹的艺术而存在,其高级形式就是展厅更多的尺幅较大的书法家们的作品,所谓的视觉艺术冲击。毕竟今人书法功力远不及古人,出现那些走火入魔的怪诞书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满足了人们的对于所谓艺术的追求。像古代的抄经、文书档案等等虽然仅是实用性的需要,但其中高超的笔墨技巧还是让今人叹为观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把诸如抄经书写变成了一种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写得一手工整的字也被夸成了书法家,可以获得很大的自信,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书写诸如抄经这样的事情过去即便是寺庙的日常工作,今天足以附庸风雅。</p><p><br></p><p>&nbsp; &nbsp; &nbsp;小楷笔历来以兔毫为主,后来狼毫笔也得到了普及,当今尼龙纤维笔充斥市场更是满足了书法爱好者的初级需求,比如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大量尼龙作笔芯的鸡距笔。</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p><p><br></p><p></p><p><br></p><p>&nbsp; &nbsp; </p><p><br></p><p></p> <p>鸡距笔本来因为缠纸束缚,仅能书写蝇头小楷,加上现在尼龙笔泛滥,鸡距笔市场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开始重演。开始有人思考者如何拥有像鸡距笔那样短胖锋颖如锥弹力强劲又能具有很强吸水性可以长时间连续书写的笔,于是作为千年之前的经典颇为精密的三副笔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可惜,韦誕三副笔消失已久,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p><p><br></p><p>&nbsp; &nbsp; &nbsp; &nbsp;&nbsp;江西徐华荣,做笔已逾四十年,祖传古法纯毫制笔,特长是紫毫、鸡狼毫、紫狼毫等的制作和研究。最近还做出了清廷紫毫兰蕊笔、韦誕三副笔等引起了制笔界不小的震动。</p><p>&nbsp; &nbsp; &nbsp;一两年前徐华荣接到顾客请求,能否仿制古代的三副笔,徐华荣决定试试!三副笔虽然复杂,但基本的原理和结构还是大概可以掌握的凭着自己几十年紫毫制作的经验,还是充满信心的。去年夏天,徐华荣做出了自己的紫毫三副笔样品,经过书家的试用效果很好。</p><p><br></p><p>&nbsp; &nbsp; &nbsp;徐华荣制紫毫三副笔 </p><p><br></p><p>&nbsp; &nbsp; &nbsp;笔心:纯紫毫</p><p><br></p><p>&nbsp; &nbsp;&nbsp;一副:纯羊毫</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二副:纯狼毫</p><p><br></p><p>&nbsp; &nbsp; &nbsp;此步骤吸取了王羲之《笔经》里韦诞笔制作的经验,用捆缚替代截毫固心,二副羊毫用纯狼毫代替,这样使得笔柱到披毫的过渡更加顺畅自然</p><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三副:纯羊毫</p><p><br></p><p>&nbsp; &nbsp; &nbsp;&nbsp;为了落实韦誕三副笔披毫(副毫)上等羊毫的要求,徐华荣专门去湖州寻找到非常细嫩的羊毫毛料,手里摸起来有丝绸般润滑、玉兰般白嫩。一支好笔,注定是最佳材料的有机配合,更是笔工匠心的体现!</p><p>&nbsp; &nbsp; &nbsp;从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到苏轼等历代名家的书写墨迹看来三副笔是当仁不让的首选用笔,至少说它们是简化了三副笔。有关三副笔的相关问题将在下篇慢慢揭秘。</p> <p>乾隆三剑客(天子万年)(原图)</p> <p>乾隆三剑客</p><p> 兰蕊笔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它的辉煌时期是在清代康乾时期,兰蕊式紫毫笔的侧影如兰花花瓣具有迷人的曲线美感,因为宫廷大量使用,成为时尚,其工艺在清朝后期日趋少见,到民国时期已经基本绝迹,“万国来朝” “天子万年” “小紫颖” 是清廷皇帝们最常用的几个品种。</p> <p>乾隆御笔玉兰蕊(万国来朝)仿作)</p> <p>乾隆三剑客(玉兰蕊)(仿作)</p> <p>乾隆三剑客(小紫颖)仿品</p> <p>清乾隆御笔:河清海晏</p> <p>紫狼毫</p> <p>五紫五羊</p> <p>纯紫毫</p> <h3>纯紫毫</h3> <h3>纯一花紫毫</h3> <h3>紫毫,紫狼,九紫一羊</h3> <h3>东北雪兔</h3> <h3>野兔(左南方野兔,右东北野兔)</h3> <h3>最好的兔毛(一花)也叫黑尖</h3> <h3>兔毛二花也叫珍珠尖</h3> <h3>兔毛三花,(下脚料)</h3> <h3>据记载,公元前223年,大将军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意外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遂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就像传说中张飞也能绣花一样,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亦能制作柔软的毛笔,确实让人称奇。后人因称蒙恬为笔工之祖师。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但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而蒙恬实为毛笔之改良者,但也足够伟大了。</h3> <h3>兔子产于江南称本兔,产于江北叫淮兔,两者均能制笔,然淮兔往往不及本兔佳良。兔毫制笔以古代的宣州最为著名,以紫毫和白毫最为珍贵。野兔前腿以及后脊上长的毛针称“兔颖”,紫毫即兔颖尖部成黑色、根部成灰色的毫,颜色由腰及根逐渐变浅。白毫尖部呈淡黄色,腰部呈黑色,根部成灰色,也是佳毫。紫毫也称箭毫,比普通兔毫坚长健利,且有弹性,为笔中最硬者。猪鬃虽硬,但粗犷不纯,非最上品。紫毫一般长4厘米左右,若一支4厘米出锋、口径8毫米左右的紫毫毛笔,大概需要20张兔皮才能制成,白居易说“千万毛中选一毫”,可见挑选上好紫毫的不易。除了兔颖之外,山兔毛根据锋颖的长度分为“三花”“四花”“五花”“六花”“七花”等,紫毫、白毫和各种花毫又可以混在一起做成紫毫笔。   紫毫,秋天所取得的毫挺健,冬天取得的毫坚利,一般极品长锋紫毫笔,必须取冬毫以合坚利不乏的条件。紫毫笔杆上通常也会加刻一“冬”字,比如“纯净冬紫毫”等。除紫毫外,花毫多用来做小楷水笔之用,过去老技师称以南兔毫为芯柱,以北兔毫为辅盖,实为阴阳调和,软硬兼得。紫毫前端最硬,腰稍软,根细弱,所以制作时,要注意辅毫披毫的配置才无腰软根细等弊病。 《紫毫笔》 白居易 尖如锥兮利如刀。 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 宣城之人采为笔, 千万毛中拣一毫。<br></h3> <h3>古法制作,(顿尖)</h3> <h3>古法制作(顿尖)</h3> <h3>2. 狼毫</h3><div>即黄鼠狼尾毛和皮毛。</div><div>黄鼠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狼毫由于产地、猎取的季节不同,其质地、颜色不完全相同。就颜色而论:有嫩黄、黄色、黄中略带红色、黄褐色等。就地域而论:东北三省的狼毫,俗称东北元尾、北尾,在冬天猎取的又称冬北尾。冬北尾毛杆粗壮、锋颖锐利,手感光滑,色泽光亮,黄色。是制作狼毫笔的上品材料。山海关、张家口、内蒙古一带的狼毫,称“京东毫”,次“北尾”一等。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安徽、江苏北部的狼毫,称“腹地尾”,长江以南的狼尾,称“长江尾”。腹地尾、长江尾又次北尾一等。就季节而论:无论何地的狼尾,都以冬天的为好,其中尤以腊月采集的为最好!就雌雄而论:狼尾以雄性的为好,雌性次之。雄性狼尾粗长,尾毛密而挺拔,毛杆粗细匀称,锋颖细长,手感光滑,弹性好,通常用作笔柱。雌性狼尾短小,毛稀细,毛杆细柔,手感柔软细滑,颜色较雄性狼尾嫩淡,通常用做披毛。就部位而论:同一条狼尾的狼毫,因部位的不同,其毛毫的长短、质地也不同。尾巴根部的毛最短,一般3、4公分;中部的毛较长,一般4——6公分左右,尾巴尖部的毛最长,长者可达7公分左右。以根部、中部的毛为最好,其毛杆直顺、挺拔、弹性好,锋颖锐利,是做笔的上品材料。尾尖部分,毛虽长,但毛杆弯曲,无锋颖,不宜用于制笔。</div><div>狼毫,其弹性,硬度及锋颖的锐利程度都次于紫毫,而长度却优于紫毫,可以做比较长的笔头,且比笔紫毫耐磨,可书万字。一般认为,狼毫在唐代时已用来制笔,唐宋期间的字径在15公分左右的书作,多为狼毫笔所书。</div> <h3>顿毫</h3> <h3>  兼毫</h3><div>毛笔自发明起,用的就是动物毛。动物毛纤维以其柔软舒适、吸湿导汗的特点,成为人类利用较早的天然纤维。</div><div>动物毛纤维的形态各有差异,如外形、长短、粗细、色泽等。性能也相去甚远,如羊毛,柔软,较长,使用寿命长;兔毛,较硬,短而毳,易断,使用寿命短等等。单纯用一种动物毛制作的毛笔,则各有优缺点,如纯兔毫笔,劲硬,易断,通常写小楷,然写5000字就废了,纯羊毫笔,可以写大字,不易断,然太软,一般功夫的书家使不上力,纯狼毫笔相对来说中庸一点。</div><div>从毛笔发明到战国时期,毛笔笔头制作都是由一种动物毛制成。汉代时期的毛笔笔头,除了兔毛和羊毛,还混以鹿毛、狸毛、狼毛。“内有笔柱,外有笔衣”,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毫为笔衣,或者羊毫、兔毫并用,辅之人的头发,王羲之《笔经》说,“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即早期的兼毫。《负暄野录》:“欧阳通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所由始也。”此说虽不确,但至少说明兼毫的存在。</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所谓兼毫,即用两种动物毫毛配合而制作成的毛笔。兼毫品类有羊狼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豹狼毫等。其好处是软硬互补。</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找不到笔锋,写多少年也是白搭</h3><div><br></div><div>什么是笔锋?唐人方干 《卢卓山人画水》诗云: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古人常喜欢类比,“锋”字应该是类比“剑”的锋,演化成笔锋,其实,笔锋就是说毛笔的尖端。</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笔毫与笔锋是一个整体,两个概念。一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笔毫、笔锋两个要素。笔锋在毛笔头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书写过程中用中锋、侧锋、露锋折转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通过笔锋才能完成的。</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将笔头用手捻开笔尖前部锋颖区,捏平后在阳光或灯光下映看,有一截较为透明晶莹的部分,就是笔锋,也叫锋颖,简称锋。</div><div><br></div><div>在书写的过程中,笔锋锋颖可以“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而笔腹只是随着笔锋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提案变化,细管古人的法帖,可以看到,古人都是用锋的高手。</div> <p>鸡狼毫,古人用的鸡毛笔是用公鸡颈部的长毛去梗拔下细嫩的短毛用来做小楷等头的披毛。例如古人用的北尾鸡狼毫、极品鸡狼毫,黄、白鸡狼毫等小楷笔,这些鸡狼毫是用小黄鼠狼尾毛、紫毫毛,或山羊毛掺合在一起制成笔头的中心笔柱,然后用短细的鸡毛做披毛,故此冠以诸种鸡狼毫之名,这种鸡狼毫制作费工太大,造价也较高,所以市场少有。现代的鸡毛笔工艺简单,用准片带梗的鸡毛捆捆扎一团制成鸡毛笔,这种鸡毛笔是不可能有尖齐、圆健“四德”的,可想而知这种鸡毛笔并不适用,也许是少数画家要一种出众特殊风格或玩味而已</p> <p>鸡毛</p> <h3>鸡毛加工</h3> <h3>狼尾(黄鼠狼尾巴)</h3> <h3>香狸尾,最好的小楷笔材料,和兔毛一花搭配做笔柱最好,有香狸参尖写断笔根之说</h3> <h3>香狸</h3> <h3>香狸背毛最好的小楷下脚料</h3> <h3>苘麻</h3><h3>苘麻是麻的一种,其韧皮纤维用以制作毛笔笔芯,硬度大大加强。以前除了湖州不加麻,其它地方毛笔笔根笔腰都加麻,故有“无麻不成笔”一说。春天种麻,茎由绿色变成黄色,子变成黑褐色,长度达1.5至2米,大约至伏天时就可以收割。摘净叶子,下雨前放在水沟里,用泥土压在上面,沤泡4天左右即可取岀,从茎上剥下皮,洗净、晒干。苘麻纤维挺直,越梳越细,不易折断。表面较粗糙,做笔柱衬垫,吸附各种毛拢抱不散,笔柱、笔尖不开叉。吸墨多,吐墨均匀。</h3> <h3>拨毛</h3> <h3>狼尾成片</h3> <h3>齐</h3> <h3>齐成片</h3> <h3>上笔尺切尺寸</h3> <h3>披毫</h3> <h3>成型上灰吸干</h3> <h3>上尺切</h3> <p>八十八岁妈妈拨鸡毛</p> <p>齐毫</p> <h3>狼尾成片</h3> <h3>披毫</h3> <h3>毛笔上线</h3> <h3>牛骨梳子</h3> <h3>小刀</h3> <h3>牛骨齐板</h3> <h3>切刀</h3> <h3>磨梳石</h3> <h3>上线打板</h3> <h3>披毫石</h3> <h3>木头切板</h3> <h3>桦树皮毛笔尺</h3> <p>湘妃竹</p><p><br></p><p>神话传说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 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 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陈鼎《竹谱》称“潇湘竹”“泪痕竹”。竿部生黑色斑点,颇为美丽。是我国竹家具的优质用材。《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群芳谱》:“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注:《阵物志》所言尧之二女,舜之二妃,以及其他著作中湘妃、潇湘妃子、湘君等指娥皇和女英二人。西汉刘向《列女传》有: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娥皇为后,女英为妃……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从列女传可得知,所云潇湘妃子为娥皇,女英。毛泽东在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p><p><br></p><p><br></p> <p>浅析江西文笔的文化属性</p><p> </p><p>文化一词,很多人都认为是文凭的代名词,即有了高文凭,文化就高,初中没有毕业,这个人必然没有文化。</p><p>其实不然。</p><p>从字面上看,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中国古代称天子管辖不到的地方为蛮夷之地,对没有接受文治教化的人称为化外之民。天子对内施以文化,对外也以文化之,对不愿意接受文化的地区,则以武服之。汉刘向《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p><p>文化名人梁漱溟为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是。文艺是偏重感情的,哲学科学是偏重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p><p>文化属性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民族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融合性。下面选择其中部分属性对江西文笔做一简单分析。</p><p>毛笔的超自然性:文化就是人化或人类化,就是生活,是体现人们思想与实践的现象,这都说明她的超自然性。文化学研究的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比如毛笔文化不可能只是研究狼尾、羊毛和竹杆这些制作原材料,或者是对用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的关注。只有把自然加工改造成物质和精神产品,打上人类心智的烙印,才成为和自然物不一样的文化成果。也就是说,笔工在对原材料加工的过程中,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运用于毛笔制作中去。由于每个人的心智不同,理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制作出来的毛笔都不一样。</p><p>毛笔的社会性:社会性又是人群的整体性,或者叫联系性。人和人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不可能创造文化。一个笔工制作了毛笔,拿给书法家使用,就产生了某种联系;一个笔工制作毛笔,影响了其他人也来参与,这也是一种联系;一群笔工,都在制作毛笔,成为生产集群,对书法家而言也有向心作用,其社会性体现的更加突出。</p><p>毛笔的时间性:时间性也即历史性,是指文化发展的持续性、绵延性或阶段性、间断性。就江西文港来说,其制作和使用毛笔,据可靠历史记载,有1600余年历史,上千年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她具有时间性。同时,文港毛笔的时间性还体现在,她的文化体系有发生、发展、成熟、衰亡的过程,也有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有量的积累,有质的变化。再者,时间性也可理解为继承性和变异性。一种文化在传承中不可能千篇一律地继承,她应该是好的东西要传承下去,劣的要淘汰,更要创新发展。在时间的流逝中,一成不变是没有生命力的。毛笔制作128道工序中,有些工序早已消亡,有些工序在创新中,有些工序在复古,但不管怎样,128道工序,还是那128道工序,只是加加减减而已。当然,这其中有的变化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这也反映出,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永恒的。</p><p>毛笔的空间性:空间性也是地域性。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地域性,虽然她可能会有变迁。比如当年制笔中心由宣城到善琏,就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因素。空间构成社会,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