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黑河坝是原16所(当时大家常叫作“八零九”)所在地,这里有年龄大一些的16所人永久的记忆,也是我度过近三年青葱时光的地方。离开31年多了,一直很想回来看看已经在变的模糊的记忆之地。</h3><h3> 2017年4月,冒着小雨,我终于来到黑河坝。此时此景,恍如时光倒流,三十四年日月夜,一别就是半辈子。令人感慨唏嘘。</h3> <h3> 灯光球场是所有“八零九”人的最深刻记忆,因为这里曾是大家的文化中心、生活中心、交流中心,也是自由市场,最热闹的地方。四十多年风吹日晒,一排排吊灯竟然一个也没坏,甚至没有锈蚀,集体顽强地在那里“值班”。</h3> <h3>综合商店旧址。大家主要的生活用品都来自这里。</h3> <h3> 青年商店的牌子还挂在这里,它已经是文物了,应该把它收藏保存。</h3> <h3>生活小区,以前叫家属楼。现在零星的住着很少的几户人家。</h3> <h3> 子弟学校鸟瞰。这里曾有很多的欢声笑语。有人年龄不大却是老师,更多的人记起的是在这里做学生的时光。</h3><h3> 如果早来两周,近处的油菜花应该是很好看的。</h3> <h3>最高处的一栋家属楼,显得有些孤单。</h3> <h3>家属楼周围的豌豆、油菜等,无人打扰,自由生长。</h3> <h3> 这是原16所服务公司打煤球的地方,现在很破败。一个家住在边上的快80岁老太太,孤独地坐在没有门的门口,看管着没有隔间的房子里养的几只鸡。</h3> <h3> 我与她聊了几句,她还记得“八零九”的好处,用我熟悉的当地话说: “能换得到钱,人多也热闹”。我感到很心酸,给了她点钱,她推着不要,我只好塞到她手里快走离开。</h3> <h3>工作区门口不远处这座桥,以前是没有的。现在它给对岸的住户带来了很多方便。</h3> <h3>工作区大门口,曾经在上下班时车水马龙。右边三颗树长的很高了。左边的路通往深山,有着曾经“压马路”的记忆。远处是前些年修成的高速公路。近处的道路连接着生活区,当年常有一高一矮“两个和尚”早晨起来跑步。</h3> <h3> 408单身职工宿舍楼,记忆最为深刻。我不会做饭,却有一个会做饭的室友,所以常吃他做的饭。</h3><h3> 宿舍楼边上就是食堂。我清楚地记得做饭卖饭的师傅模样。</h3> <h3>记不清楼号的这栋楼,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h3> <h3>原来研究室的玻璃窗都被打烂,破败景象。</h3> <h3>工作区最里边的部分被围起来,新旧楼混合,成了养鸡场和变电站。</h3> <h3> 春夏之交时节的黑河坝,碧绿的山峰、树草中点缀着房舍,远眺景色秀丽。清清的河水静静的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丈量着岁月。我们曾经在河里游泳、嬉戏、抓螃蟹、逮小鱼。</h3> <h3> 以前天天能抬头就看到的这座山 ,很陡峭,估计没有几个人上去过。它静静的看着“八零九”修路建房、科研生产、搬离山沟。人来了,又走了,从寂静到繁华,又从繁华到寂静。从进山建设到搬走近二十年,搬走后又过了三十多年,五十年时间,是人们的大半辈子,可对山来说,只是一瞬间。</h3><h3> 当年初来时青春年少,再来时已满头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朋友们,去日苦多, 人生几何?珍惜当下的生活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