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东兰.留住乡愁】之四:陈佳克:三杯愧欠乡情酒

绿城秋雨

<h3><font color="#b04fbb">【刊头语】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离家孩子对家的思念,是绿叶对根的诉说。对游子来说,寒冷时,乡愁是一杯暖暖的热茶;想家时,乡愁是一首童年的歌谣;彷徨时,乡愁是一盏引路的明灯。《留住乡愁》旨在寄托每一位热爱家乡的东兰人(或曾经的东兰人)心中的那一片柔软,那一缕馨香……</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本文推介】在无数行走在天南地北、事业有成而情系故土的东兰才俊中,陈佳克是其中平凡而励志的一员。这位从乡村教师、政府秘书、媒体记者等工作岗位上,凭着东兰人特有的禀性躬身做人扎实干事,从而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高峰地行走到今天这个服务于全区人民的重要工作岗位。他人生的每个脚印虽说不上传奇,但却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两年前,我受县委县政府委托,约请一位刚从万人瞩目的重要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的“大老乡”,请ta写一篇情系故土的文章,可惜费了很多口舌依然未能如愿,其拒绝的理由怪有意思:″因为我在位时没为家乡做过什么贡献,我就不好意思写了……“</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其实每个人的地位有高有低,能力有大有小,只要你心怀社稷情系故土,能为家乡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哪怕微不足道,人们也终将铭记你的善行善德。从这个意义上说,佳克先生的这篇美文,其字里行间便透出一丝丝难能可贵的故土情、家乡愛……值得一读!</font></h3>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b>  </b><font color="#ed2308"><b> 三杯愧欠乡情酒</b><br>&nbsp;<br> 文/陈佳克</font></h1><div>&nbsp;</div><div>初夏的一个晚上,忙碌一天的我有些疲惫,忽然想起白天来自家乡的问候电话,顿时睡意全无。于是习惯性地从厨柜里捡起一瓶“东米”,拾级走上小区的楼顶,时而遥望深邃的夜空,在满天星斗中寻找属于家乡的那片星群,时而静靠空幽的围栏,在皎洁的月光下干上几杯东兰“杜康”,片刻间思绪渐渐回到了阔别三十余年的故乡。</div><div><br></div><div>都说怀旧的人容易衰老,正因如此,我时常担心突然有一天,怀旧的我会因″未老先衰"而让那些乡村的故事在记忆里悄悄离去,再也无法在脑海中复制和粘贴。所以,闲暇时我喜欢独自静坐,或对一片星空,或对一弯明月,或对一杯清茶,或对一杯米酒,细细回品当年的浓厚乡情,静静回听久违的乡音。</div><div><br></div><div>然而,或许是年事渐高的缘故,近年来,总觉得乡情虽在,但有时只是存留于自己的潜意识里;总感觉乡事虽记,但有时却数不出个一二三点来……</div><div><br></div><div>类似这样忘却乡事、淡却乡情的尴尬对我来说,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甚至说是大逆不道。因为,铁板钉钉的事实是家乡的水土提供我养分,是家乡的草木陪伴我成长,是家乡的传奇鼓励我自强,是家乡的父老引导我进步。</div><div><br></div> <h3>记得孩提时,家父因蒙受冤屈,被莫名扣上“右派分子”的黑帽,下放回乡务农,并接受没完没了的政治批斗,一家人在乡里抬不起头,母亲为此经常以泪洗面、委屈做人。家境因此极度贫寒,缺粮断炊更是常有之事,是村里的黄家碗、李家筷、张家粥帮助我一次次抵挡了饥饿;离家读小学时,是父亲的学生、母亲的亲戚、乡里的好心人一次次接我到他们家去改善生活;中学求学甚至结婚成家时,一些生活开支还是叔伯兄弟和乡里乡亲们省吃俭用接济……</h3><h3><br></h3><h3>我曾想,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好好报答。可是,无论是乡中学任教或在县政协、县政府任秘书期间,由于人微言轻,报恩乡亲意念虽在,但却力所不及。后来甚至为了摆脱县里没有正常发放工资、工作条件艰苦等困境,跳槽到远离家乡的防城港市栖息,那一走不但辜负了乡亲们的许多期望,而且也增添了乡亲们的更多牵挂。而今,想起当初只顾自身暖不理他人寒的自私举动,十分难过,只好望星自饮一杯,以道当年背离乡土之歉意。</h3><h3><br></h3><div>生活往往有时会给人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2003年中秋,一纸调函把我从防城港日报社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办公室工作,干回了阔别十年的老本行。一时间,家乡的许多亲友纷纷来电祝贺。在他们看来,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能在首府机关有谋职之席实在不易,都觉得这是万分的幸运。那来自乡音的亲切问候,那饱含乡情的衷心祝福,让我倍感温暖,倍受激励。</div> <h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刚调到民政厅机关工作的头两个月,我确实有些“爽”晕了头,经常对乡亲们许下诺言:“以后多联系,有事可随时找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久,登门恳求协调支持家乡建设的部门有之,电话请求说情解决孩儿就业的邻里有之。刚开始,我如初生之犊,凭着一腔热情,也确实为乡亲们协调解决了些许难题。但这些大多是份内之事,既不应该炫耀,也不值得自夸,更何况那些服务有的只不过是开口之劳;而有的由于职能有限,虽然已尽心力,但最终仍无法如愿以偿,辜负了众乡亲的种种期盼。</h3><h3><br></h3><h3>说实在的,那些日子,我初来乍到,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前所未有。一方面,工作要尽快进入角色,有许多业务知识要学习,有许多上下关系要理顺,有许多处事平台要争取;一方面,家事件件迫在眉捷,妻子的调动、小孩的转学、买房资金的筹措等等,压得我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既无助又无奈,时常一个人静静地在出租屋内望着天花板发呆。身处这种困境,家乡的各类请托不可能一一办结办妥,但有时由于碍于面子,对那些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自己不好意思明说,又不好直接回绝,只好故意拖延,让时间远去圆个说法,自我安慰和解脱。而今想起这些,我便陷入深深的自责,只好对明月又干一杯,以表从前亵渎乡情之歉意。</h3><h3><br></h3><div>吃苦耐劳是东兰祖先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财富,艰苦奋斗是东兰精神扬名四方的核心内容。自古以来被世代乡亲演绎得异常精彩!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兰人,我从小就受到东兰文化的熏陶,所以渐渐地养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好习惯。在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工作十余年来,我谦虚做人,认真做事,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赏识和同事们的认同,工作得心应手,为乡服务的空间也随之扩大,为家乡说情的渠道也得以顺畅,为家乡办事的次数也渐渐增多。</div><div><br></div><div>期间,我时常为自己能有机会回报乡情、感恩乡亲而感到欣慰和快乐,也时常因没能如愿办妥各类乡事而整天纠结与不安。因为,在个别人看来,现职的我完全有精力多思考家乡的事情,完全有条件为乡人开启种种方便之门。其实不然,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并非像想象那样简单,出现这种情况有的确实是条件不具备、理由不充分;有的确实是规矩不能破,“后门”不能开……而今,想起这些,深感内疚,只好当空再干一杯,以道过去怠慢乡情之歉意。</div> <h3><br></h3><div>想着,喝着,喝着,想着,迷迷糊糊的记不清自己喝了多少杯,唯有上述三杯刻骨铭心,明明白白。是的,这三杯酒喝得很应该,喝得有意义,喝得我自醒。因为,按照中华上下五千年借酒消愁的传统和家乡世代流行的说错话做错事就得罚酒的习俗,这三杯酒我有百分之两百的理由要喝。</div><div><br></div><div>其实,酒喝多了毕竟是伤身的,日后若有闲暇,倒不如多上楼顶,虽有些寂寞,但可以观赏星月、细听蛐声、去寂消愁、增长记性、扪心自问……</div><div><br></div><div>不知不觉间,大街的喧嚣渐渐消停,四周的邻里纷纷入睡,天上的晧月慢慢西沉,属于家乡的那片星星也已悄悄淡去,飘来的细雨轻轻拍打在脸庞,暗淡的屋顶显得有些凄凉。抬腕看表,时针已过凌晨,正要移步下楼时,忽然小区旁的池塘里传来了阵阵蛙鸣,这久违的蛙声极其神奇,异常悦耳,促使我对东兰故里那些模糊的记忆一下子又变得无比的清晰和甜美,顷刻间仿佛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乡下老家,那起伏的山峦,那层叠的山坳,那摇晃的木桥,那亲切的乡音,还有村口那颗老当益壮的酸枣树……</div> <h3><font color="#b04fbb">【作者简介】 陈佳克,男,壮族,1965年10月生。东兰县泗孟乡人。曾任东兰县政协、县政府办秘书、防城港日报社记者、新闻部主任、副总编辑、自治区民政厅办公室主任、副巡视员,现任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