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月的江南,槐花飘香,蔷薇绽放。八都苏,一个丘陵山区的偏远小村落。村庄虽小,却有着近千年积淀的悠久文化。</h3> <h3> 八都苏又名苏大村,位于芜湖县城往南方向十余公里,九连山脚下与芜宣高速公路交叉处。这里山青水秀,碧水环绕,绿树成荫,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处处显现出不同于一般江南村落的旖旎风景。</h3> <h3> 走入芜湖县湾沚镇百花村八都苏,立即被一座高大的牌坊所吸引。汉白玉大理石镂空雕刻着饰纹,迎面正匾三个烫金大字“八都苏”十分醒目,字体遒劲有力,笔势豪纵。</h3> <h3> 两边方形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各书“眉山先祖乱世变迁择莲花宝地”,“老泉后裔睿智宏才绘锦绣蓝图”,字体古朴厚实,神韵超逸。牌坊高大巍峨,雕刻精细,流檐翘角,盘龙漏窗,造型逼真,古朴传神,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h3> <h3> 穿过高大的牌坊,映入眼帘的便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村庄。五月的江南,天空时而飘着小雨,护村河堤的杨柳在细雨中恰似婀娜多姿的少女,含羞垂首,靜静地守候在村头,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客人。</h3> <h3> 平静的护村河,围绕着村庄房舍贯村而过,穿过石桥,蜿蜒曲折,一路向东顺势而去。柳枝绿树间,粉墙黛瓦,飞檐斗角隐映其间,远远看去,迷朦的天空下,小村房舍点点,绿树片片,身处其中,宛如走进一副诗意江南的水墨画中。</h3> <h3> 八都苏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苏氏先人来此地时,选择了这块两山相间、四面环水形似荷叶的风水宝地,利用村庄四周的水沟修筑了护村河和吊桥。在以往兵荒马乱的年代,利用天然的水系作屏障,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h3> <h3> 近年来,百花村在村党委董明惠书记及村委的带领下,通过安徽省“美丽乡村”工程的创建实施,全村道路、沟渠、房舍得到了全面硬化和美化,村内绿化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达到了“水静、岸绿、村美、人和”的整体美观效果,为村民“宜居宜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h3> <h3> 八都苏村庄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环境整洁,进村的干道都是平整的水泥路,家家门前花草遍处,户户屋后道路平坦。村前的护村河边,芳草青葱,绿柳成荫,微风吹来,柳丝轻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h3> <h3> 小河边女人们洗衣时有节奏的棒槌声,声声入耳,不时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五月的微风清凉,淡淡的蔷薇花香伴着女人们爽朗的笑声,在村庄的上空久久回荡……</h3> <h3> 五月的蔷薇花,点缀着村庄的墙头地角,自然野性的美,纯情而热烈!</h3> <h3> 走过古朴而厚重的“八字门”,仍可见到村庄中明清时期修建的几处古宅,虽经百年沧桑,风雨浸蚀,依然保存完好。那斑驳泛黄的墙面,承载了多少历史故事,这青石平滑的小巷,诉说着几多艰辛往事!</h3> <h3> 走在青石小巷里,耳畔依稀还听到儿时伙伴们嬉戏的笑声。</h3> <h3> 从拴马石磨砺深深的印痕中,似乎显示着曾经门厅若市的繁华。</h3> <h3> 斑驳的墙面,爬满紫藤的墙头,仿佛向世人诉说着村落历史的沧桑!</h3> <h3> 二十多年来,苏氏年轻人有的走出家园因求学或工作,已搬迁到县城里,剩下的中老年人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不舍,静静地守候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家园,与之朝夕相伴,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h3> <h3> 劳累了,于门前屋后养花种草,也会有“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兴致。有时清闲,几人于小舍聊聚,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悠然自得的品茶论棋,谈天说地。</h3> <h3> 位于村庄中心的一间粉墙赭瓦的“村民活动室”,是在原有的“公堂屋”基础上新建的。室内宽廠明亮,作为中老年人诗书作画,品茶论棋等休闲活动,以及村民们进行蓝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此处还供放着“八都苏子孙马灯”的所有行头道具,每当逢年过节,苏氏村民都会在活动室门前的操场上进行走马灯表演。</h3> <h3> 已入选为芜湖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氏马灯,是由苏氏先祖苏轼(苏东坡)先生所创,那是他在杭州任官时,吸收当地马灯形式和精华创建了苏氏子孙马灯。以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十六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与欢迎。</h3> <h3> 苏氏马灯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具有独特的服饰打扮,轻灵多变的舞步,宏大的队伍和阵势等特点,在芜湖宣城之间的十里八乡很有名气。2017年3月,在芜湖县湾沚镇首届“桃花文化周”开幕式上,有幸被邀请参加演出。现场气氛空前热烈,观看演出的观众达万人,苏氏马灯给首次“桃花文化周”活动带来一场非遗文化的饕餮盛宴,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弘扬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h3> <h3> 离村庄不远处的东南角,有保存完好的“苏氏宗祠”,又叫“三苏堂”,祠堂里供奉着宋朝苏辙父子三人的神像。神像上方的匾额题有“眉山世家”,告诉人们苏氏家族的发源出于四川眉山。村庄之所以叫“八都苏”,也是因为这个村有很多姓苏的人家,据家谱记载,他们的祖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辙,因和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所以他们家谱上的堂号就叫“三苏堂”。</h3> <h3> 距离八都苏村庄前五百米处的城墩,据村中长辈介绍,当年太平军曾在此驻扎宿营,作为训练屯兵的场地,现早已荒芜,杂草丛生。</h3> <h3> 祠堂东北百余米有株百余年历史的乌桕树,静静地守候在村庄一角,见证了八都苏村庄的历史变迁,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岁月沧桑……</h3> <h3> 柏华寺,位于村东北约一公里过龙山南坡,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后因战火摧残风雨浸蚀,几经被毁,新庙于2011年由百花村民自发集资在原址重建。每年的清明、冬至等节日,八都苏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在寺庙举行祭祀活动,以祈福神灵保佑一方百姓平安。</h3> <h3> 位于八都苏南面约二公里处的瑯山有座“悬月寺”,原名“悬月庵”,传说元末朱元璋被陈友谅部下追杀,经过马鞍山逃至瑯山的一座破庵里,追兵见庙门布满蜘蛛网,断定庵内无人,遂逃过一劫。夜晚朱元璋透过窗户,见明月高悬夜空,脱口而出名为悬月庵,后朱元璋登基为感恩重修了此庵。</h3> <h3> 革命战争时期,葛家彩等地下党人也在此从事过革命斗争,抗战时期悬月庵被日军烧毁。2002年,芜宣两地佛教信徒集资重建,更名为“悬月寺”,每到重大节日,都有上千信徒聚集于此烧香拜佛,祈祷神灵保佑百姓平安,场面甚为宏大。</h3> <h3> 八都苏,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村落,不仅传承了苏氏家族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彰显了新农村的和谐与美好。期待在新的世纪,苏氏村民能利用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结合现代社会的人文理念,营造新时期美丽乡村的氛围,把村庄建设得更富有地域特色,使村民的生活更加稳定富足,重新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h3><div> ----于2017年4月25日 濮本钥</div> <h3>文 字 往事如风</h3><div>摄影&编辑制作 往事如风</div><div>拍摄时间 2017年4月25日、5月3日</div><div>拍摄地点 芜湖县湾沚镇百花村八都苏</div><div>摄影器材 小米note4手机 佳能550D相机</div> <h3>濮本钥,网名往事如风,安徽芜湖人,农民。不是作家,却敢于用拙笔表达生活的情感;不是画家,但喜欢沉溺于墨香笔韵之间;不是音乐家,却常痴情于柔曲曼乐之中;不是摄影家,却总想用镜头表达生活之美感。</h3> <h3>热爱生活,享受生活!</h3><h3>往事如风,与你相约美篇,期待你的关注!期望相识真诚的朋友!<br></h3><div>美篇号:695167<br></div><div>微信号:Wxid-m39bwoylmgd822</div><div>QQ:清风 2408129376</div><div>唱吧号:墨香笛韵 PBY1048</div><div>全民K歌:墨香笛韵 2408129376</div><div>优酷:清风01399419</div><div>QQ邮箱 2408129376@qq.com</div><div>网易邮箱 2408129376@163.com</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