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小时候生活困难,家里人口多,那个年代什么时候都感觉到饿,但母亲手很巧,任何吃的东西只要经过母亲的手就能变成美味佳肴。像平常的白面粉经过母亲的一摆弄就能变出许多的花样来。在我的记忆里就有“抄面豆豆”,就是把白面和成面团以后再切成黄豆大小的面团用铁锅翻炒,在高温下锅中的面团渐渐变成了金黄色,很远就能闻见面的香味,抓上一把,吃到嘴里,嘎嘣脆响,就是一个香啊。
那时候母亲在农场,我们姊妹几个在油矿上学,但每个星期母亲都能给我们几个带上一大包面豆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面豆豆”陪我们几个走过了那些难忘的艰苦岁月
母亲最拿手的就是"蒸酿皮”了。
在那个年代酿皮绝对是上等的美味佳肴,那时候母亲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在油矿照顾我们姊妹几个,母亲经常变着花样改善我们全家的生活。像“蒸酿皮”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酿皮的做法工序繁琐而复杂,但母亲做起酿皮来却显的有条不紊得心应手。母亲先用面盆盛一定量的白面,然后用水不断的洗面,再用沙布过滤,这个过程要不断重复,渐渐的洗出面粉中的杂质,又筋又粘俗称“面筋”,上锅蒸熟以后美味筋斗,回味悠长。再把洗出的“面汤”加入丁点碱(是为了给蒸出的酿皮上一点黄色),舀出一勺倒入有一层白布垫底的“铁钵萝”,赶快把面汤均匀铺平,这个过程是需要技巧的,酿皮的薄厚全凭面汤的多少,也就几分钟的功夫,一张黄亮筋斗的酿皮就出锅了,切成条加入少许蒸熟的面筋及佐料,佐料是早就做好的,砸碎的蒜泥用烧熟的香油炝一下,佐一点切碎的咸韭菜,放一点红红的辣椒油和芥沫油,一碗香气扑鼻软硬适宜的酿皮就可以吃了,我们围在母亲身边,常常是蒸出一张酿皮等不到酿皮凉下来就被我们迫不及待的吃了。
街上卖的酿皮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吃起来和母亲做的酿皮总是有差距,不是薄了就是厚了,要不就是调料的味道不好,总是找不到小时候吃酿皮的那种感觉。
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姊妹几个都在野外工作,回家的次数也少了,但我们只要休假回来,母亲就一定会下厨房给我们蒸几张黄亮筯斗的酿皮。
记忆深刻的是1989年新疆会战,几个月才能轮休一次,每次回家母亲总是高兴的在厨房忙忙碌碌做我们喜欢吃的东西,做好以后座在一傍看着我吃,看着渐渐苍老的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心头总是暖暖的。

每年八月十五的时候,母亲又会给我们蒸甘肃民勤传统的又大又好看又好吃的特色“月饼”。
前几年,品尝过母亲手艺的同事见了我回忆起母亲做的月饼赞不绝口,至今念念不忘。是啊,现在想起来,母亲做的传统"月饼”,带着浓浓的乡情,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种“月饼”大如锅盖,先用发酵好的面擀成面饼,面饼和间饼之间都均匀的撒上各种香料,黑的是芝麻,黄的是江黄,面饼有十几层之多,层层叠叠,五颜六色的香料原始本色把月饼打扮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月饼的边上还要镶上象耳朵一样大小的花瓣,上锅蒸熟以后切成西瓜大小的块,咸甜清香,软硬适宜,十分可口,母亲把普通的面食做到了极至,真正的原生态食品。
去年,有机会去了一趟民勤,在四爹家里看到并品尝了久违的月饼,熟悉的味道,一个字"香",拍照留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