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芦变嫦那些广为人知的艺术人生

薛一

<h3>芦变嫦这个名字,我至少在二十年前就知道并记住了,倒不是因为这个名字好听易记,而是她唱的太好了。除此之外,一无所知。</h3><h3>自从有了网络,能够时常看到她的演唱,甚至了解她的一些零零碎碎的情况。</h3><h3><br></h3><h3>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于2007年12月29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青衣牛派艺术是与须生丁派艺术(丁果仙)同时代产生的晋剧流派之一,影响十分广泛。</h3><h3><br></h3><h3> 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派首选传承人</h3><h3><br></h3><h3>芦变嫦,山西忻州人,1972年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现在的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主攻青衣。在校期间,她受到了牛桂英与田桂英等老师的亲传,先后主演了《打金技》《算粮》《教子》《芦花》《走山》《红娘子》等传统剧目,曾多次荣获省级表演奖项。1979年,芦变嫦赴北京参加了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汇演并获得表演奖项。1982年,芦变嫦调至山西省晋剧院。她以端庄大气的扮相,雍容稳重的表演和颇具韵味的演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2006年,芦变嫦正式拜在牛桂英门下,被牛桂英老师列为首选传承人。</h3> <h3> 少年入戏校,年近半百归正途</h3><h3><br></h3><h3>芦变嫦与牛桂英的师徒缘始于35年前。1972年,12岁的芦变嫦从忻州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主攻青衣闺门旦。得到时任时任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并兼任老师的牛桂英的口传身授。并为芦变嫦编排了晋剧《芦花》《走山》等戏。她在戏校7年坐科,3年实习打下了良好的演艺基础。1982年,芦变嫦以优异的成绩调到山西省晋剧院。1984年,山西省晋剧院组建中路梆子青年培训班,芦变嫦以青衣主演入编,先后为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刘汉艮等老艺术家配戏,但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h3><div>芦变嫦经过潜心向牛桂英老师问艺,加上自己从艺以来的积淀,在继承牛派声腔上突飞猛进,许多唱段已习练到“乱真”的程度,受到了诸多专家的好评和众多戏迷追捧。2006年12月年近半百的芦变嫦正式拜在了牛桂英的门下,成为晋剧牛派艺术的正宗传人。这一拜,让芦变嫦从此多了一种对“牛派”艺术传承的责任 。</div> <h3> 美的不仅仅是唱腔,还有心灵</h3><h3><br></h3><h3>有一年,芦变嫦的小叔子患了白血病,她坚决支持爱人捐骨髓救弟弟的想法,并亲自跟着跑到北京忙前忙后。就在北京人民医院求医期间,她认识了为儿子治病的安徽老乡。患病的孩子需要注射一种进口针剂,但必须先有两人做试验以查出使用针剂及干血细胞增长的准确数据。因为一直找不到愿意做试验的人,医生和患者家属急得团团转,她自告奋勇做了试验,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准确数据,还为其节省了可观的费用。这些举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存大爱,心地善良的芦变嫦。</h3> <h3> 受徒弟跪拜前,她先跪拜恩师</h3><h3><br></h3><h3>师徒相承是梨园界培养戏曲演员的优良传统。2016年4月9日,芦变嫦在山西公共频道《百家戏苑》栏目举行戏迷见面会暨收徒仪式,权盼勇、刘美丹、白月仙、聂珊珊、王花丽5名弟子正式拜在芦变嫦门下。当忆起仙逝的恩师牛桂英,芦变嫦眼含热泪地说,牛老师一生出演大小剧目多达120部,创造了晋剧“牛派”艺术,为晋剧艺术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牛老师不顾年老体弱,对我进行一招一式的口传心授,使我在学艺和做人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我今天举行收徒仪式,就是为了完成恩师的遗愿,传承、传艺、传德,将牛派艺术发扬光大,告慰恩师在天之灵。”在收徒仪式之前,芦变嫦特意对恩师牛桂英的画像进行了跪拜。这一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恩图报的芦变嫦。</h3> <h3>有人说,芦变嫦不争角色、不抢戏,无论遇到什么角色都会认真琢磨,演戏得体大方,吐字清晰,刻画人物准确。</h3><h3>有人说,芦变嫦很少言谈,从不张扬,个性低调,为人亲和,在同行中,有着很好的人缘。有着扎实勤奋的艺术品德。</h3><h3>有人说,她的表演,达到了“看过一次,半月夸口”的艺术高度。</h3><h3><br></h3><h3><br></h3> <h3>前不久,我受邀参加“晋韵流派唱腔模仿大赛颁奖典礼暨名家新秀演唱会”时,不仅现场看了她的表演,结束后进行了简短交流。</h3><h3><br></h3><h3>那一刻,我不仅由衷喜欢她的优美唱腔,感叹她的艺术气质,更是亲自感受到了她的热情、谦虚以及对戏迷的关心热爱。</h3><div><br></div><div>因此我想说,这就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的样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