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邓家先祖六合大院

老何

<h3> 清朝末年,居住在武鸣县双桥镇八桥村的邓家先祖倾尽所有家财,耗时25年,建造了一座神秘的六合院。说它神秘,是因为这座大院的内部结构如迷宫般错综复杂,有着曲曲折折的内道,以及层层叠叠的大门。100多年来,邓家子孙在这座大院内繁衍生息,它也一度鲜为人知。村里人都形象地称它为“72道门”。</h3> <h3>邓家大院俯瞰模型</h3> <h3> 邓家大院居于村中央,大院长宽约200余米,高10余米。从邓家大院的外墙看,红砖墙面,呈方形构图,顶部有飞檐高翘,很是壮观。<br></h3><h3> 邓家大院正门。</h3> <h3>壮族民居建筑的特点——翘檐。</h3> <h3>壮族民居建筑的特点——自己烧制的红砖砌墙</h3> <h3>如今的邓家大院已成为人们考察和旅游的地方</h3> <h3>邓家大院织布房</h3> <h3> 这道门与20米外的另一道门极为相似。不仅门框的高度、宽度完全一样,就连门梁选材、门梁下的石墩都如出一辙。而房门上一块“恩赐九品”褪色的朱红色牌匾更是透露着一股昔日的浮华,令人肃然起敬。</h3> <h3> 壮族先民相信天地四方,故大院以方形构建为善,是谓六合,这是六合大院的来源。因此邓家先祖在修建大院时,也依照了这一说法。</h3><div><br></div><div> 邓家大院的中央,实际是一排前后对称的四个中厅组成。前三个中厅均是左右各设一间套房,第四个中厅左右却各设两间套房。</div><div><br></div><div> 四个中厅东向朝阳,等距离纵向排列与大院中央,这些大厅均高于四周的配房。主屋两边,各有两排配房,把三座主屋包揽其中。</div><div><br></div><div> 四座中厅均为供奉祖先、接待来客、举行红白喜事仪式的要地。所以,各厅中都设有神龛,厅前都有整砖铺平的天井。中厅以外的两旁,各有两排配房,也叫厢房,专为娶进门的媳妇的寝室。</div><div><br></div><div> 邓家大院共有69个房间,72道门。最大的房间有100平方米,最小的42平方米。全部红砖墙面。单线勾缝,整齐美观。行走在邓家大院内,看见院廊走道纵横交错,两旁的房门、窗户都大致相同,及容易混淆走错。</div><div><br></div><div> 邓家大院的布局实际上是一个八卦迷宫,暗合天地六合之理,利于御敌。为了让后世后代的子孙有安定的住所,为防盗和在特别时期,有利于族人防守自卫,采用内外三层两环道、72道门的方式,集中建设邓氏家族大院,使之具有防盗防火防乱功能。</div><div><br></div><div> 邓家大院的外围的偏房都是由长工或是家丁居住。遇到时局动荡的年月,强盗或土匪大多通过挖墙入室抢劫。而邓家大院的错综复杂的构造让土匪、强盗束手无策,因为即使是挖通了外墙,也只是到达长工们的房间,立即就被逮住。更别想通到正厅了。</div><div><br></div><div> 大伍屯村民说,1944年,几个日本鬼子闯进大伍屯,不及逃走的村民就躲进邓家大院,和日本鬼子捉起了迷藏。日本鬼子在大院里翻来覆去地查找,弄得晕头转向也没见到村民的半个人影,最后只能骂骂咧咧地离去。</div> <h3> 如今,邓家大院(大伍屯)这座百年老宅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及文化底蕴。为了发挥邓家大院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保护这一风格独特、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去年开始,武鸣县围绕“新农村、新产业、新生活”的总体目标,紧扣“生态宜居、产村互动、农旅融合、富裕文明”的建设思路,欲将大伍屯打造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壮乡民俗民族示范村、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h3><div>  邓家大院(大伍屯)村前生态园风光</div> <h3>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战,大伍屯生态综合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h3><div><br></div> <h3> 新的大伍屯,以“留得住乡愁”的理念,充分挖掘了大伍屯历史文化底蕴,结合大伍屯“72道门”古建筑风格,运用壮族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浓郁壮乡特色的农村住宅建筑风貌。</h3><h3> 图为邓家大院(大伍屯)村前生态园风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