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的区别

心慈祺缘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分帮结派,可是总是有人有意无意的混为一谈。那就趁这个机会科普一下吧。“京派”与“海派”这两者之间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上海为圆心辐射江浙沪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结合原有样式基础,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颇有商业气息,这也是海派旗袍时至今日还能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京派”风格则大气恢弘,矜持凝练,但免不了官派风范。   海派   海派文化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30年代达到辉煌灿烂的巅峰,在30年代的服饰中一统天下。而现在出现的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并不能代表海派旗袍。   近代上海的开埠,“中为西用”、“西学东渐”,促使旗袍结合西方裁剪优势交汇融合。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传统剪裁与西式剪裁的兼收并蓄。当时不仅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绒衫搭配在旗袍外,更采用洋装中的翻领、V领、荷叶领,袖型则有荷叶袖、开衩袖等。  到后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良旗袍,结构更趋向西化,一反传统的有了胸省、腰省和装袖、肩缝,甚至加入了垫肩以追求完美的身形。旧式的开襟和繁琐的装饰则逐渐消失逐渐趋于简洁,旗袍面料除却真丝以外,棉布、毛呢类、 纱罗应有尽有。某一段时间COS中展示的“透、露、瘦”,是采用蕾丝和半透明的化纤与丝绸,以及长度短至不堪入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是一种既稳定又变化无常的时装。开衩高低来回更迭、稍不留神便会落伍,这种时髦确实是需要“追赶”才能及的。时尚是商业的催化剂,作为商业化大都会的产物,海派旗袍不仅顺应社会心理,更切合商业利益。   京派   京派旗袍是旗袍家族中的大家闺秀,任风云变幻,世风摇摆,它自岿然不动。   相对于“海派”的开放与创新,“京派”就显得矜持守旧一些。旗袍的“京派”自是指区别于海派,不为流行所动的传统样式。一方面京城的地理位置当时并不有利于西洋文明的引入;另一方面,旧的官僚军阀又阻碍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京派旗袍总是守着它固有的宫廷范,不肯跟风。   京派旗袍的特点不是中西合璧的艳丽,而是本位本土的质朴。旗袍款型通常平直宽肥,有大襟、面料偏厚重,可单可夹。印花面料比海派要少,花色也未受到西方的影响。相反,旗袍的装饰却比海派来的丰富。   海派旗袍由于特别显示女性身段,因而服装在于表现人而非衣服本身。京派旗袍衣身的宽大使得人体退居第二位,所以在装饰上就不得不考究起来,服装以繁复和刺绣纹样或织纹为美,充分展示旗袍自身的魅力。  “京 派”和“海派”各有千秋,“京派”犹如名门闺秀,“海派”犹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时尚,“京派”是矜持,“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 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连,难以割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