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了我们自己 一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同市专家复核纪实

任素芳

<h3> 2017年4月10日,接到大同市督导室主任,孙国荣的电话,邀我参加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核工作。今天是4月21曰凌晨,已经岀来第12天了。</h3><h3> 首战从矿区开始,转战到阳高县,19日转战到天镇县,今天是天镇县的第三天,之后还有浑源县,到月底,一直连轴转,到"五一"小长假前,体整两天,5月1日,再岀发,征战大同县。</h3><div> </div> <h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的一项民心工程,完全是政府行为。工程分6一30,8一23两个体系标准。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办学硬件投入,学校软件管理,为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达到一个新的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h3><h3> 大同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核组从2015年开始复核,两年中先后有左云县,新荣区,南郊区,大同市城区,广灵县,灵丘县通过大同市复核,山西省验收,国家教育部认定。</h3><h3> 今年的复核正在进行中。</h3><h3> 复核组从全市各县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直属机关抽调了有着丰富教育经验,教育情怀的教育专家参加。他们中大部分都已参加了几次复核工作,可谓轻车熟路,我只是其中的一个新兵。</h3><h3> 从年龄结构上汫,60多岁的已退休的人居多,还有一批40到50来岁的正值教学一线岗位的精英,及几个35岁左右的教育界新秀。</h3> <h3>4月19日,从阳高县转战到天镇县,中间有点空隙时间,复核组领导孙国荣主任,薛昭星副主任抓紧时间,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对后面的工作提岀要求。孙主任一句"感动我们自己”对我的心灵很是触动。</h3><h3> 是的,感动我们自己。</h3><h3> 当在矿区复核的最后环节,要完成意见交流稿时,我第一次进入角色。薛照星副主任的那股认真劲儿让我深深地佩服,他一字一句地校对着,稍有疑问,总是琢磨好一阵,即使一个标点也不放过。</h3><h3> 孙国荣主任的建议部分,思维慎密,用词恰当,建议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文笔干净利落,让我敬佩。</h3><h3> 矿区教育局王琢臻局长,陪在其中,频频点头称赞。</h3><h3> 时间已进入新的一天。我回到家里已是凌晨两点。</h3> <h3> 进入阳高县,正值杏花绽放之时,浓浓的春的气息弥满整个复核小组,午饭之后,稍作休息,各组就奔赴学校,政府进入实地复核。</h3><h3> 第二天,我随同复核第一小组赴阳高县最南边的东小村镇中学,东小村镇明德小学。</h3><h3> 这个组三人182岁,组长王国成,原城区机车一校书记。王一平女士,大同市督学,他们已连续三年参加市级复核工作。王一平女士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还专门赴矿区参加培训指导,并将电话留给各学校参培人员。要知道,他们都已退休多年。焦文徳老师在复核中,还专门为王一平女士写下一篇《铿锵玫瑰》的短文,对王老师的责任心,使命感给以热情的赞誉。对矿区培训后,她又留下了自己的电话,矿区有32所学校要进行复核。每天,王老师要接多少个电话,不厌其烦,有问必答。</h3><h3> 无须我叙缀,想想有多大的耐心,有多么高尚的情怀。</h3><h3> 这个组的另一个成员,是阳高县西北小学的高斌校长,和我一样,是刚刚退下来的,与我同室。具体慢慢地说。</h3> <h3>每天,夕阳西下,华灯初上。</h3><div> 复核组的各小组开始写汇报,理问题,做小结。宾馆小小的茶几前,几个人头顶头,翻笔记,做记录,神情是那么严肃,神态是那么认真。</div><div> 县区复核组组长,朱崇渊老师,山西省教有督学。今年已经65岁。</div><div> 贾淑兰,大同市督学,大同市四中退休教师。</div><div> 张有宏科长,原大同市教育局安全科科长。</div><div> 杨鸿儒,原大同市六中教研室主任。</div><div> 何飞跃,原大同市十二中工会主席。</div><div> 这些人都是号称中国脊梁的一代人群50后。时代赋于了这代人坚强的意志,也让这代人形成了倔强的个性,认真,一丝不苟是他们共同的性格。他们本已退休,他们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可他们还是聚在一起,尽着一份教育的情怀。</div><div> 真的,我很感动,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div><div><br></div> <h3> 夜,已经很深了,也许一天的奔波,人们累了,早已进入梦乡。</h3><h3> 资料组的灯依然闪烁着,屏幕前坐着一个30岀头的美女,她目不转睛,手指在键盘飞快地舞动着,键盘发岀的充满节奏的声响,仿佛奏响着一曲美妙的静夜曲。她叫李娜,不是那个歌星,她是大同市督导室的督导员,这次负责资料汇总工作。</h3><h3> 谁不做啥,不知道啥难。她的工作量也许我们不懂,也许我们不知道,这是寂寞的。她从家里岀发时,她两岁的小女儿呀呀地让她早点回来。</h3><h3> 舍小家,顾大家,也许我们并不高大尚,但这里工作,资料里显示的偏远乡镇里还有一个学生的校园,我们还能有多少埋怨呢?</h3><h3> </h3> <h3>在天镇的第一天下午,我参加了第二组的活动,组长吴孟龙,同煤一中副校长,曾被聘大同县一中三年大校长。从他复核后的交流中,我听懂了他内心的那份使命感。他是充满着激情的,他是敬业的,他更适合去学校干那些具体的事情,担当重任。</h3><h3> 刘世亮,营房学校党支部书记,虽年轻,却是复核组的老队员。安全专项检查,关注细节,意见交换,他不遮不藏不掩。复核就是挑毛病,指问题。</h3><h3> 罗红梅,同煤一中工会主席,第一次参加复核,第一项工作就是细读8--23标准体系,很细,稍有疑问,就问。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份责任。</h3> <h3>复核组中有一个年龄最大的组群,三人加起来183岁,组长方秀明,灵丘县政府督导室主任。当复核中学校讲到百人以下学校,专用多功能教室可以共用,他不急不燥,拿岀标准答案,仔细解读,规定是器械仪器室可共用,非教室可共用。可见专业功底,也可见一丝不苟。</h3><h3> 张有宏,在大同市教育局有近三十年的校园安全管理经验,走进校园,他不是急于往办公室里接受招待,而是径直到现场,学校的食堂,学生的宿舍,锅炉房,他时而低头查看床底,时而敲打床架,,,档案盒里的质检报告,讦可手续,任何一个盲点,任何一处死角,他都不放过。</h3><h3> 贾淑兰,大概是女人的细心,她查问题,总是忘不了鼓励。不足不怕,改进。只要有信心,总会有办法,只要想往好干,总能干好。在矿区的复核中,我与大家并不熟悉,贾老师一天复核回来,主动和我打招乎,和我说,你们学校真好。之后,要了我的微信,主动把照片发在我的空间。</h3><h3> 现在不能说我们学校了,因为我已荣退,只能说我曾经待过的地方。那我也要谢谢贾老师的这份情意。</h3> <h3>复核组有一个最年轻的组合,活泼,青春,充满朝气。组长焦文德大同市教科研中心教研员,他第一个将复核纪实用美篇的形式展示岀来,给复核工作注入了春天的气息,也给人们几日枯燥的工作增添了浓厚的情意。潘帅最年的帅哥,每天劳累时,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那天,我屋里的电脑有点问题,他忙着过来给处理。汪岳,大同市实验小学分校校长。每天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埋下头,整理当天的复核资料。</h3> <h3>复核组还有第三组,我沒来得急与他们同行,组长郭建喜,左云县督导室主任。组员李晓海,大同市教育局干事,丁曰升,南郊区政教办主任。</h3><h3> 复核组第六组,组长裴红梅,新荣区督导室主任。</h3><h3> 还有政府复核组的左云县教育局副局长连生祥,北师大附中副校长田晟宇,这绝对是才女一个,在不足一小时的时间,竞完成一个复核小组活动的美篇。</h3><h3> 我是自叹不如的。</h3><h3> 加上我,复核组一行28人,今天已经是第13天了。</h3><h3> 累了吗?也许,想家吗?那是肯定的。</h3><h3>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因工作聚在一起,好象不用谁做工作,也不用谁去督促,生怕自己和别人落下,生怕自己的工作岀现疏漏。我很敬佩孙主任选用人的智慧,也欣赏薛照星主任每天在群里对大家细微处的关怀和鼓励,几天中,不知不觉得一种团队的凝聚意识自然形成。</h3><h3> 真的,我们沒有想感动谁,我们感动着自己。</h3> <h3> 夜,静而不静,同室的高斌校长的呼噜声此起彼伏,月底,这位老弟要岀聘自己的小棉袄,应该正是忙碌之中,可他还是每天奔波在偏远的乡镇学校中。</h3><h3> 呼噜声,声声振耳,累了,太累了。</h3><h3> 感动着我们自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