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永无毕业

宜秀

<h3>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9.9%,全年人均阅读图书达到7.86本。世界读书日临近,你的读书目标完成了吗?现在,让我们沉下心来,和名家一起谈谈如何读书。</h3> <h3> 读书,永无毕业</h3><div>文/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div><div>(有删减)</div><div><br></div><div>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是喜欢书的。我说读书,不毕业,还要继续看下去。会不会引起大家的愤怒?好不容易摆脱了,你还让我们毕业以后继续看?</div><div><br></div><div>我们讲读书,其实每一个人基本的目的都是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当然,到了今天,我们不一定用纸本的图书来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通过手机。未来,也许人人都可以通过一个接收器,拥有世界上全部的资讯。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阅读,哪怕是你一个实证的项目,比如我今天要通过实验发现一个最佳的比例,或者找到一种最佳的物质,找到一个什么流程。你如果跟读书结合起来的话,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而不是自己从头开始。</div><div></div><div>也许有同学说:“我就是毕业以后不再做任何的研究,也不需要再求什么知了。”即使这样,我想你也离不开读书!</div><div><br></div><div>其实读书是很好玩的,如果你有这个兴趣的话。在学校阶段,你读书必定要有一定的目的;毕业了,读书可以成为你人生的乐趣。你可以排除一切功利,从这个目的出发。毕业,并不是我们读书的宗旨,而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div><div></div><div>古人说:“读书破万卷”、“多多益善”,到了今天是否仍然正确呢?我想应该学会选择。在今天,知识爆炸,每年产生的新书,不要说看,就是我们图书馆编目经常都来不及。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现实需要总是有限的,一味地追求多多益善,很可能到最后劳而无功。</div><div><br></div><div>怎么决定读什么书呢?那就要看你的目的。古时候,知识结构比较简单,更多讲究融会贯通;今天学科的分类、知识的分类很细,你必须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把精力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找到最适合读哪些书,理解也加快了,而且你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div><div></div><div>我们经常抱怨图书馆、宿舍条件还不够好,其实在艰苦的条件下读书,有时候也可以留下美好的回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div><div><br></div><div>我念高中的时候,在地摊上看到一本《六朝文絜》,我记得大概要两块钱,是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我就把它买来了。这本书听说现在拍卖价是几万,但是更主要的是,这样一本书我一直带着,它给我带来的乐趣,绝不是两块钱或者今天有多少万的代价所能替代的。</div><div></div><div>所以正因为这样,在结束我的讲话的时候,我要祝各位:读书没有毕业,在今后的人生中读书取得更大的愉快、更大的成绩!</div> <h3> 我的读书经验</h3><div>文/北京大学原校长、教育家 蔡元培</div><div><br></div><div>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div><div></div><div>蔡元培</div><div>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div><div><br></div><div>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div><div></div><div>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动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div><div><br></div><div>我国现虽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div><div></div><div>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div> <h3> 古人如何谈读书</h3><h3><br></h3><h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h3><div>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div><div>——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div><div><br></div><div>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div><div>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div><div> &nbsp;</div><div> _ _ _ 王贞白</div><div><br></div><div>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div><div>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iv><div> &nbsp;</div><div> _ _ _《冬夜读书示子》</div> <h3>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有人喜欢经典,有人喜欢艺术,有人喜欢哲学,推荐一本最近你在读的书,遇见心有灵犀的人</h3> <h3>通向美好未来的路那么多,读书就是其中一条。最初的人不过是一张白纸,读书使他们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个过程中,不同于他人的气质也就形成了。 读书不应是负担,而是一种让人冷静又温暖的生活方式。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