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铁甲骑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b></h1><p><br></p><p>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是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的志愿军空军部队。主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分指挥机构、航空兵部队组成。</p><p> 上个世纪50年代,朝鲜的天空,曾经洒满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士们的鲜血。年轻的中国空军以他们的英勇作战,为迫使美国早日签署停战协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历史作证,我志愿军空军前辈们是名符其实的傲气雄鹰。</p><p>  新中国建国伊始,毛泽东主席就对拟任第一任中国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说:“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解放军要“从陆地上天”。</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准备战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明伟大的决策</b></h3><div>  </div><div> 这个伟大的决策源于高瞻远瞩和深思熟虑。早在1938年1月,党中央就从红军中抽调了数十名干部到新疆学习航空,为日后组建空军准备了骨干。1946年3月,我军在东北利用缴获的30多架日军飞机,建立了我军第一所航校----史称“东北老航校”。</div><div> 1949年11月11日,党中央正式在陆军基础上建立空军。人民空军成立仅仅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空军毅然投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div><div>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最后命名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便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前宣誓</b></h3> <h3>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边打边建,迅速成长壮大,组建许多新部队,改善了装备,培养了大批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指挥干部和专业干部,部队的各项工作有了很大提高,这对于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格机群机场待命</b></h3> <h3>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h3><div> 接着,美帝国主义出兵朝鲜,进行武装干涉,并侵占中国领土台湾,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空军出动大量飞机,对朝鲜北部的铁路、公路进行狂轰滥炸,活动十分猖狂。</div><div>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入朝参战。</div><div> 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div><div> 为了保卫重要目标和协同地面部队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组织志愿军空军,由刘震任司令员(后期由聂凤智代理)。</div><div> 志愿军空军的基本任务是:在友军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的协同下,夺取并保持重要地区的局部制空权,以掩护交通运输线、保卫军事和工业目标、支援地面部队作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进入一等</b></h3> <h3>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空军兵力,拥有各种作战飞机1200多架。1950年10月底,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空军连同海军舰载机,共有14个联队(大队),各型作战飞机1100余架。其中,战斗机联队2个,战斗轰炸机联队3个,轻型轰炸机联队2个,中型轰炸机联队3个,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联队1个,海军舰载机大队3个。<br></h3><div> 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在朝鲜战场上也投入了少量空军兵力,李伪军也有飞机100余架。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有1000—2000小时,喷气式飞机上的飞行时间200—300小时,大部分飞行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些还是所谓的“ 王牌驾驶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牵引战机进场</b></h3> <h3> 战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仅有各型飞机近200架,2个歼击师,1个轰炸团,1个强击团。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在喷气式飞机上的飞行时间只有20—30小时。</h3><div>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正式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此时,志愿军空军只有刚组建的2个歼击师、2个轰炸师、1个强击师,作战飞机不足300架,部队和飞行员都没有空战经验。</div><div> 然而,志愿军空军没有被敌我悬殊的实力所吓倒。由于任务紧迫,志愿军空军所有歼击部队都采取边打边建、边打边训、以老带新的办法,实行轮番作战。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先后有10个歼击师和2个轰炸师参战。其中歼击机部队有10个歼击机师和21个团672名飞行员参加空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首次击落美军飞机的李汉</b></h3> <h3>  1951年3月,志愿军成立了志愿军空军领导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空战的组织指挥。</h3><div> 志愿军空军的歼击机和强击机的作战半径很短,为支援地面前线部队作战,需要有前进机场,为此,在朝鲜北部抢修了一些简易机场,但因遭到美国空军连续轰炸而不能使用。志愿军空军只能使用国内基地,因而难以对"三八线"南北地区的地面部队进行空中火力支援。</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杜-2轰炸机</b></h3> <h3>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空军很快获得了一批米格-15战斗机。拥有了先进的战斗机,志愿军空军如虎添翼。<br></h3><div>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连续发动5次战役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被赶回了38线以南。眼看吞并整个朝鲜半岛的企图无法实现,美国才认识到朝鲜战争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的,谋求停火、停战才是唯一的出路。 </div><div>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举行。然而,由于美方仍然还幻想以停火谈判为掩护继续强占地盘,因此谈判很快陷入僵局。接下来,美军为瘫痪志愿军,集中其空军力量发动了以破坏志愿军铁路运输线为目标的所谓大规模“绞杀战”。我志愿军空军大规模的战斗正是发生在停战谈判开始以后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究战术</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阶段(1950.12-1951.9)</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进行参战准备和实战锻炼</i></b></h3><div> </div><div> 志愿军空军部队指挥员和飞行员,虽然经过陆军的战斗锻炼,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战斗作风,但无空军作战经验。</div><div> 为取得空军作战的组织指挥、空中战斗和地面保障的经验,志愿军空军决定先以少量部队掩护交通运输线,进行实战锻炼。</div><div> 1950年12月21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10团第28大队进驻安东(今丹东)基地,准备参战。</div><div>  尽管敌我对比在数字上相差十分悬殊,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是投入了作战,并很快就取得了首次空战的胜利。</div><div>  1951年1月21日上午,美空军F-84战斗轰炸机20架,轰炸朝鲜平壤至安州铁路线的清川江桥,企图阻止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供应。志愿军空军第4师第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队迂回到4架美机左侧400米处,瞄准美长机开炮,将其击伤。这是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取得击伤敌机的战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批参战的空4师10团28大队</b></h3> <h3>  8天后,也就是1951年1月29日下午1时许,美军16架F-84飞机企图攻击朝鲜安州火车站和清川江大桥。4师28大队大队长李汉再次奉命率8架米格-15飞机迅速飞向战区,在定州以西发现一批美机在活动。28大队背对阳光,迂回到美机后方。李汉乘敌不备,令2中队掩护,率1中队向上层8架美机攻击。美机慌忙向左右转弯摆脱,李汉紧跟左转的4架美机作急转弯,顺势咬住1架,将其击落。位于下层的8架美机企图反扑,被2中队猛烈的炮火驱散。李汉在追击中又击伤美军F-84飞机1架。</h3><div> 交火不久,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便大发感叹:“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便成了世界上空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div><div> 初战的胜利,使志愿军空军部队受到很大鼓舞,增强了空战歼敌的信心。</div><div> 继第28大队之后,第4师的其他部队相继进驻安东基地参加作战。通过实战锻炼,获得了空战经验,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div><div> 至同年9月,志愿军空军结束实战锻炼,正式参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杜-2轰炸机群</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阶段(1951.9-1952.6)</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i>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i></b></div><div>  </div><div> 1951年9月-1952年6月,志愿军空军配合地面部队进行了反“ 绞杀战”。</div><div> 自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停战谈判以来,美军频频向朝中军队施加军事压力,并趁朝鲜北部发生特大洪水之机,从8月18日开始,发动所谓“夏季攻势”,以其空军实施以大规模空中封锁、破坏我铁路线为目的的“绞杀战”,轰炸朝鲜北部铁路。为此,美军将在朝鲜的空军兵力增至19个联队、1400多架作战飞机。</div><div> 针对美空军的疯狂行为,我志愿军空军开展了反敌空中封锁的作战。安州以北清川江和大宁江上的铁路、公路桥梁,连接着志愿军的前方和后方,美国空军一直将这一地区作为封锁轰炸的重点。</div><div> 志愿军空军为配合地面部队进行反"绞杀战",从9月中旬开始增加每日出动的次数和飞机架次,在友军空军的协同下,与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的空战。双方都采用几十架飞机的大编队和100余架飞机的大机群作战。作战双方在清川江南北地区的安州、定州、泰川、价川、肃川、顺川展开大规模空战,以9月25日到9月27日的空战尤为激烈。美国空军连连受挫。其第5航空队称这3天战斗是历史上最长最大的喷气机战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杜-2轰炸机自卫机枪</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击落美军飞机的刘绍基</b></h3> <h3>  1951年秋到1952年春,美国空军从国内选调一批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校级、"王牌飞行员"到朝鲜作战。志愿军空军也陆续增调歼击机部队参战。</h3><div> 1952年2月10日,志愿军空军第4师大队长张积慧在空战中,将美国空军少校中队长、号称"战绩最高的喷气式飞机王牌飞行员"G.A.戴维斯击毙,在美国引起了震动。美国远东空军司令O.P.威兰发表特别声明: 称戴维斯被击毙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是一个悲惨的损失。</div><div> 经过数月空战的实践,志愿军空军认识到高速喷气式歼击机不宜采用大编队空战,便总结制定了以四机编队、多批多路、多层配置、集中一域、协同作战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原则。</div><div> 各部队据此原则,结合自己的经验,采取各种具体的战术。作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有了明显提高。</div><div>  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我空军先后有9个师18个团的歼击机部队和2个轰炸机师的部分部队轮番参加战斗,从打敌分散的小机群,到打敌大机群。这期间我军共击落美机123架、击伤43架。由于志愿军空军积极作战,迫使美国空军战斗轰炸机放弃对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的封锁,从而保障了新义州至平壤、熙川至平壤两条铁路干线可以昼夜通行。</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拉-11击落1架、击伤3架F-86的王天保</b></h3> <h3>  我空军为夺取清川江以北与鸭绿江之间的制空权,在这一空域开辟了美国人所谓的“米格走廊”,使美国飞机不敢轻易进入,有力地保护了我志愿军地面部队的后勤补给线。</h3><div> 在反"绞杀战"过程中,志愿军空军还配合了第50军在西朝鲜湾进行攻岛作战。1951年11月,三次出动轰炸机编队,轰炸大和岛及其附近的美军及***(韩国)军舰艇。</div><div> 其中第三次轰炸大和岛时,遭到美机数十架F-86的截击。在空战中,志愿军空军的图-2轰炸机和拉-11护航歼击机遭受重大损失,仍顽强飞抵目标上空遂行轰炸任务,并击落美机3架,击伤5架,开创了低速活塞式飞机击落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范例。</div><div> 由于志愿军空军积极作战,迫使美国空军战斗轰炸机放弃对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的封锁,从而保障了新义州至平壤、熙川至平壤两条铁路干线可以昼夜通行。至1952年6月,美军历时10个月的“绞杀战”以失败而告终。</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格-15夜间战斗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阶段(1952.6-1953.7)</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多梯队、小机群的连续空战 </i></b> </h3><div>  </div><div> 1952年6月-1953年7月,志愿军空军主要负责保卫重要目标。美空军历时十个月的“绞杀战”失败后,从1952 年夏季开始,除继续破坏交通运输线外,将空中突击的重点转向工业、农业和军事设施,连续组织大规模的空中战役,破坏朝鲜北部的水力发电系统、水利灌溉系统和军队补给系统。</div><div> 1952年6月23日,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出动500多架战斗轰炸机,在100余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对鸭绿江上的拉古哨(水丰)发电站和朝鲜境内的赴战、长津、虚川等水力发电厂同时进行轰炸,并在随后的一周内每日出动300-600架次继续轰炸发电系统和交通枢纽。<br></div><div> 从7月上旬开始,志愿军空军遵循“以保卫重要目标为主”的方针,在友军空军的协同下,与地面防空部队配合,积极保卫清川江以北的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并将战术性掩护作战过渡到战役性防空作战。</div><div> 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敌机交战。我空军出敌不意地深入到平壤、镇南浦、元山一带打敌战斗轰炸机小机群,钳制和削弱其兵力,挫败美空军的轰炸行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格-9战斗机</b></h3> <h3>  志愿军空军在作战规模、空地指挥、空中战术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获得了新的经验。 </h3><div> 此后,志愿军空军不断派出机群到平壤及其以南空域巡逻,多次击退北犯的美国空军轰炸机群,迫使其战斗轰炸机将活动范围收缩到平壤以南空域,从而使新义州至安州、满浦至价川的两条运输干线,大部分时间可以通行,并使拉古哨发电厂免遭再次轰炸。</div><div> 1952年秋,美国空军调来新式的F-86F型战斗机,志愿军空军亦改装了米格-15比斯歼击机,双方飞机都有改进,作战能力都有提高。</div><div> 美国空军为恢复其在清川江以北的"空中优势",频繁组织大机群北上,企图再炸拉古哨发电站和新义州鸭绿江桥。</div><div> 1952年冬,志愿军空军组织部队进行轮番作战,要求将空中战线推进到清川江以南,以减轻美国空军对志愿军地面部队的压力。</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飞行员研究战术</b></h3> <h3>  空军参战部队在"一域多层四四制"的原则指导下,灵活变换战术。采取提前起飞,以小编队、多层次、多批路出动,运用引诱、迂回、夹击以及打大机群与打小机群穿插或结合的战术,频频越过F-86的"阻击屏幕",攻击战斗轰炸机。</h3><div> 11月2日,志愿军空军一部运用诱敌战术,从西路插到宣川、定州地区,吸引60多架F-86飞机,掩护友军空军击落偷袭拉古哨发电站的美国空军战斗轰炸机14架。</div><div> 11月15日,志愿军空军运用钳形战术攻击F-86机群,第3师的副团长王海率队迂回到清川江以南掉头向北打其侧后,第12师的副团长王华清率队由北向南打其正面,两支部队在泰川空域夹击F-86机群,击落美机4架。</div><div> 1952年冬和1953年春,美国空军将F-86飞机增加到300余架,经常每日出动3到4个大机群,重点轰炸清川江桥和大宁江桥,封锁交通线和派飞机越过鸭绿江偷袭志愿军空军返航的飞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空军轰炸机编队</b></h3> <h3>  志愿军空军则不断以小机群、多梯队连续出击,频频越过美军F-86战斗机组成的所谓“阻击屏障”,前伸到清川江和平壤以南空域,打击敌战斗轰炸机,迫使美机中途弃弹南逃。志愿军空军保卫重要目标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停战前夕。</h3><div> 1953年4月7日,志愿军空军第15师年轻的飞行员韩德彩,在反击美机偷袭基地的战斗中,将美国空军上尉小队长、号称"双料王牌驾驶员"H.E.费席尔的飞机击落,费席尔被生俘。</div><div> 1953午5月,志愿军空军第4师副团长侯书军在一次夜间空战中击落敌机1架。 </div><div> 从5月13日开始一连数日,美军出动大量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德山、慈山、龟城、泰川等地的水库堤坝进行反复的轰炸。志愿军空军每日出动大量的飞机同其进行大规模的空战,这场空中交战一直持续到停战前夕。</div><div> 在第三阶段作战中,志愿军空军在作战规模、空地指挥、空中战术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获得了新的经验,并训练出在昼间复杂气象和夜间一般气象条件下都能作战的部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捉跳伞的美军飞行员</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 绩</b> </h3><div> </div><div>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敌,不怕困难,英勇奋战。沿着"从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的道路,由不会打空战到学会打空战,由能打小规模的空战到能打大规模的空战。</div><div> 据统计,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及其盟国投入了强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战飞机1200余架,当时中国空军作战飞机不足200架,比例是6:1。</div><div> 美军飞行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多的达3000小时,志愿军飞行员飞行时间最多不足100小时,比例是30:1。</div><div> 美军飞行员大都经过二战洗礼,战斗出动平均在300次以上,而志愿军飞行员刚刚放单飞,从未参加过战斗。</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中绞杀战</b></h3> <h3>  有人把朝鲜战争中的中美空战形象地比喻为:“重量级拳击手与轻量级拳击手不公平的较量。” 然而,中美空战中,志愿军空军总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由373名飞行员开过炮,212名飞行员击落或者击伤过敌机。共击落侵朝美国空军,海军和参与朝鲜战争的其他国家的空军的飞机330架,击伤95架。完成了掩护交通运输线、保卫重要目标、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等任务。 </h3><div> 由于志愿军空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因而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被击落飞机231架、击伤151架。取得了1:1.42的赫赫战果,“轻量级”打败了“重量级”。</div><div> 作战中,志愿军空军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开展立功运动,涌现出三等功以上的功臣8000多名,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300多个。其中立集体一等功的单位6个,立集体二等功的单位2个。特等功臣16名,一等功臣68名,其中有21人获得英雄模范称号。王海、刘玉堤、孙生禄、赵宝桐、张积慧、鲁珉为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先后驾机参加空战数十次,击落击伤敌机9架。</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b></h3> <h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喷气式飞机,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大规模的使用。志愿军空军在现代空战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并迅速成长壮大。</h3><div> 中国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边打、边稳、边建”,实现了在战争中发展壮大的预期目的。到战争结束,我空军已经拥有25万人、27个师、3000多架飞机,其中有好几个师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格-15“比斯”飞机。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空军就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空军。如此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空军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div><div>  一个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在战争废墟基础上建立的新中国,其军队在科技巅峰的空战领域,靠无私无畏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非凡的智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迎击世界强国的挑战,终于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辉煌战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勤地勤齐心协力</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 </b></h1><div><br></div><div><b><i> </i> 王 海</b>,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个人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同时带领“王海大队”,取得了大队里人人击落敌机的骄人战绩。1988年,王海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div><div><b><br></b></div><div><b> 张积慧</b>,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曾击落美军拥有击落敌机22架记录的“超级王牌”戴维斯。共击落敌机4架。抗美援朝战争后,张积慧曾担任师长、军长、空军副司令员等职。<br></div><div><b><br></b></div><div><b> 刘玉堤</b>,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个人击落敌机6架,击伤3架。其中1951年10月23日,他在僚机失散的情况下,击落敌机4架。1988年,他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15年2月16日,刘玉堤在弥留之际,身体已极度虚弱,已无法用语言表达意思,但用极强的意志,忍着强烈的病痛,用颤巍巍的手给空军司令员马晓天写下自己最后的心愿:“大大发展轰战机”。2015年2月17日5时,刘玉堤空军中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div><div><b><i><br></i></b></div><div><b><i> </i> 孙生禄</b>,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海大队1中队的僚机组组长,击落敌机3架,击伤1架。1952年12月3日,在与美军的战斗中牺牲。<br></div><div><b><i><br></i></b></div><div><b><i> </i> 赵宝桐</b>,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被称为“空战之王”,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历任空军第六航空学校训练团团长、第六航空学校司令部副参谋长、第三航空学校副校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等职。<br></div><div><i style="font-weight: bold;"><br></i></div><div><i style="font-weight: bold;"> </i><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鲁 珉</span>,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被称为“打佩刀的能手”。击落敌机5架。1956年6月23日凌晨1时06分,他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在上饶附近地区一举击落入侵蒋军RB-17侦察机一架。首创我军在夜间无光空域击落敌机的作战记录。获国防部通令嘉奖。2000年因病逝世。<br></div><div><b><i><br></i></b></div><div><b style="font-style: italic;"> </b><b> 李 汉</b>,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在朝鲜战场上,首开志愿军击落击伤美机记录。 </div><div><b><br></b></div><div><b> 韩德彩</b>,二级战斗英雄。战斗机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便击落美军“双料王牌”费希尔。共击落敌机5架。1991年,韩德彩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任空军师长、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div><div><b><br></b></div><div><b> 王天保</b>,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曾驾驶落后的拉-11与8架F-86纠缠,获得击落1架击伤3架的战绩。</div><div><b><br></b></div><div><b> 范万章</b>,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担任编队08号僚机,为8机编队中僚机大队僚机编队僚机位置,不但有力保护了长机,而且击落敌机3架。在一次返航中,遇到美军偷袭,英勇牺牲。<br></div><div><b><i><br></i></b></div><div><b><i> </i> 罗沧海</b>,担任与范万章相同的8号僚机位置,曾对美军一4机编队一次进入4次开炮,击落3架。被戏称为“空中点名”。罗沧海也被称为“空中神炮手”。</div><div><b><br></b></div><div><b> 王昭明</b>,战斗英雄刘玉堤的僚机飞行员,多次放弃射击机会坚定履行僚机责任,为刘玉堤创造“一次击落4架敌机”纪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卫。</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优秀的地勤保障</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美援朝志愿军空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英雄部队史实全记录</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奋勇作战的空4师</b></div><div><br></div><div> 空4师从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经过轮番紧张的突击战备训练和5次参战锻炼,成长壮大起来了。人民空军有了一支打击敌人,保卫领空的英雄部队,一支能打大仗、恶仗的过得硬的部队。</div><div> 3年来,战斗出动384次,4122架次,空战69次。空勤人员有20名击中敌机1至3架,7名击中敌机4架,5名击中敌机5架,邹炎击中敌机6架。全师有43名飞行员击中了敌机,共击落击伤敌机88架。我被击落击伤74架。</div><div> 在整个作战中,共有1424人建立功勋。10个单位立一等功或获荣誉称号。10团1大队荣获二级安全模范大队称号。10团3大队、12团2大队荣立一等功。10团1大队05、07号机组、无线电小组,2大队特设班和12团1大队13、0549号机组,3大队23号机组等7个班组荣立一等功。 </div><div> 张积慧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div><div> 邹炎荣立一等功两次、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div><div> 李汉荣立一等功两次、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div><div> 李永泰荣立一等功一次,获二级战斗模范称号。</div><div> 耀先荣立一等功一次、获二级战斗模范称号。</div><div> 逯松亭、陈亮、华龙毅3名同志荣立特等功。857人荣获朝鲜授予的勋章和奖章。<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个中队就是一个战斗集体</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连战连胜的空3师</b></h3><div><br></div><div> 空3师自1951年10月21日至1952年1月14日,参战86天,总共出动飞机2391架次,进行大小战斗23次,击落美机55架,击伤8架,自己被击落16架,击伤7架。敌我损失比为63:23。</div><div> 而空3师这次出征时,全师仅有米格-15战斗机59架,加上两架雅克机,也不过61架,全师62%的飞行员击中了敌机,在友军掩护下作战的空3师,成长的步伐是惊人的!1952年底开始,空3师受命带领新组建的航空兵师进行实战锻炼。</div><div> 空3师自1952年12月11日开始至1953年7月25日,先后带领、协同空2师、空14师、空12师、空15师、空6师、空17师等部队完成保卫重要目标,前出清川江上空作战,远程奔袭美战斗轰炸机,发扬勇往直前、大胆攻击的精神,乘胜将空中战线向南推进,与美空军大、小机群展开激烈空战。</div><div> 空3师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仅鼓舞了兄弟部队圆满完成了轮战计划,而且也将空3师击落击伤美机的战绩提高到118架,创参战部队之首。</div><div> 空3师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击落过美机的飞行员达43人,其中一人击落3架以上者就有14人。他们是:大队长赵宝桐击落美机7架、击伤1架;大队长刘玉堤击落美机6架、击伤2架;大队长王海击落美机4架、击伤5架;飞行员孙生禄击落美机6架、击伤1架;飞行员范万章击落美机5架、击伤1架;飞行员罗仓海击落美机4架;副团长刘志田击落美机3架、击伤3架;大队长孙景华击落美机3架、击伤2架;飞行员张守兰击落美机3架、击伤1架;团射击主任杨振玉击落美机3架、击伤1架;飞行员焦景文击落美机3架、击伤1架;还有飞行员陈东山、郭晨光、刘德林等各击落美机3架。</div><div> 1952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看到空3师86天作战情况的报告后非常高兴,亲笔写下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的批语。这是毛泽东主席对空军部队的又一次勉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空军F-84战机编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17师的“空中游击战”</b></h3><div><br></div><div> 志愿军空军在前出清川江一线打击美空军大机群的同时,积极组织小编队连续出动,飞至平壤以南和大同江附近以游击方式打击美单独活动的战斗轰炸机小机群,并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志愿军空17师就是执行这一任务的主要部队之一。</div><div> 1952年7月27日上午,该师51团由师领航主任李宏钦率领4架米格-15型歼击机,在龙冈以北上空发现4架美海军F4U型战斗机,随即投入攻击,飞行员王世英击落1架敌机,其余3架夺路逃窜。</div><div> 1953年2月17日下午,空17师连续出动3个中队,到镇南浦和大同江口一带游猎。第1中队在镇南浦上空,高度4000米发现美海军6架F4U型战斗机,2号机张国禄立即冲上去攻击,由于速度过大而冲前。美机发现后,采取圆圈防御战术,相互掩护逃窜。张国禄采取上升左转反扣的动作,对美机猛烈开火,击落其中1架。第3中队在大同江口也发现美海军4架F4U型战斗机,随即投入战斗,2号机陈太渠、3号机耿东清、4号机李春梦各击落1架敌机。</div><div> 空17师在抗美援朝空战中,共取得击落敌机23架、击伤3架的战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中拼刺刀</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智善战的空12师</b></h3><div><br></div><div> 志愿军空军第12师于1952年3月中旬赴抗美援朝前线参战,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空战,取得击落敌机56架、击伤9架的光辉战绩,在志愿军空军中名列第3。</div><div> 该师涌现出集体二等功团1个,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1名,二级战斗英雄、一等功臣、空中优秀指挥员1名,一等功臣9名、二等功臣59名。</div><div> 1953年4月7日,空军首长将空12师的作战情况报告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报告中指出:第12师在所有参战部队中,是一番作战打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师,也是进步最快、战果对比最大(击落敌机与自己被击落之比为2:1)的一个师。该师主要优点是:部队纪律教养好,重视研究美空军的战术特点,注意吸取作战经验,具有优良的战斗作风。</div><div> 在参战的航空兵部队中,提起空12师34团,人民空军许多老同志都知道他是抗美援朝作战中唯一荣立集体二等功的航空兵团,在10个月的空战中以勇猛顽强、机智善战、纪律严明、战功卓著和部队具有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而著称。全团20名飞行员,除3名僚机飞行员没有战绩(其中1名参战不久住院)其余17名人人有战功。全团共击落、击伤敌机47架,驾回轻、重伤飞机20架。</div><div> 在战术研究上,他们及时总结战斗经验,大胆革除不适应战斗发展需要的“一”字形队形,提出了“菱”形和“蛇”形队形,打破了敌“鱼饵”战术和“口袋”战术,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胜利(按击落数计算,我与敌之损失比为1:3.6)。</div><div> 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聂凤智称赞这个团“象一只有力的铁拳,只要把它伸出去,就一定会把敌人打痛的。”1953年5月这个团上报的战绩是:击落敌机38架,击伤9架,共47架。其中1架敌机F-86,是在全团追击下仓惶逃窜坠落的,我机并未开炮。</div><div> 由大队长阎其维、飞行员唐彦峰、中队长李兰茂、高义敬组成的尖刀中队,每次空战都飞在全团机群的最前面。他们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敌阵,然后猛穿猛插,穷追猛打,迫使敌机处于被动地位,为团队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div><div> 1952年12月10日,尖刀中队在铁山半岛上空与18架敌机相遇。在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密切配合,猛打猛冲,当即击落敌F-86飞机两架,而我4机无一损失。在10个月的空战中,尖刀中队共击落击伤敌机16架,4人都荣立一等功,并分别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div><div> 掩护中队由大队长杜群、飞行员刘忠胜、那启明、张振华4人组成。他们个个顾全大局,风格高尚,以集体利益为重,以保证团队的安全和胜利为己任,从不追求个人成绩。在一次空战返航途中,前面中队的4号僚机刘孟山同志掉队,与前机距离拉大。两架企图偷袭的敌机立即咬住了刘孟山同志。当敌机攻击刘孟山时,掩护中队的二号机迅速扑上去拦截,但未拦住。大队长杜群一看情况危急,果断地向敌2号机冲去,然而已经晚了,敌人一串串罪恶的炮弹已射向自己的战友。他痛苦万分,恨不能飞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的炮火。他一推杆,向敌机喷射出了复仇的炮弹。两架偷袭的敌机先后被杜群击落。就在他干掉最后一架敌机时,看到自己的前下方一个洁白的降落伞张开了,他知道刘孟山已经跳伞。为防止敌机再次偷袭刘孟山,他驾驶着飞机在刘孟山的上空盘旋,直至看到刘孟山同志安全着陆后,才离开战区。掩护中队在协同作战中共击落击伤敌机7架。</div><div> 1952年9月11日,空12师36团2中队飞行员许如行(朝鲜人,与其父逃荒来中国后入伍),他在击落1架敌机后,继续追击另一架向椒岛方向逃窜的敌机时,不幸被敌舰炮击伤。他满腔怒火,继续追击,直至将敌机击落。在飞机再一次遭敌舰高炮射击时,许如行临危不惧,将机头对准敌舰,射出机上全部炮弹,最后壮烈牺牲。他先后击落、击伤敌机3架,被追记二等功。</div><div> 在1952年11月的一次空战返航途中,飞行员郭道远单机与敌13架F-86相遇。大敌当前,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在飞机严重负伤的情况下,仍然与敌搏斗,先后击落敌机两架。被迫跳伞后,又以手枪还击向他轮番扫射的敌机,不幸壮烈牺牲,被追记二等功。</div><div> 苑国辉、裴梅伍、郑友魁英勇救战鹰。大队长苑国辉在一次空战中两次遭敌攻击,飞机负伤56处。座舱盖、油箱、操纵系统、煤油系统、仪表等均被打坏而起火。他在遭敌连续射击的情况下,驾驶倾斜的飞机飞回了机场。</div><div> 飞行员裴梅伍在击落一架敌F-86后,飞机负伤20余处。速度表、冷气系统和高压油系统全被打坏,飞机两次进入螺旋。他凭着必胜的信念,将飞机驾回基地。</div><div> 飞行员郑友魁为了支援长机,单机与敌6架飞机搏斗,他驾驶的飞机重伤20余处,座舱盖被打掉,10000多米高空零下40~50度的强大气流吹得他睁不开眼。由于操纵系统被打环,为了挽救战鹰,他以顽强的毅力,忍耐着强大低温气流的袭击,用连续不断的倒飞动作,驾驶着负伤的飞机安全着陆。</div><div> 作战中,空12师机务人员为了保证战斗胜利,发出了“故障不过夜,故障不上天”的豪迈誓言。他们顶风雪,战严寒,克服重重困难,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在野战机场,千方百计保证了飞行安全和飞机的最高出勤率,为空战胜利创造了条件。</div><div> 机械师沈预铭,在一次敌机偷袭我待命起飞的飞机时,不顾个人安危,爬上座舱盖,用自己的身体掩护飞行员。修理厂的同志们为了保证有更多的飞机参战,夜以继日地抢修受伤的飞机。</div><div> 飞机组组长、一等功臣朱峰同志,带领全组创造革新飞机维修工具19件,其中有12件获空军科技革新二、三等奖。他创造的空心拉丝、两用铆、钉、钳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二等功臣董金创造了在野战条件下,更换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工作方法,使因涡轮叶片损伤停飞待修的飞机,及时恢复了战斗力。</div><div> 后勤战士在“面向部队,面向外场”的口号下,发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迅速、准确、主动、安全地完成了战时后勤供应保障工作,涌现出了荣立集体三等功的油料科和以“全福成班”为代表的万里安全行车运输先进集体和个人。全福成班在执行8个月的繁重任务中,安全行车9万多公里,成为志愿军空军部队运输战线上的一面红旗。</div><div> 牵引车司机朱金芳、运输车司机张德富,安全行车数万公里,油车司机鲍明达安全加油180多万立升。</div><div> 师政治部出版了旨在交流经验、公布战绩、鼓舞士气的“战地报”;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立功创模运动;提出了“为祖国人民立功,为毛主席争光”、“长僚机相互掩护、击落敌机同立国际功”、“空地勤人员同登光荣榜”等响亮而又鼓舞人心的口号;涌现出了象“特等工作模范”,二等功臣、36团干部处长邬镇伍,二等功臣、34团1大队政委主起元等一批优秀政工干部。邬镇伍是该师的“元老”。他在陆军时期就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曾获甲等战斗模范、甲等党报模范通讯员、甲等工作模范等称号。转入空军后,他以特等工作模范的身份,参加了华东军区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被人们誉为“最贴心的人”而荣立二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7年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div><div> 在1年又4个月的对美作战中,空12师官兵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浴血奋战,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65架的辉煌战绩。祖国人民曾给予极高的荣誉,赴朝慰问团两次来部队慰问,并向全师参战人员分发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还向该师34团赠送了“向战功卓著的功臣团同志致敬”的锦旗。</div><div> 1954年,郑长华作为该师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1955年3月,副师长郑长华、34团副团长鲁珉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参加了空军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1959年,朝鲜金日成主席来中国访问时,接见了该师一等功臣高义敬同志。</div><div> 1953年10月1日10点45分,空12师48架飞机以整齐壮观的队形,准时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在蓝天</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积极参战的空15师</b></h3><div><br></div><div> 志愿军空军第15师曾两次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第一次是1952年1月12日至5月27日,参战4个多月;第二次是1952年12月5日至1953年7月27日,参战近8个月。两次参战共战斗出动240批2836架次,空战77次,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是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中,4个打得比较出色的航空兵师之一。</div><div> 空15师在反击美军大机群作战中,逐渐锻炼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涌现出韩德彩、蒋道平、吴胜凯3名二级战斗英雄。还有比较突出的是45团1大队2中队(由李世英、阎清水、宋义春、蒋道平组成),他们密切协同,空战中英勇、机智、果断、顽强,在11次空战中,击落敌F-86型战斗机10架、击伤4架,自己无损失,取得了14:0的光辉战绩,荣立集体一等功。空军党委授予该中队为“李世英中队”的光荣称号。</div><div>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5师共击落击伤敌机67架。有战绩的飞行员占飞行人员总数的47%。出现了吴胜凯、樊玉祥、江震、蒋道平、韩德彩、房福堂、李世英、王文炳、王林、乔华南、张牛科、李福才、张德荣、戴风良、阎清水、祁建君、朱凤歧、马建忠等英雄模范人物。有637人次在战斗中立功。他们为师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身上又加了一颗星</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编制序列(一)</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1年6月11日-12月3日)</b><br></h3><div><br></div><div><b>〔空军联合司令部〕</b></div><div> 司令员:刘震</div><div> 副司令员:王连(朝方)、常乾坤</div><div> 参谋长:沈启贤</div><div> 副参谋长:李如海</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div><div><b><i>〈空军第2师〉</i></b>(辖第4、6团,1951年10月参战) </div><div> 师长:章庆和</div><div> 政治委员:张百春</div><div> 副师长:王宏典、王志增</div><div> 参谋长:杨勋</div><div> 政治部主任:倪伟</div><div><b><i>〈空军第3师〉</i></b>(辖第7、9团,1951年10月参战) </div><div> 师长:袁彬</div><div> 政治委员:高厚良</div><div> 副师长:纪亭榭</div><div> 参谋长:梁璞</div><div> 政治部主任:罗平</div><div><b><i>〈空军第4师〉</i></b>(辖第10、12团,1951年10月参战)</div><div> 师长:方子翼</div><div> 政治委员:谢锡玉</div><div> 副师长:夏伯勋、王香雄</div><div> 参谋长:潘云山</div><div> 政治部主任:蔡剑桥</div><div><b><i>〈空军第6师〉</i></b>(辖第16、18团)</div><div> 师长:北沙</div><div> 政治委员:张志勇</div><div> 副师长:李兆霖</div><div> 参谋长:黄鲁</div><div> 政治部主任:刘烨</div><div> 副参谋长:王太然</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刘进</div><div><b><i>〈空军第7师〉</i></b>(辖第19、21团,1951年11月调归华北空军)</div><div> 师长:韩顾三</div><div> 副师长:孙同盛</div><div> 副政治委员:邱仁华</div><div> 参谋长:李盛财</div><div> 副参谋长:龙光</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宋绍德</div><div><b><i>〈空军第14师〉</i></b>(辖第40、42团)</div><div> 师长:王毓淮、舒雨旺</div><div> 政治委员:谢继友</div><div> 副师长:赵沛章</div><div> 副政治委员:宫愚公</div><div> 参谋长:孙绪浩</div><div> 政治部主任:郭峰</div><div><b><i>〈空军第15师〉</i></b>(辖第43、45团)</div><div> 师长:黄玉庭</div><div> 政治委员:崔文斌</div><div> 副师长:刘盛起、吕茂堂</div><div> 参谋长:刘金才</div><div> 政治部主任:叶松盛</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杨焕章</div><div><b>〈冲击指挥所〉</b>(1951年7月成立,11月撤销) </div><div> 司令员:徐德操</div><div> 政治委员:吴富善</div><div> 副司令员:李阔(朝方)</div><div> 参谋长:油江、黄炜华<br></div><div> <b><i>空军第5师</i></b>(辖第13、15团)</div><div> 师长:马勇</div><div> 政治委员:马泽迎</div><div> 副政治委员:于应龙</div><div> 参谋长:王艺如、白宗善</div><div> 政治部主任:苏林</div><div> 副参谋长:郭健、谭有福</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翟佑民</div><div> <b><i>空军第9师</i></b>(辖第25、27团)</div><div> 师长:何济林</div><div> 副师长:李金财、李学昌</div><div> 副政治委员:徐兴华</div><div> 参谋长:沈敏、李飞</div><div> 政治部主任:邹文泗</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朱敏中</div><div> <b><i>空军第11师</i></b>(辖第31、33团)</div><div> 师长:张强生</div><div> 政治委员:黄烽</div><div> 副师长:牛玉川</div><div> 参谋长:孔诚</div><div> 政治部主任:任球</div><div><b>〈轰炸指挥所〉</b>(1951年7月组成,11月撤销) </div><div> 司令员:聂凤智<br></div><div> <b><i>空军第8师</i></b>(辖第22、24团,1951年1 0月参战)</div><div> 师长:吴恺</div><div> 政治委员:葛振岳</div><div> 副师长:孙树峰</div><div> 参谋长:赵登程</div><div> 副参谋长:李全春</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崔林</div><div> <b><i>空军第10师</i></b>(辖第28、30团,1951年10月参战)</div><div> 师长:刘善本</div><div> 政治委员:王学武</div><div> 副师长:刘忠惠</div><div> 参谋长:蒋亭</div><div> 政治部主任:司中峰</div><div> 副参谋长:黄汉基</div><div> 政治部副主任:曾恒涵</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战之前</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编制序列(二)</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1年12月-1952年8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空军联合司令部〕</b></p><p> 司令员:刘震</p><p> 政治委员:周赤萍(兼)</p><p> 副司令员:王连(朝方)、常乾坤</p><p> 参谋长:黄炜华、何振亚</p><p> 副参谋长:李如海</p><p> 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p><p><b><i>〈空军第3师〉</i></b>(辖第7、9团)</p><p> 师长:袁彬</p><p> 政治委员:罗平、高厚良</p><p> 副师长:纪亭榭、刘金才</p><p> 参谋长:王福华、梁璞、岳天培</p><p> 政治部主任:康玉山</p><p><b><i>〈空军第4师〉</i></b>(辖第10、12团)</p><p> 师长:方子翼</p><p> 政治委员:谢锡玉、叶松盛</p><p> 副师长:夏伯勋、王香雄</p><p> 参谋长:潘云山</p><p> 政治部主任:蔡剑桥</p><p> 副参谋长:吴长武</p><p><b><i>〈空军第6师〉</i></b>(辖第16、18团)</p><p> 师长:北沙</p><p> 政治委员:张志勇</p><p> 副师长:李兆霖</p><p> 参谋长:黄鲁、姜玉昆</p><p> 政治部主任:刘烨</p><p> 副参谋长:王太然</p><p> 政治部副主任:刘进</p><p><b><i>〈空军第12师〉</i></b>(辖第34、36团)</p><p> 师长:王明礼</p><p> 政治委员:李明刚</p><p> 副师长:林征、姬应伍</p><p> 参谋长:林征(兼)</p><p> 政治部主任:张健庚</p><p> 副参谋长:吕连义</p><p><b><i>〈空军第14师〉</i></b>(辖第40、42团)</p><p> 师长:王毓淮</p><p> 政治委员:谢继友、赵绍昌</p><p> 副师长赵沛章</p><p> 副政治委员:宫愚公</p><p> 参谋长:孙绪浩</p><p> 政治部主任:王连科</p><p><b><i>〈空军第15师〉</i></b>(辖第43、45团)</p><p> 师长:黄玉庭、刘盛起</p><p> 政治委员:崔文斌</p><p> 副师长:吕茂堂</p><p> 政治部主任:叶松盛(先)、杨焕章(后)</p><p> 副参谋长:季鸿</p><p><b><i>〈空军第17师〉</i></b>(辖第49、51团)</p><p> 师长:李树荣</p><p> 政治委员:罗斌</p><p> 副师长:张子安</p><p> 参谋长:张子安(兼)</p><p> 政治部副主任:刘济民</p><p><b><i>〈空军第18师〉</i></b>(辖第52、54团)</p><p> 师长:王定烈</p><p> 政治委员:李振声</p><p> 副师长:曹振邦</p><p> 参谋长:洛克</p><p> 政治部主任:米家农</p><p> 副参谋长:张经文、袁苏忱</p><p><b>〔空军第3军〕</b>(1952年5月正式组成,下辖空军第5、8、9师,归东北军区空军领导)</p><p> 军长:曾国华</p><p> 副军长:邓东哲</p><p> 副政治委员:栗在山</p><p> 参谋长:蔡永</p><p> 政治部主任:邱子明</p><p> <b><i>〈空军第5师〉</i></b>(辖第13、15团)</p><p> 师长:马勇</p><p> 政治委员:马泽迎、于应龙</p><p> 副师长:尉剑畴</p><p> 参谋长:尉剑畴(兼)</p><p> 副参谋长:谭有福</p><p> 政治部副主任:翟佑民</p><p> <b><i>〈空军第8师〉</i></b>(辖第22、24团)</p><p> 师长:吴恺</p><p> 政治委员:葛振岳、孙村锋(后)</p><p> 副师长:王敬之</p><p> 参谋长:赵登程、李全春</p><p> 政治部主任:崔林</p><p> <b><i>〈空军第9师〉</i></b>(辖第25、27团)</p><p> 师长:何济林</p><p> 政治委员:徐兴华、谢继友</p><p> 副师长:李学昌</p><p> 参谋长:李飞</p><p> 政治部主任:邹文泗、朱敏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米格-15战斗机中队</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编制序列(三)</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2年9月18日-11月25日)</b></p><p><br></p><p><b>〔空军联合司令部〕</b></p><p> 司令员:刘震、聂凤智(代)</p><p> 副司令员:王连(朝方)</p><p> 参谋长:何振亚、吴肃</p><p> 政治部主任:王学武</p><p> 副参谋长:谢斌</p><p> 司令员指挥助手:张庆和、袁彬</p><p><b><i>〈空军第3师〉</i></b>(辖第7、9团)</p><p> 师长:袁彬</p><p> 政治委员:罗平</p><p> 副师长:刘金才、阮济舟</p><p> 参谋长:岳天培</p><p> 政治部主任:康玉山</p><p><b><i>〈空军第4师〉</i></b>(辖第10、12团)</p><p> 师长:方子翼</p><p> 政治委员:叶松盛</p><p> 副师长:夏伯勋、王香雄</p><p> 参谋长:潘云山</p><p> 政治部主任:蔡剑桥</p><p> 副参谋长:吴长武</p><p><b><i>〈空军第6师〉</i></b>(辖第16、18团)</p><p> 师长:北沙</p><p> 政治委员:张志勇</p><p> 副师长:李兆霖</p><p> 参谋长:姜玉昆</p><p> 政治部副主任:刘进</p><p><b><i>〈空军第12师〉</i></b>(辖第34、36团)</p><p> 师长:王明礼</p><p> 政治委员:李明刚</p><p> 副师长:林征、姬应伍</p><p> 参谋长:林征(兼)</p><p> 政治部主任:张建庚</p><p> 副参谋长:吕连义</p><p><b><i>〈空军第15师〉</i></b>(辖第43、45团)</p><p> 师长:刘盛起</p><p> 政治委员:崔文斌</p><p> 副师长:吕茂堂</p><p> 政治部主任:杨焕章</p><p> 副参谋长:季鸿</p><p><b><i>〈空军第17师〉</i></b>(辖第49、51团)</p><p> 师长:李树荣</p><p> 政治委员:罗斌</p><p> 副师长:张子安</p><p> 参谋长:张经文</p><p> 政治部主任:刘济民</p><p><b><i>〈空军第18师〉</i></b>(辖第52、54团)</p><p> 师长:王定烈</p><p> 政治委员:李振声</p><p> 副师长:曹振邦</p><p> 副政治委员:米家农</p><p> 参谋长:洛克</p><p> 政治部主任:米家农(兼)</p><p><b>〔空军第2军〕</b>(1952年8月成立,一部分人组成空联司辅助指挥所,第3、4、6师属空军第2军建制,但当时由空联司直接指挥)</p><p> 军长:王德贵</p><p> 副军长:高厚良</p><p> 副政治委员:张百春</p><p> 参谋长高厚良(兼)</p><p> 政治部主任:李荆山</p><p> 副参谋长:黄鲁</p><p><b>〔空军第3军〕</b>(归东北军区空军领导)</p><p> 军长:曾国华</p><p> 副军长:邓东哲</p><p> 副政治委员:栗在山</p><p> 参谋长:蔡永</p><p> 政治部主任:邱子明</p><p> <b><i>〈空军第5师〉</i></b>(辖第13、15团)</p><p> 政治委员:于应龙</p><p> 副师长:尉剑畴、马力</p><p> 参谋长:谭有福</p><p> 政治部副主任:翟佑民</p><p> <b><i>〈空军第8师〉</i></b>(辖第22、24团)</p><p> 师长:吴恺</p><p> 政治委员:孙村锋</p><p> 副师长:王敬之</p><p> 参谋长:赵登程、李全春</p><p> 政治部主任:崔林</p><p> <b><i>〈空军第9师〉</i></b>(辖第25、27团)</p><p> 师长:何济林</p><p> 政治委员:谢继友</p><p> 副师长:李学昌</p><p> 参谋长:李飞</p><p> 政治部主任:朱敏中</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向地勤人员致敬</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编制序列(四)</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2年12月18日-1953年5月上旬)</b></p><p><br></p><p><b>〔空军联合司令部〕</b></p><p> 司令员:聂凤智(代)</p><p> 副司令员:王连(朝方)、段苏权</p><p> 参谋长:吴肃</p><p> 政治部主任:王学武</p><p> 副参谋长:叶泰清</p><p> 司令员指挥助手:张庆和、袁彬</p><p><b><i>〈空军第3师〉</i></b>(辖第7、9团)</p><p> 师长:袁彬</p><p> 政治委员:罗平</p><p> 副师长:阮济舟、王海</p><p> 参谋长:岳天培</p><p> 政治部主任:康玉山</p><p><b><i>〈空军第4师〉</i></b>(辖第10、12团)</p><p> 师长:方子翼</p><p> 政治委员:叶松盛</p><p> 副师长:王香雄</p><p> 参谋长:吴长武</p><p> 政治部主任:蔡剑桥</p><p> 副参谋长:赵震堂</p><p><b><i>〈空军第6师〉</i></b>(辖第16、18团)</p><p> 师长:北沙</p><p> 政治委员:张志勇</p><p> 副师长:李兆霖</p><p> 参谋长:姜玉昆</p><p> 政治部副主任:刘进</p><p><b><i>〈空军第12师〉</i></b>(辖第34、36团)</p><p> 师长:王明礼</p><p> 政治委员:李明刚、康玉山(后)</p><p> 副师长:林征、姬应伍</p><p> 参谋长:林征(兼)</p><p> 政治部主任:张建庚</p><p> 副参谋长:吕连义</p><p><b><i>〈空军第14师〉</i></b>(辖第42团)</p><p> 师长:王毓淮</p><p> 政治委员:赵绍昌</p><p> 副师长:赵沛章</p><p> 参谋长:孙绪浩</p><p> 政治部主任:王连科</p><p> 副参谋长:孙冠英</p><p><b><i>〈空军第15师〉</i></b>(辖第43、45团)</p><p> 师长:刘盛起</p><p> 政治委员:崔文斌</p><p> 副师长:吕茂堂</p><p> 政治部主任:赵汝山</p><p><b><i>〈空军第16师〉</i></b>(辖第46、48团)</p><p> 师长:孙同盛</p><p> 政治委员:张雍耿</p><p> 副师长:崔戈英</p><p> 副政治委员:赵其林</p><p> 参谋长:蔡啸</p><p> 政治部主任:赵其林(兼)</p><p> 政治部副主任:苏强</p><p><b><i>〈空军第17师〉</i></b>(辖第49、51团)</p><p> 师长:李树荣</p><p> 政治委员:罗斌</p><p> 副师长:张子安、李文模</p><p> 参谋长:张经文</p><p> 政治部副主任:刘济民</p><p><b>〔空军第2军〕</b>(从1952年11月起,空军第2军负责领导与指挥空联司二线部队。1953年1月前指挥第4、6、18师,1月后指挥第3、4、18师,3月后指挥第3、12师、第9师第27团、人民军空军第1师及第3师第61团)</p><p> 军长:王德贵</p><p> 副军长:高厚良</p><p> 副政治委员:张百春</p><p> 参谋长:高厚良(兼)</p><p> 政治部主任:李荆山</p><p> 副参谋长:黄鲁</p><p><b>〔空军第3军〕</b>(归东北军区空军领导,第5、8、9师均进行紧张的反登陆战备训练。1953年2月,以华北空军为主组成空联司前方指挥所,指挥员段苏权、参谋长肖道生,准备直接指挥空军部队配合陆军执行反登陆作战任务。5月,华北空司调回,遂将前指任务交给空3军)</p><p> 军长:曾国华</p><p> 副军长:邓东哲</p><p> 副政治委员:栗在山</p><p> 参谋长:蔡永</p><p> 政治部主任:邱子明 </p><p> <b><i>〈空军第5师〉</i></b>(辖第13、15团)</p><p> 政治委员:于应龙</p><p> 副师长:尉剑畴、孟力</p><p> 参谋长:谭有福</p><p> 副参谋长:李振策</p><p> 政治部副主任:翟佑民</p><p> <b><i>〈空军第8师〉</i></b>(辖第22、24团)</p><p> 师长:吴恺</p><p> 政治委员:孙村锋</p><p> 副师长:王敬之</p><p> 参谋长:李全春</p><p> 政治部主任:崔林、许乐夫</p><p> 副参谋长:樊马义</p><p><b><i> 〈空军第9师〉</i></b>(辖第25、27团)</p><p> 师长:何济林</p><p> 政治委员:谢继友</p><p> 副师长:李学昌</p><p> 参谋长:李飞</p><p> 政治部主任:朱敏中、王吉奎</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机场待命</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志愿军空军编制序列(五)</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3年5月13日-7月27日)</b></p><p><br></p><p><b>〔空军联合司令部〕</b></p><p> 司令员:聂凤智(代)</p><p> 副司令员:王连(朝方)、段苏权、成均(兼)</p><p> 参谋长:吴肃</p><p> 政治部主任:王学武</p><p> 副参谋长:叶泰清</p><p><b><i>〈空军第3师〉</i></b>(辖第7、9团)</p><p> 师长:袁彬</p><p> 政治委员:罗平</p><p> 副师长:王海</p><p> 参谋长:岳天培</p><p><b><i>〈空军第4师〉</i></b>(辖第10、12团)</p><p> 师长:方子翼</p><p> 政治委员:叶松盛</p><p> 副师长:王香雄</p><p> 参谋长:吴长武</p><p> 政治部主任:蔡剑桥</p><p> 副参谋长:赵震堂</p><p><b><i>〈空军第6师〉</i></b>(辖第16、18团)</p><p> 师长:北沙</p><p> 政治委员:张少虹</p><p> 副师长:李兆霖</p><p> 参谋长:姜玉昆</p><p> 政治部副主任:刘进</p><p><b><i>〈空军第12师〉</i></b>(辖第34、36团)</p><p> 师长:王明礼</p><p> 政治委员:康玉山</p><p> 副师长:姬应伍</p><p> 政治部主任:张建康</p><p> 副参谋长:吕连义</p><p><b><i>〈空军第14师〉</i></b>(辖第42团)</p><p> 师长:王毓淮</p><p> 政治委员:赵绍昌</p><p> 副师长:赵沛章</p><p> 参谋长:孙绪浩</p><p> 政治部主任:王连科</p><p> 副参谋长:孙冠英</p><p><b><i>〈空军第15师〉</i></b>(辖第43、45团)</p><p> 师长:刘盛起</p><p> 政治委员:崔文斌</p><p> 副师长:吕茂堂</p><p> 参谋长:季鸿</p><p> 政治部主任:赵汝山</p><p><b><i>〈空军第16师〉</i></b>(辖第46、48团)</p><p> 师长:孙同盛</p><p> 政治委员:张雍耿</p><p> 副师长:崔戈英</p><p> 副政治委员:赵其林</p><p> 参谋长:蔡啸</p><p> 政治部主任:苏强</p><p><b><i>〈空军第17师〉</i></b>(辖第49、51团)</p><p> 师长:李树荣</p><p> 政治委员:罗斌</p><p> 副师长:张子安、李文模</p><p> 参谋长:张经文</p><p> 政治部副主任:刘济民</p><p><b>〈空联司前方指挥所〉</b>(空3军兼)</p><p> 军长:曾国华</p><p> 政治委员:栗在山</p><p> 副军长:邓东哲</p><p> 参谋长:蔡永</p><p> 政治部主任:邱子明</p><p><b>〈空军第2军〉</b>(负责指挥空军二线部队第3、12师、第9师第27团、朝鲜人民军空军第1师、第3师第61团)</p><p> 军长:王德贵</p><p> 政治委员:张百春</p><p> 政治部主任:李荆山</p><p> 副参谋长:黄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击落敌机的残骇</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