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三月上旬,我们跟随着爱茶的朋友一起来到了普洱茶的主产地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探访2017年的头春茶。西双版纳州由州府景洪市及勐海县、勐腊县组成,是以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气候温润,树木葱茏,物产丰富,且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悠久的文字与宗教文化。</h3><h3>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们穿行在乡间小路上,当行驶到一条两边都是菩提树的小路上时,被一车卸在路上的沙土堆拦住了去路。朋友下车去看个究竟时,我也下车四处随便看看</h3> <h3>巨大的菩提树,枝繁叶茂</h3> <h3>路旁菩提树下有一座烧砖土窑</h3> <h3>土窑前树荫下,静静的躺着一对雕刻着花纹的木头</h3> <h3>木头上能够清晰看到雕刻着云与龙的花纹,这是一件用在建筑上的一个大型构件。整体大概有两米多长,仅榫头处就有一米多长,放在这里,想必是要当砖窑的柴火烧了</h3> <h3>也许是烧砖的人也觉得烧了可惜,于是捡出来,单独放在一边了。</h3><h3>我是越看越喜欢,心想是否能带走这两件木头,但想着两米多长的大东西车上也放不下,而且我们还要去其他地方,依依不舍地拍了几张照片就回到车上准备离开了。朋友见我喜欢,说稍后派人来和砖窑的人谈,把木头带回我们住处,没成想,晚上来信了,一共找到六件雕花木头!都带回来了,真是让人兴奋的好消息。</h3> <h3>夜色中,把木头从车上卸下来,摊在地上</h3> <h3>据当地朋友讲,这应该是傣庙建筑上的构件,从大尺寸构件上雕刻的云龙纹饰判断,应该是等级较高的寺院才能使用。</h3> <h3>当地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独特的佛教建筑随处可见,几乎各村寨都建有佛寺,规模大些的还会建有佛塔。在我们发现废弃雕梁不远处,就有一座刚翻建的规模较大的大佛寺,</h3> <h3>采用的是现代的钢结构形式,没有了曾经木结构的影子,不知道原来建筑的木梁旧瓦都被拆去哪里了,</h3> <h3>也被当柴烧了吗?也许只有院里的炮仗花默默地注视着佛寺的变化</h3> <h3>木头很沉,采用的是当地独有的树种,经过多年风吹雨打,依稀可辨原来的漆画。</h3> <h3>巨大的榫头表明需要与断面超过一米的柱子连接,云雾中奔腾的龙的图案栩栩如生,云龙寓意着龙腾盛世、四海升平之世,与傣族文化与宗教信仰相吻合。能使用如此丰富的雕梁画柱,想必是规模宏大级别较高的庙宇建筑了。可惜也没能逃脱被拆除扔掉的命运。</h3> <h3>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自然资源丰富,茂密的雨林,为傣家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材原料。但是长期大量的砍伐,目前原始森林在逐渐消失,如今粗大的木料,也是要去周边国家去寻找了。</h3><h3>虽有电气、天然气做燃料,木材仍是傣家上至烧窑、制糖下到炒茶、做饭的重要燃料。家里厨房不仅有燃气灶,还有炭火盆、烧烤架。自从捡了砖窑的木头,看到粗些的木头被当柴烧掉,心里总有些不舍。</h3> <h3>随着社会富足,各村寨的佛寺翻建、新建,看到几个新建的寺庙建筑,都是用钢结构搭出骨架,再封板油漆彩绘,已经没见使用粗壮的木料及雕花梁坊了,想找木料就要去老挝了,雕刻的师傅呢,不知道是否还有;倒是看到一些用拆下来的旧梁柱新建有特色的小木屋。</h3> <h3>这几件木雕构件虽满身灰尘、蓬头垢面,粗犷的线条虽比不上内地雕刻的细腻,但掩不住其霸气的神态。</h3> <h3>它们到底是来自哪里,也许永远是个谜了;能与它的不期而遇,也是缘分。</h3><h3><br /></h3><h3><br /></h3><h3>阳光灿烂的春天,</h3><h3>勐海的乡间小路上,</h3><h3>菩提树下,</h3><h3>砖窑旁,</h3><h3>一次不期而遇的美好记忆</h3> <h3>当我决定要这六根雕梁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插曲:</h3><h3>当我发现最初的两根雕梁时,发了照片问北京的朋友们,这是什么木头?用在何处?朋友劝我地处西南边陲的傣家文化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也不是主流文化,也未必是古董,那么大那么沉,运回北京不值,算了吧。我的大学好友怡姝说,不能当柴烧了,这些梁气质非常足,如果可以,她就非常想要! 到了晚上,当朋友带回来六根雕梁时,我俩都非常兴奋。第二天,这六根雕梁中的四根去了上海,到了一书空间的小院,另外两根我运回了北京的家。怡姝用这四根雕梁做了台案,她认为有时间沉淀的东西,是优美有内涵的,其粗狂质朴的外表与现代生活空间融合在一起,具有其独特的魅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