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以前每当与人谈到关中时,关中范围究竟包含哪些地方比较模糊,退休后有时间围着古关中自驾走了一圈后对关中有了重新的认识。古关中是指"四关"之内的范围,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范围涉及今陕西几乎全省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所指关中大了好几倍。而现在所指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主要包括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h3> <h3> 西散关,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也是关中的西大门。</h3><h3>宋朝诗人陆游有诗《书愤五首》其一为:</h3><h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h3><h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h3><h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h3><h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h3> <h3> 南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h3><h3>唐朝 诗人吴融 有《武关》:</h3><h3>时来时去若循环,双阖平云谩锁山。</h3><h3>只道地教秦设险,不知天与汉为关。</h3><h3>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闲。</h3><h3>争得便如岩下水,从他兴废自潺潺。</h3> <h3> 北萧关,萧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h3><h3>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一》为:</h3><h3>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h3><h3>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h3> <h3> 东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只可惜潼关因当年修建三门峡工程而被拆掉了。😢😢</h3><h3>清朝诗人德俊《望潼关》为: 立马风陵望汉关,山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