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部印象

清秋蝶梦

<h3>2016年8月24日,我开始了甘肃,青海的旅行,第一站是西宁。想不到在这样一座高原古城,是美丽的人间乐园。</h3> <h3>8月的南方暑气难耐,8月的西宁,气候好得让每一个毛孔都舒服。就像一个绿色的童话王国,高楼林立国际范十足。是一个自然与现代化相结合的美丽都市。</h3> <h3>进入这座城市,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绿意盎然,街道干净整洁。我真的很喜欢这高原公园式的城市。在这里我第一次品尝了手抓羊肉,西部酸奶。</h3> <h3>这里是原来最古老的莫家街。所有的青海特产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吃到。</h3> <h3>东关清真寺位于西宁市东关大街。该寺占地面积1360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4平方米,是西部最大的清真寺。</h3> <h3>该寺据说创建于明朝(1368--1644)初期,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现存的建筑是1913年时重建,1946年时改建并扩建,1979年时又重修。</h3> <h3>该清真寺内设立有青海阿横伊斯兰教经学院。</h3> <h3>阿訇讲解何为标准的穆斯林。阿訇说;端庄的遵行,端正的品行,合法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标准的穆斯林。</h3> <h3>穆斯林做祷告前的小静房间。</h3> <h3>第二站是塔尔寺。塔尔寺位于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的鲁沙尔镇,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哈哈!还真是拗口难叫,还是塔尔寺顺口噢。</h3> <h3>塔尔寺虽然不能和布达拉宫相提并论,但是塔尔寺毕竟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而且达赖三世、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和班禅六世、九世、十世都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塔尔寺坐落在莲花山下(山名甚好),建于1379年,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大小庙、宇、殿、寺、堂、屋、塔等9300余间,论规模论地位也都不算低了。同时历届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所以塔尔寺也是去青海的人大都必须去的地方。</h3> <h3>塔尔寺的名片---八宝如意塔。每座塔高6.4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有佛龛,里面装有梵文。塔下时有手捏佛珠的僧人和信徒绕塔而行,也有匍匐在地磕长头的少年。每个苦行僧向着宗教而来,带走的又远超宗教,在余生中氤氲不开,万丈光芒。</h3> <h3>僧人们很现代,有汽车有手机,应该也有电脑。许多僧人在外租房居住。塔尔寺还有养老院,据说六十岁以上的僧人可以入住。喇嘛教的黄教是不能结婚的,僧人的一生奉献给菩萨寺庙,老了老了自然寺庙应该有他们的容身之地。</h3> <h3>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庙宇房屋建筑也都是具有藏民族特点。塔尔寺有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还有佛学院,并有经济文化养老等各类体系。最能代表塔尔寺的三绝是酥油花、壁画、堆绣,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东方佛教的艺术奇观。</h3> <h3>其实不管信不信佛信不信教,以崇敬、欣赏、赞美的心态去瞻仰总是应该的。只是参观寺庙里面是严禁拍照留影的,只能在外面拍拍啦。</h3> <h3>像所有的游人一样,我匆匆忙忙地走进走出大金瓦殿、大经堂,穿梭在殿堂昏暗的光线下,迷离在酥油灯光明的闪曜跳动中,我不是信徒,但我喜欢藏传佛教所表现出来的无始无终,无波无澜。希望有一日,能再一次静静的走在塔尔寺,慢慢的体味那穿越厚厚世俗尘埃的藏传佛教所表现出来的深远、恢弘。</h3> <h3>从塔尔寺出来,天空就开始下雨了。我们向青海湖前进,路过拉鸡山是海拔3820米,山上雨夹着雪花,让人感觉了冷,下车拍了路牌,也是灰蒙蒙看不太清楚,路边上的经幡在风雨中飘扬。</h3> <h3>快到青海湖,天气晴好。太阳底下,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发亮。油菜花黄得耀眼,湖水在远处蓝的梦幻,远处的天色与湖水相连,暧昧的分不清界限。经幡无处不在,摇曳飘荡,画面美得及不真实。我们必须停下来。这是第三站;青海湖。</h3> <h3>青海湖--中国第一大咸水湖。天那,这世界上竟有蓝的叫人心颤的浩淼之水!</h3> <h3>青海湖的蓝,蓝的纯净,蓝的深邃,也蓝的温柔典雅。那蓝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眸。</h3> <h3>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三千一百九十七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湖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显得更晶莹明澈,难怪青海湖水蓝的那么美,那么醉人。</h3> <h3>我怔怔地望着,痴痴地想着,细细感受这片凄寒、苍凉、浩瀚的湖水,它骨子里透着强悍和雍容大度,让人觉得深厚与凝重,也让人忘记这是可掬可捧的水。静静地看着这片能使尘烟扫空、宿耻消除的洗心之水,从内心深处强烈地领受这水的魅力。</h3> <h3>在青海湖玩了半天,看湖、看草原、看油菜花、看经幡飞舞,看湖鸟翱翔。远处,又在栩栩动人,每一处都舍不得丢弃,恨不得通通走遍。然而时间有限,只有让心灵控制性地穿越。转身离开时,夕阳已经穿过美丽的云山,照在湖面上,湖水潾潾,金光闪闪......</h3> <h3>第四站茶卡盐湖。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茶卡是藏语,意是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h3> <h3>茶卡盐湖的美足以拨动人心,与其说是“天空之镜”,不如说是一场幻境。茶卡盐湖如一面魔镜般让天地颠倒。</h3> <h3>远处水与天没有界限,在这里,天是湖的一部分,湖是天的补充,似真是幻。</h3> <h3>我坐的两边全是盐池。虽然是8月,还真的很冷。我没有敢赤脚走到湖面上观看和拍摄自己的倒影。</h3> <h3>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但不可直接食用。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古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经过处理可以供人们食用。</h3> <h3>在这里可以乘小火车深入湖中观光,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浙江人可以免票进去游玩。问为什么呢?说是为了表达对浙江援青的感谢。茶卡盐湖曾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h3> <h3>从青海湖出来去敦煌的路上,沿途的风景是最美的。这是司机小马给我们拍的照片。</h3> <h3>在去往甘肃敦煌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亚丹魔鬼城。这里与青海大不相同,实在是有一种穿越的感觉。</h3> <h3>所谓的雅丹就是暴露在风沙里的一块块大石,这种地质结构风化的非常厉害。据说夜晚风大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响声仿佛鬼哭狼嚎,因此得名魔鬼城。</h3> <h3>阳关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故有“西出阳关无故人”。</h3> <h3>阳关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蔚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h3> <h3>第五站敦煌。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h3> <h3>敦煌的夜市小吃一条街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为了第二天参观世界遗产莫高窟,我们要早点休息啦。</h3> <h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修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h3> <h3>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传说有个名叫乐尊的乡党路过此地,忽然见到金光闪耀,似有千佛显现,认为这就是佛家的圣地,逐四处募捐,开掘了第一个石窟。消息传开后,商旅纷纷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平安。这样一直延续到元代,历经1000多年。</h3> <h3>我们参观莫高窟的时候,每个队伍20人一个导游,每个游人戴一副耳机,导游手拿一个手电筒,所有的洞窟都是锁上的,导游拿着钥匙,要参观哪个洞窟就开门进去,里面没有灯光,只有导游手上的手电筒发出微弱的光照在泥塑上。</h3> <h3>我们是提前在网上订票的,这样可以参观8个洞窟,如果当天买应急票只能参观4个洞窟。参观石窟是不能拍照的,因此只有外景照片噢。</h3> <h3>敦煌洞窟中,几乎窟窟都有说法图,经变画。这些说法图和经变画中都绘有各式各样的菩萨,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绘有小菩萨,还有许多单幅的菩萨画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说法图和经变图,仅经变画中的菩萨像就数在万计,是世界上保存菩萨画像最多的佛教石窟。</h3> <h3>导游给我们讲了佛教故事九色鹿。这故事童话气氛很重,敦煌壁画中只有一幅。讲释迦曾是九色鹿,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同夜王后梦见九色鹿,想猎来做衣服,那个溺水的人忘恩负义,带国王去猎杀九色鹿,最后国王没有加害九色鹿,溺水者遍体生疮,王后亦恚恨而死。</h3> <h3>这个九层楼里面就是武则天时期修建的佛像,也是莫高窟内最大的佛像。为了保证从下往上瞻仰时不受透视效果影响,依然保持正常的比例和威严,佛像在修建时就采用了远大近小的方式,所以我们仰望时一切比例都是那么完美。古人的智慧太可怕啦。</h3> <h3>看到墙上露出的大洞吗?那就是原来洞窟中的泥料,现在洞窟外墙都是涂了保护色的。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像中,菩萨的容貌姿态最优美、最丰富、最动人。充分展示了东方女性美的魅力,被世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h3> <h3>这是唯一一张在洞窟外面拍的照片。敦煌石窟参观完了,回宾馆吃饭休息,准备下午5点去鸣沙山,月牙泉。</h3> <h3>蓝天、白云、黄沙,阳光下,没有一丝风儿,只听的驼铃声声,笑语连连,我望着长长的骆驼队,光着脚悠然自得地走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上。沙子热乎乎的,赤脚踩进去很舒服,只是沙子有很大的阻力,行走也是异常艰难。</h3> <h3>敦煌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鸣沙山。鸣沙山下就是美丽的月牙泉。</h3> <h3>正是夕阳西下,残阳吻着沙山尖,沙山透着金灿灿的黄色格外诱人。</h3> <h3>如果说鸣沙山是久旱的庄稼汉子,那月牙泉就是抱在怀里的楚楚动人的女子。自古有“清泉不融流沙,流沙避之清泉”之说,可大自然这能工巧匠总是在创造奇迹,让光秃秃的沙漠里出现了一汪清泉。“恒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奇观。</h3> <h3>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有庙宇,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有诗为证;“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怀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月牙泉如一颗绿色的珍珠镶嵌在鸣沙山袒露的衣襟上,熠熠生辉。</h3> <h3>我在想,也许月牙泉很早以前也是汪洋碧波,岸上也是绿意葱茏,也许也会有成群的牛羊和美丽的牧羊女。也许面对滚滚黄沙的一次次侵略,它的版图逐渐地缩小,最后成为悲伤的一滴泪,成为苦苦守候的一颗心。</h3> <h3>太阳下山了,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我一步步的走出景区。景区的灯亮了起来,灯光下的鸣沙山就像一位壮实的汉子,月牙泉则是含情脉脉的女子,鸣沙山在用厚实的臂膀、满腔的热情拥抱着这位美丽温柔的女子,共同守候着属于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故事......</h3> <h3>第六站;张掖七彩丹霞。七彩丹霞地貌群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乡南台村。平均海拔1850米,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该丹霞地貌以其面积大、集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蓝色,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条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让人惊叹不已。</h3> <h3>丹霞地貌作为古老的地质遗迹,它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时期,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中发育形成的红色岩系随着地壳的抬升,山波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砂岩,经长期的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的奇岩怪石,所以其突出特点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h3> <h3>七彩丹霞的形成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祁连山的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加之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耀下,呈现不同的色泽,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依次类推,山体呈现了不同的色彩。</h3> <h3>我们是一大早进景区的,这次参观七彩丹霞一共4个景点,每个景点基本上都可以由台阶登上景区最高观景台,向四处眺望,很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h3> <h3>早上过去还是挺凉快的,想着是去山上游玩,衣服多穿了点,8月底的张掖,早上还是有点凉。</h3> <h3>我身后就是像大扇贝的岩石。有点像吗?</h3> <h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灿烂的阳光给风景如画的丹霞山罩上了一层亮亮的金光。让原来就很美丽的丹霞山更加耀眼,也让我如邻家的女子美丽芬芳。</h3> <h3>快到中午了,太阳晒的人有些受不了,只好拿丝巾围在头上,怎么样啊?有些异域风情吗?</h3> <h3>从张掖出来下午我们去了第七站--嘉峪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现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h3> <h3>嘉峪关矗立在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巍峨朱色的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山峰,美丽如画。蹬城楼远眺,万里长城似龙游于戈壁滩瀚海间,城下的骆驼队浑厚悠扬的的铃声,让人想起古代丝绸之路的商队和旅行者,令人神駛。</h3> <h3>嘉峪关有三重城郭,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的高台楼阁建筑以及城壕、长城峰台组成。</h3> <h3>内城墙高9米,加跺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依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和加工制作的,选好的黄土还要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考晒,将草籽晒死。</h3> <h3>据说修筑长城验收时,在距长城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反之就是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古时候这些重要工程的质量可是以工匠的生命担保的,所以没有谁敢偷工减料。</h3> <h3>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型如碉堡,也是守城士兵执勤放哨的地方。</h3> <h3>游客可以从这里蹬上城墙,城墙有步行阶梯,还保留有马道,主要是方便将士骑马上城楼。</h3> <h3>不过尽管嘉峪关固若金汤,但在嘉峪关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重大战事,或者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有这坚固无比的城楼,使得敌人都不敢来犯。</h3> <h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沉默的石头、黄土、冷兵器和守关者,最终冷冽成一枚沉沉的朱砂印章,戳盖在雄关漫道的大地上。</h3> <h3>这上面镌刻的是毛泽东书写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1842年林则徐被贬遣戍伊利,他一路颠簸到达嘉峪关,见到天下雄关感慨万千,写下此赋。《出嘉峪关感赋》:“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h3> <h3>从嘉峪关出来,终于完成了青海甘肃这次包车旅游,在西宁住了一晚后,8月31日赶往兰州,乘坐9月1日的春秋航空飞机飞上海。到上海虹桥机场后马上买高铁票回到嘉兴。一身疲惫回到家,心里却还是兴奋的。此次西部之旅让我眼界大开,游览了许多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感受到了西部的壮美,西部人的豪迈。西部已焕然一新,西部会变得更美丽,更丰富多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