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 ---------《遥远的记忆》 (三)

群生

<h1>  《大理道》原名《新加坡道》,1945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有,改为《大理道》。</h1> <h3>  大理道属于天津英租界,修筑于1929年。大理道所在地域原是一片沼泽洼地,英租界工部局在1903年获得这片土地后,于1919年至1926年结合海河清淤工程,进行填筑,使之成为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1929年修建此路。此后,两侧迅速形成大片高级住宅区,绿化良好,建筑风格属于各种不同的欧洲式样。</h3><h3> 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天津英租界后,将其改为大理道。</h3><h3><br /></h3> <h3>【原英美烟草公司总经理旧宅】-------大理道1号(新华路口)</h3><h3> &nbsp;</h3><h3> 其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属英国乡村式别墅风格。</h3> <h3>【蔡成勋旧宅】----大理道3号</h3><h3><br /></h3><h3> 该建筑建于1935年,是一座公馆式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院落宽敞,围墙高阔,朱褐色大门有一种豪华和森严的气派。院内的主楼即寓所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西式公馆建筑,风格为法国罗曼式。</h3><h3> 蔡成勋,字虎臣,天津人,早年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任陆军第一师师长。冯国璋在南京代理大总统后,蔡成勋在北洋政府任陆军总长,兼任江西省长一职。1924年因部下合谋倒戈而下台,先逃避到上海,辗转返回家乡天津后,在英租界五大道买地盖了寓所和祠堂,过上了寓公生活。</h3> <h3>【张志谭故居】------大理道4号</h3><h3><br /></h3><h3> 张志潭故居坐落在大理道4号。为三层平顶的砖木结构欧式小洋楼。</h3><h3> 张志潭,河北省丰润人。前清举人,民国初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内务总长、交通总长。皖系军阀失败后,即去职来到天津英租界这座欧式小洋楼内隐居。</h3><h3> 张志潭一生酷爱书法,他与天津著名书法家华士奎关系甚密,华经常来此楼与其共同切磋书法技艺。</h3><h3>张志潭的字写得十分漂亮,天津著名饭店"登瀛楼"三字即为张志潭所题。</h3> <h3>【鹿钟麟旧宅】-------大理道18号</h3><h3><br /></h3><h3> 鹿钟麟故居坐落于和平区大理道18号。建于民国时期,为一座砖木结构,红瓦坡顶,坐北朝南的英式二层楼房。该建筑为高台阶,圆拱形大门。院中树木茂盛,整体布局美观,朴实而幽雅大方。</h3><h3> 鹿钟麟,河北定州人,西北军著名将领,国民党上将。随冯玉祥戎马征战四十年,成为冯的主要助手。在"北京政变"中,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北伐后,曾任军政部部长、河北省主席。</h3> <h3>【訾玉普旧宅】-------大理道37号</h3><h3> &nbsp;</h3><h3> 该楼为二层西洋公馆式建筑,红色多坡瓦顶,砖木结构。是一处较有特色的风貌建筑,现为天津市卫生局幼儿园。&nbsp;</h3><h3> &nbsp;</h3><h3> 訾玉普,近代实业家,原祥发顺木器行经理。<br /></h3> <h3>【张伯苓旧宅】-------大理道39号 &nbsp;(张伯苓晚年曾在此租住)</h3><h3> &nbsp;</h3><h3> 该建筑位于民园体育场西南面,是一座英式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洋楼。</h3><h3> &nbsp;</h3><h3> 张伯苓 ,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现在的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回国后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h3><h3><br /></h3><h3> 张伯苓的祖居在天津城里,天津沦陷前一直住在该处,抗战胜利,张伯苓回津后住在学校宿舍,祖居借给了他人,该人在解放前去台湾,所住房屋就成了敌产 ,政府按没收处理。1950年张伯苓想回天津,周恩来总理怕张伯苓受到冲击,给予劝阻,因此曾留北京傅作义的家中暂住了半年。回津后,无处栖身,几经周折才租住大理道39号,现代教育家张伯苓老人就在该寓所去世。</h3><h3><br /></h3><h3> 补正:由于工作疏漏,原发布的张伯苓之内容,出现明显差错,经过张伯苓之后人指证,并对内容之错误加以更改后,重新审核予以认可,现将修改后的文字正式发布。对所出现的错误 ,本文作者在此特向张伯苓之后人诚挚的表示歉意</h3> <h3>【陈光远旧宅】------大理道48号</h3><h3> &nbsp;</h3><h3> 此住宅始建于1924年。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平面布局不规则,立面高低错落,颇具现代建筑风格.屋顶处为露台,置中式八角凉亭,镂空轻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h3><h3> &nbsp;</h3><h3> 陈光远天津市武清县崔黄口人。早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教官,辛亥革命中随冯国璋南下武汉,与王占元、李纯一起镇压武昌起义,成为以冯国璋为首的北洋直系军阀的骨干。因在湖北发生兵变被撤职。后携巨额财产住进天津英租界一处别墅。又投巨资又在此处建成第二座豪华别墅。并广置房产、投资企业、开银号、开当铺,过着舒适的寓公生活。1939年8月陈光远病逝于该寓所。 </h3> <h3>【王占元旧宅】------------大理道64号 &nbsp;</h3><h3> &nbsp;</h3><h3> 王占元故居位于天津市大理道64-70号。为3幢格局—样的英式混合结构楼房,是民国年间王占元为其3个儿子建的宅所。每幢楼的布局、格局均一致,设计皆为混合结构,局部三层,平顶。每幢楼平面布局为非对称式。</h3><h3> &nbsp;</h3><h3> 王占元,山东馆陶人。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直系军阀。曾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早年投淮军,后入宋庆的毅军,参加过甲午战争。1924年匿居天津后,从事工商实业,置房产,兴办教育。病逝后归葬于原籍馆陶。 </h3> <h3>【天津第一工人疗养院旧址】-----大理道60号</h3><h3> &nbsp;</h3><h3> 王占元旧居,他在大理道的住宅是并排四栋小楼,其中一栋样式较古典的二层楼,红瓦坡顶、琉缸砖墙,另外三栋小楼风格较为现代,是他三个儿子所建,一层有很大半圆形玻璃花厅,二层屋顶设有大凉台。该建筑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天津市职工医院和天津市工伤康复中心。</h3> <h3>【和平宾馆旧址】-----------大理道66号------【孙震方旧宅】</h3><h3> &nbsp;</h3><h3> 大理道66号是一幢西班牙式乡村别墅,曾经是安徽孙震方旧居。该楼为孙震方出资兴建的豪华住宅。砖木结构,局部三层,坡顶,院内原设有游泳池、草坪、藤萝架和欧式花坛,楼房四周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是一座欧式庭院式高级别墅。</h3><h3> &nbsp;</h3><h3> 1949年后,改为政府招待所,现为和平宾馆,又称润园。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来津视察时均下榻于此。至今,润园内仍保留着毛主席当年住房的原貌陈设。以及特意为主席修筑的游泳池都保持当年原貌,以示纪念。 看看下榻过和平宾馆的各国领导人名单就可以知道它的历史和声望了。</h3><h3> </h3> <h3>【孙氏旧宅】------大理道和平宾馆西侧</h3><h3><br /></h3><h3> 孙震方,安徽寿州人,孙氏一门中多民族实业家。其父是清末民初孙氏家族财团的创业人孙多森。其父死后孙震方继任通惠公司总经理,孙氏旧宅建于1931年,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三层),红瓦坡顶,外墙采用水泥抹灰拉毛处理,具有西班牙建筑风格。</h3> <h3>【常德道】原名科伦坡道,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租界,改名为常德道</h3><h3> </h3><h3> 常德道东起民园体育场,西至西康路。是五大道中最短的一条。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英租界工部局填补洼地,1929年建成此路,两侧开发建设高级住宅。由于常德道在租界里建成较晚,大多都是三十年代民国时期建筑,此地地处租界最核心地带,非常安静隐蔽,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比较低调的中产阶级。</h3> <h3>【曾延毅旧宅】常德道1号</h3><h3> &nbsp;</h3><h3>,。 曾延毅,湖北黄冈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山西陆军旅长、天津市警察局长。离职后在常德道1寓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于1964年去世。</h3><h3> &nbsp;</h3><h3> 曾延毅旧宅位于常德道1号,为罗马柱式的欧洲中世纪风格3层楼房,坐西朝东,建于上世纪30年代。正门有退台式圆台阶,扇形遮雨檐,上为2楼圆阳台。</h3><h3> &nbsp;</h3><h3> "站长虽然在本地安了好几处家,但始终与原配太太住在旧英租界常德道1号那所大宅子里,所以他对世俗的礼节非常重视,经常对手下讲,纲常就是一切。" 这是《潜伏》中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的就是现今的常德道1号。不过,此处并非国民党军统天津特务站站长的居所,而是爱国人士曾延毅的故居。在这里,曾经上演过一出真实版的"潜伏"。</h3><h3>  </h3><h3> 1949年北平宣布和平解放。世人皆知傅作义、傅冬菊父女俩功不可没,却不知天津的另一对父女同样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就是曾延毅和曾常宁。</h3><h3> &nbsp;</h3><h3> 曾延毅和傅作义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同学,傅作义任天津市警备司令期间,曾延毅曾是警察局长。由于他和傅作义之间的特殊关系,平津解放前夕,为了保护天津和北平少受炮火涂炭,曾延毅和女儿曾常宁做了大量的工作,保护进步学生免受当局迫害,积极争取傅作义放弃抵抗,弃暗投明。</h3> <h3>【林鸿赉旧宅】常德道2号 &nbsp;</h3><h3> &nbsp;</h3><h3> 林鸿赉,浙江宁波人,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920年被选为公派留学至美国霍金斯大学。回国后,任职于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宋子文任中国银行董事长后,林鸿赉调入中国银行,1940年出任天津中国银行副经理、经理。</h3><h3><br /></h3><h3> 常德道2号------张福运旧居(李鸿章孙女婿)。标牌上也有林鸿贲旧居的字样,那是因为1947年张福运离开天津时将这处宅院赠予他的清华同学林鸿贲,文保部门依据房产地契上的产权人林鸿贲名字做的铭牌。当然,天津人可能知道,它还是某位天津领导的暂居地。现在是一家法式西餐厅。</h3> <h3>【范权旧宅】----------常德道24号</h3><h3><br /></h3><h3> 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二层英庭院式砖木结构楼房,大筒瓦顶,木质门窗,室内装修精致,有灯光灰线,设施完善,院落宽阔,靠东侧临马路有一排牛舌瓦顶的平房,十分独特。</h3><h3>  </h3><h3> 范权(1907—1989)字慕柳,江苏省吴县人,我国儿科医学奠基人之一。1923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其间曾于1937年至1938年赴美留学,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研究员。1942年日本侵略者关闭协和医院,他转到天津开业行医。天津解放后,他参与领导筹建天津市儿童医院并长期担任院长。</h3> <h3>  【孟氏旧宅】-----------常德道28号</h3><h3>  </h3><h3> 该建筑总占地面积594平方米,前后各有一个院子,前大后小,后院封闭。小洋楼总建筑面积有四百余平方米,附带车库和锅炉房,每到冬天可以自家烧锅炉,用暖气供暖。楼的砖墙都是&quot;三七墙&quot;,比普通的墙厚得多,窗户玻璃也有三层,冬暖夏凉,居住舒适。</h3><h3><br /></h3><h3> 孟广宧字养轩,1891年生人,山东章丘旧军孟氏,系孟子后裔,后执掌自家商号&quot;谦祥益&quot;,在天津开办&quot;谦祥益保记&quot;,生意遍布大江南北。1928年与全家从山东迁至天津定居,1952年全家搬至今常德道28号,1955年去世。</h3> <h3>【金邦正旧居】---------成都道28号</h3><h3>  </h3><h3> 建造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式平房,砖木结构,清水墙面,装修精致,居住舒适。</h3><h3>  </h3><h3> 金邦正(1886-1946)字仲番,安徽黟县人。教育家、林业学者,北洋政府官员。1909年9月由游美学务处录取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林科硕士学位。1917年至1920年,他充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0年8月至1922年4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22年参与创建秦皇岛耀华平板玻璃厂,担任副总工程师,赴法国、比利时学习玻璃制造技术。</h3> <h3>【民园西里旧址】常德道29-------39号</h3><h3> &nbsp;</h3><h3> 民园西里始建于1939年,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沈理源设计,二层砖木结构,局部三层。分为17个门,各门自成院落又连成一体,多坡大筒瓦屋顶,琉缸砖。各单元成"凹"字形排列,突出部分为屋顶露台,2009年5月,经过精心整理修复的民园西里,作为五大道上的文化艺术街区正式对社会开放。</h3><h3> &nbsp;</h3><h3> 民园西里39号院,二楼原住户是29团13连天津知青于道严的家,后迁居到河西区宾西路居住。</h3> <h3>【赵以成、汪培娲旧宅】--------- 常德道69号</h3><h3>  </h3><h3> 该建筑属于英格兰别墅式二层小楼。拱券形大门入口处十分新颖别致。楼体墙面为部分清水砖墙,部分水泥断块。原建筑楼下设计为饭厅、客厅;楼上为卧室、起居室和书房等。室内铺菲律宾木地板,中世纪的拱券形砖砌壁炉也很精美。后院宽敞,有甬道、花坛和葡萄架,环境幽雅宁静。</h3><h3>  </h3><h3>赵以成(1908-1974),字泽如,福建漳州人。1929年获北京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留院任普通外科住院医师、神经精神科研究员及脑系外科住院医师。1938年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深造。1940年回国后任协和医学院讲师。抗日战争时期在京津私人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天津和北京医院建立脑系科、神经外科和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为全国培养了大批神经外科创业骨干人才。被国内外誉为&quot;中国神经外科奠基人&quot;,&quot;文革&quot;中遭受迫害因癌症去世。赵以成曾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h3><h3>  </h3><h3>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平的协和医学院同样闯入了日本人。一大批协和名医离开医学院来到天津,他们当中一部分人进入恩光医院,一部分人成立了天和医院,还有少数人开起了私家诊所。而早年的常德道民园西里,曾经有一家协和名医赵以成、汪培娲夫妇开的私人诊所。1947年,赵大夫夫妇举家搬至常德道69号,楼上居住,楼下看病的生活在这里继续着……</h3><h3><br /></h3><h3> 汪培娲(1904-2005)字炼天,祖籍山东泰安。早年就读河北女师,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任该院妇产科工作,曾获妇产科特等荣誉奖。1956年,遵周恩来总理嘱托,辞去公职,专门协助其夫赵以成大夫创建神经外科工作。曾任天津市一至九届政协委员,1979年成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第一位女馆员。</h3> <h3><br /></h3><h3>【刘茀祺旧居】~~常德道71号。</h3><h3> &nbsp;</h3><h3> 常德道西边最寂静的一段街道,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黄色建筑,前面是圆形房屋圈成的围墙,后面是个半开发的小院,里面几间别致的二层小楼连城一排,完全就是西班牙地中海式的建筑。</h3><h3> &nbsp;</h3><h3> 刘茀祺,我国著名的给排水专家,陕西富平县。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又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1932年天津自来水股份公司任总工程师。抗战期间拒绝为日本人工作而辞职。抗战胜利后,又回到自来水公司。1953年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担任中国给水排水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55年因肺癌去世。<br /></h3><h3><br /></h3> <h3>【毕鸣岐旧宅】---------- 常德道78号</h3><h3>  </h3><h3> 该宅邸系毕鸣岐1944年购置的房产。建有琉缸砖大筒瓦尖顶西式平房13间,灰砖平顶房5间,设有卧室、会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锅炉房、杂房等。总建筑面积275平方米。室内装饰讲究,木地板、三槽窗,卫生和采暖设备俱全。</h3><h3><br /></h3><h3>  毕鸣岐(1902—1971),字凤岗,山东利津县毕家咀村人。先后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副市长、天津市工商联主任委员、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著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h3> <h3>【常德道95号】----------</h3><h3><br /></h3><h3>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29团13连天津知青吴正和曾经在此居住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