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米莱斯《奥菲丽娅》 76.2cm x 111.8 cm</h3><div>创作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div><div>油彩 现藏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 </div>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十九世纪英国画家,是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中年龄最小、才华最高的一位(其它两位是亨特和布朗)。米莱斯生于南安普顿,11岁入皇家美术学院,19岁获得学院金质奖章而留学意大利,有较强的写实技巧,绘画题材广泛,色彩具有装饰性。</font></h3><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br></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米莱斯的作品题材涉猎广泛,尤以描绘浪漫历史场景和孩童为主题的作品居多,还为维多利亚王朝许多显贵画过肖像,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盲女》。取</font><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材于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奥菲莉亚》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span></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br></font></div><div><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米莱斯二十多岁时曾一度受挫,很快就振作起来,走上一帆风顺的人生坦途。1896年,米莱斯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但不幸的是几个月后便离开了人间。米莱斯艺高德馨,在美满的婚姻生活里,得到了八个孩子。但长期笼罩在他人生中的那片挥之不去的阴影(因其妻埃菲与前夫的离婚,人们诸多非议,直到他临死前,维多利亚女王才正式承认了埃菲的身份),在他死后才得以消散。</font></div> <h3>《奥菲丽娅》(Ophelia)是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米莱斯(Sir 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的成名作。米莱斯不像风景那样在《奥菲丽娅》的人物上花很长时间,在画人物之前画风景已是不同寻常了。在此之前,风景常被认为是画中不重要的部分,所以在人物之后才画。可是米莱斯和拉斐尔前派不相信这一观点。他们认为风景和人物一样重要。</h3><div><br></div><div>1851年12月米莱斯一回到伦敦就开始在高尔街的画室里画《奥菲丽娅》的人物,直到1852年3月完成。</div><div><br></div><div>一月九日他写信告诉库姆他的进程:"我从圣诞节开始就已断然决定开始工作,只是小有成效。我放弃一切拜访活动,所以不至于进展太慢而受到非议。下星期,我将借着优雅的信风起航,让它把我带到展览会上吧。"</div>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奥菲丽娅》局部</font></h3> <h3>这幅画作于1851-1852年。在1853年前,米莱斯的名字是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简称PRB)紧密相关的,并且还是这一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当时这个画派可是给波澜不惊的英国画坛带来了一股不小的震荡。正如其名称所反映的,PRB的成员们认为英国绘画处于一种垂死的状态,对此感到十分绝望,并希望能重新获得早期意大利艺术中的那种真挚和简朴。而按他们的观点,正是拉斐尔(Raphael)的出现,使得工于心计、形式僵死的学院主义(academism)取代了这种真挚和简朴,所以他们在作画理念和手法上返回拉斐尔之前,以此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绘画方面,PRB非常憎恶那种学院式的"机械形态"和表现生活琐屑的风俗画,他们选择一些宗教性的或对道德起促进作用的主题,试图通过对周遭事物的仔细观察,来尽量忠实于他们所欲表达的自然。同时,他们也在绘画表现技法上有所选择,使其画面表现出一种干净、明亮和强聚焦(sharp-focus)的风格。PRB一开始屡遭批评界的诋毁攻击,直至著名评论家罗斯金(Ruskin)插手帮忙,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只是到了1853年,成功刚刚开始,这个团体就已是名存实亡,各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艺术主见,各奔前程了。</h3><div><br></div><div>作为PRB主力成员的米莱斯,他的这幅作品明显地体现出了上文述及的特征---立基于PRB的理念,以忠实逼真的自然描写为基础。除了画面风格之外,主题方面也高度切合着PRB的信条。这画面中的主角可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失足落水的普通女子,奥菲丽娅实际上是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按原著,丹麦王的弟弟克劳狄斯为谋取王位与王后通奸,用毒药毒死国王,国王的阴魂向儿子哈姆莱特诉说自己被害真相。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米莱斯同PRB画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色,那就是对爱情与人生像诗歌般的抒情,将枯萎或炽热的情感再度燃烧,强烈地抒发作品中的伤感,结果是作品看来更像故事画。</div> <h3><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color="#808080">《奥菲丽娅》局部</font></h3> <h3>莎士比亚经常是维多利亚时期画家的灵感来源,米莱斯描绘奥菲丽娅掉进河里悲惨死去的画面,是为人熟知的源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插图之一。单就画面评之,这幅画相当漂亮---背景是森林深处的一条平静的小河,四周古木成荫,时花芬芳,藤蔓缠卷,水草舒展。要知道,为了真切地描绘出自然环境,画家曾多次实地写生。而画家的一片苦心的确得到了回报,画中对自然美景的写实功力令人震撼:右上方的一团繁叶中光影飘浮,一枚枚细小的叶片均得到点滴再现,白色的小花疏落有致,可触可闻。甚至在画面左上侧的边缘的角落处,画家依然是一丝不苟,一根根极细的树枝沐浴在光线中,栩栩如生。</h3><div><br></div><div>另一方面,画中人物的塑造同样令人动容。奥菲丽娅静静地飘浮在清澈的水面上,一个由各色花朵编织而成的花环,散落在她的手边,就像是她生前姿容的写照,仿佛她终于摆脱了这罪恶深重的尘世,漂向无忧的净境。在她的略显苍白的脸上,感觉到的是一种短暂惊慌之后的从容和解脱。据说,为了画出奥菲丽娅在水中的效果,米莱斯特地做了一大玻璃池,让模特儿躺在水中,他则在一旁细细临摹。画家以极为工细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div><div><br></div><div>拉斐尔前派发展了使用鲜亮的纯色的技术,定义了寻求达到"自然的真实"的绘画形式,他们坚信如果艺术家关注真实,关注什么是真正的自然世界,就能创造出高尚的、非凡的艺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