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

李刚

<h3>“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撑起了艳阳高照晴朗朗的天”。</h3><h3>这是歌曲《马兰谣》中的部分歌词,马兰,这个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地方,随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才为外人所知。</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队来到这个没有地名的戈壁荒漠,安营扎寨,开始了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的建设。这里几乎没有植被,却开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就起名叫马兰。</h3> <h3>马兰基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南部五公里的一个小盆地里。主要担负我国核试验的组织指挥、理论研究、测试分析、工程技术和勤务保障任务。</h3> <h3>马兰基地,曾经无比神秘的地方,如今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们在这里可以体会到被称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整个马兰核武器试验场的面积接近十万平方公里,和江苏省面积相当。马兰基地,只是核试验基地的生活区,面积约七平方公里。核爆炸区在距马兰基地300多公里的罗布泊(po),只有一条名叫“通京路”的公路与之连接,通常称作“内场”或“场区”。</h3> <h3>停止核试验后,核武器试验基地逐步对外开放,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马兰基地已从当初的戈壁荒漠,变成了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各类设施齐全的小城镇。</h3> <h3>进入马兰基地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充满了绿色。</h3> <h3>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挺拔参天的白杨树,这就是著名的“北京大道”。</h3> <h3>马兰广场顶端的部队礼堂顶部,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马兰”两个鲜红的大字,非常醒目。它告诉游人,这里就是马兰基地。</h3> <h3>马兰广场中心是国旗台,左右两侧分别是博物馆和展览馆。</h3> <h3>这位张蕴玉将军,是新中国首位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也是我国核试验事业的主要开创者。张蕴玉,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军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1958年,他带领部队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h3> <h3>公园里,有一个“祖国在我心中”的大沙盘,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面积达7000平方米。</h3> <h3>基地里的生话设施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商店,饭馆,银行,邮局,学校,医院等,甚至还有自己的电视台。</h3> <h3>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二线于2015年2月1日开通运营后,全国各地前来马兰基地这个红色景点旅游者不断增加。吐鲁番至库尔勒之间共有12个客运站,从吐鲁番起,第8个站就是马兰火车站。</h3> <h3>从马兰火车站出发,穿过乌什塔拉乡,再南行5公里就到马兰基地了,马兰火车站到马兰基地的的公路里程为17.6公里。</h3> <h3>和硕县乌什塔拉回族乡,是一个有着天山和湖水,风景秀丽,浓郁异域风情的南疆小镇。马兰基地就在乌什塔拉乡南边五公里处的小盆地里。如果不是马兰基地,绝少有人知道这个村落,乌什塔拉小镇兴许永远也繁华不起来。有了马兰部队,乌什塔拉的街上就有了旅者和军人,商铺亦随之多了起来。乌什塔拉的存在,也给这个军事基地带来了更多的滋味,四川麻辣、陕西酸辣、山东醇香、河南开封糊辣汤、北疆烤羊肉串,兰州牛肉拉面,目不暇接。部队的那些天南地北的官兵,一到星期天便三五成群、拖家带口到镇上的小店打牙祭。</h3> <h3>马兰核武器试验基地分为三大部分: 一、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的马兰基地; 二、位于马兰基地西北方向,距马兰基地40公里天山峡谷中的“中国核武器研究所”,通常称“红山基地”; 三、在马兰基地东南300公里外的核试验场一一罗布泊(po)。</h3> <h3>50年代的红山,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少数牧民在这里放牧。当年,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到这里勘察后,认为这里的地形隐蔽,便于保密,符合战备要求,核试验研究所就建在这里,从此,这里便成了军事禁区。由于这里的山体呈现赭红色,人们就管它叫“红山”,以后“红山基地”就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所的代名词。</h3> <h3>当时,出于战备的原因,红山基地的建筑都随着山势而建设,且楼房颜色与山色一致,远看给人以浑然一体之感。在这里,钱三强、邓稼先、彭桓武、于敏、王淦昌、郭永怀等大批物理学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隐姓埋名,艰苦工诈,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础。</h3> <h3>这是一座苏式三层红色大楼,就是当年的红山基地机关大楼,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大楼的窗户、玻璃全无,一副破败模样,但仍旧显示出它昔日的威武架式。大楼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语仍清晰可辨。</h3> <p class="ql-block">令人痛心的是,红山基地正在遭到破坏,基地移交地方后,房屋成了百姓的私宅,道路破坏,围墙损毁,生长了几十年的树木被砍,房屋门窗不知去向。基地的楼房,给当地老百姓莫大快乐,一楼养牛、羊、骆驼,二楼住人,短短十几年功夫,环境破坏得一塌糊涂。</p> <p class="ql-block">红山基地的这些军事遗产要是能保存下来,进行开发,可以打造一个红色旅游圣地,造福社会,造福当地百姓,造福子孙后代。</p> <h3>在马兰基地西南,博斯腾湖不远处,有一个大型军用机场,这就是马兰军用飞机场。机场有长达两公里的飞机跑道,可以起降重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以及高速歼击机等各种飞机。凡核武器试验过程中的核弹运输、核弹投掷、高空取样的各类飞机的起降,都是在这个军用机场。</h3> <h3>马兰核武器器试验基地的第三个部分,核试验场一一罗布泊。</h3><h3>罗布泊(po),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境内,由于形状宛如人耳, 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ao)尔。罗布淖尔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多水汇聚之湖。在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海拔780米,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到1972年后彻底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h3> <h3>1958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士榘将军和几名苏联专家率领一支队伍到甘肃敦煌以西地区勘测原子弹试验场,他们勘测过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多个地区。根据苏联专家意见,最后确定在敦煌以西地区。基地司令张蕴玉视察后认为: 一、试验场离敦煌太近,只有130公里,敦煌莫高窟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核试验象地震一样,一下子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震没了,这可是负不起的罪过; 二、没水源,松土层太厚核爆产生的烟尘太大,核污染范围大; 三、试验场只能试验两万吨TNT当量原子弹,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核事业发展需要。</h3><h3>罗布泊北部是天山,南部是阿尔金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简直就是两道天然屏障,东部是土山和丘陵,往南是一往无际的沙漠,区域内有流水不断的孔雀河,并且方圆300公里内没有人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1000米,长年刮西风,而且下风方向至敦煌420公里内没有人烟。</h3><div>1959年6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正式下文,批准核试验基地建设在新疆罗布泊。</div> <h3>从1955年到1957年,中苏关系还处在亲密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原子能领域共签署了四个协议,苏联援助中国进行原子能事业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而后,大批苏联专家陆续来中国。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立由苏联控制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遭到毛主席拒绝后,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要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有关技术资料项目。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参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庆典后,对毛主席说:“关于原子弹生产的事,我们是不是把专家撤回去?”不料毛主席回答:“我们可以自已试试,这对我们也是个锻炼。”随后,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烧毁并带走了全部资料,终止了与中国的一切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596”意思就是从1959年6月苏联那份电文开始,中国人要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了。</h3> <h3>外援没有了,国内又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粮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须品短缺,实行定量供应,许多人吃不饱肚子。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和严峻向经济形势,党中央作出决定,削减其它一些科研项目和常规武器生产,集中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把“两弹”搞出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陈毅有句名言:“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为了牢记1959年6月这个催人奋进的岁月,中国的原子弹研制项目被定名为“596”工程:。</h3> <h3>以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彭桓武、于敏、王淦昌等一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只有几台老式计算机,研究人员更多只能靠纸、笔、算盘、计算尺等原始工具进行运算。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在生活供应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迎来了1964年10月16日震惊世界的一响,中国在罗布泊荒漠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h3> <h3>新疆的罗布泊是核武器试验场,而核武器的制造场地是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的221基地。1964年8月5日和20 日,在221基地制造成功的原子弹代号”596一1”和“596一2”在绝密状态下从青海金银滩起运,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 运载列车定为一级专列,按最高级别实施警卫。铁路沿线部署大量警戒部队; 专列所到之地高压线停止供电; 为防止检修列车时产生火花,铁路工人手中的铁锤都换成铜锤; 蒸汽机车所用的燃煤都用筛子筛过,防止混入雷管之类爆炸物。列车抵达乌鲁木齐火车站后,原子弹由一架伊尔一2飞机运至马兰军用机场,再用直升飞机送到罗布泊核试验场半地下装配车间对原子弹进行最后组装。</h3> <p class="ql-block">我国第一颗原子弹。</p> <h3>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给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以极大鼓舞,有力地打击了少数核大国垄断的阴谋,对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坚决反对战争,我们制造原子弹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反对战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证明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实力,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中国不是弱者,中国从此站了起来。</h3> <h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整个神州大地都沉浸在庆祝的喜悦中,在无数人心灵中留下了刻肯铭心的记忆。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碑石,矗立在爆心,原子弹爆炸后的遗迹依稀可辨。扭曲的铁轨、摧毁的高塔、残存的断壁、烧焦的桥梁和车架……,当蘑菇云升起时,放在试验场的一切效应物全部化为乌有。</h3> <h3>在两弹元勋朱光亚题写的“马兰烈士陵园”里,安葬着的英灵有397名,他(她)们中有科技界元勋、有将军、有普通士兵和职工,还有49位无名英雄。他(她)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死后依然在大漠戈壁中守护着共和国的盾牌。</h3> <h3>从1964年到1996年的32年间,我国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罗布泊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1996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h3> <h3>罗布泊,这个昔日辉煌的核试验基地,如今又在为国家作新的贡献,据探测,罗布泊地下蕴藏着5亿吨钾盐,中国每年消耗1000万吨钾肥,70%需要进口,哈罗铁路的建成,为罗布泊钾盐大量外运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荒漠地下还沉睡着丰富的煤、铜和黄金。哈罗铁路从兰新铁路的哈密南站出发,向西南方向至终点罗布泊镇罗中区,全长373.8公里,2012年11月29日建成通车。哈罗铁路只办理货运,没有客运业务,想去罗布泊的游客,仍须乘坐汽车。</h3> <h3>50年前的蘑菇云已经漂散,我国早已宣布暂停核试验,但往事并不如烟,罗布泊的惊雷似乎还在耳边。一代为国家安全、为民族尊严,为祖国的核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科研人员、军人、职工们,值得让我们今天生活在和平和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记住我们国家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我们必须记住。</h3><h3> (原铁道兵五师二十二团战士 李 刚 2017年5月3日 写于陕西岐山)</h3><h3> (部分资料及图片收集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