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学习书法心得

昂桦

<h3>&nbsp; 二十多年前,书法家崔廷瑶老师在大学课堂上给我讲授过书法,那时对书法一知半解,没有去认真学,却结下了"梁子"。与书法真正结缘,是两年前有幸认识李金阳老师,由其介绍来到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基础班,才算开始。在这里,结识了一批活跃在书法讲坛上的青年书法家,黄阿六、吴德胜、曹端阳、于有东、贺炜炜、宋聪等年轻前辈,受他们亲临指导,开启了一段书法学习之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学楷书前,也临过一阵曹全碑,真正入手是从魏碑开始,主要是临习北魏墓志,先后临过元桢墓志,裴谭墓志,元倪墓志,司马昞墓志,听老师说篆、隶、楷、行书四体是四种迥然不同的书体,各有所长,很难兼擅,某一体多练时,某一体就会学的好些,我喜欢楷书,也只有从这开始。另外也是因自己书写传统,羡慕字迹工整之人,自楷书入手,可以改掉以前书写散漫、笔法无理的毛病,为以后取法严正、谨守书写笔法打下基础。</h3><h3>&nbsp;&nbsp;&nbsp;&nbsp; &nbsp;我写魏碑,从临帖入手,开始我用九宫格毛边纸写,写了大半年后,改为写二三公分左右的方格字,对照原帖大小,等比例参照书写。毛国典老师指导说,临帖就是要做复印机,才能有进步。我也看了一些资料,了解原帖特点,比如,临习裴谭墓志,要理解该块碑之中"笔气深厚,丰茂宏丽"之雄强,写字前,笔要选用锋劲有力的狼毫较好,字写二、三公分的字,接近原贴,仔细地从一点一划做起,眼看心记,不敢懈怠。吴德胜老师要求用笔用中锋。因此知道,‘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nbsp;经过一年多的忙里偷闲的学习,渐渐和原贴接近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沈尹默先生讲过,写字分为书家和善书家两种,一种是使后来者易于取法,不增迷糊,凡是谨守笔法,一点一划有出处,既是书家;若钟、王、以至文、董诸位大家皆是大书家。善书家则不必如此严格对待,凡是古代、近代学者,文人、儒将、等有才略的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但以字绳之以法,往往不能合乎章法,只能玩其丰神意趣,不能供人学习。现在基础班的同学,估计都是奔着成为书家来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上课,大家把作品挂出来让老师点评,放眼看去,隶书、行书、草书都有,魏碑少了些。我觉得遗憾。当然,跟着老师把同学的作品点评看完,同学们书写取法严谨,合乎书理,严格对待,书法作品质量很高。李峰同学的小楷书,在结字及用笔上下了功夫,对我触动很大。</h3><h3>&nbsp;&nbsp;&nbsp;&nbsp; &nbsp;我目前学习魏碑的体会是:</h3><h3> 一、学习路子要正,取法有度。写字立足的高度和深度要适合自身。我刚刚学书,细嫩的脚步在碑林里踌躇,好在有老师们插满了路标,不会迷路。因而坚信熟练掌握只是时间问题。</h3><h3> 二、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积累有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启功先生谈心得说,"习书以来,但辨其点画方圆,形状全无是处",而且运用魏碑笔法,使得他的笔画干净利落,刚劲果敢。尤其是在书写对联时,"启体"常常能避免形式的单调,而使作品写得熠熠生辉。学习魏碑,反复揣摩结字上的运笔,肯定会有启功先生这样的惊喜:"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差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 。</h3><h3> 三、学习要举一反三,抓住每月上课时间向老师请教,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论上攀登有度。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开阔。</h3><h3> 学习魏碑,还有其他乐趣,比如,我还会去比较司马昞与其妻孟敬训的墓志的不同,其妻早逝八年,结构中的造型多用方笔;而八年后,司马昞的墓志结构中的造型好有趣味、格调很高,比其妻墓志书体灵动,用笔注意粗细变化、大小、方圆和横画的起收捺,出锋更要饱满,提按动作要明显。无论怎么学,还是要有细致的、认真的、研究的心态。 </h3><h3>&nbsp;&nbsp;&nbsp; &nbsp;晚上啰嗦写了这么些体会,非常稚嫩,请老师及同学们指正。</h3><h3> </h3> <h3>同学们认真听课</h3> <h3>吴德胜老师认真点评同学作品。</h3> <h3>宋聪老师讲课</h3> <h3>李峰同学小楷</h3> <h3>本人临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