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秀美莲花山

秋歌

<h3>  每年的春秋两季我们喜欢去登山,尤其喜欢游览新泰莲花山。4月12日用过早餐,我们又前往登山。春暖花开的四月莲花山,更是平添了几分秀美。山更青,水更秀,景更美,山中有水,树中有花,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爬山可以放松心情,让大脑得到解放,放步石阶上,浏览山情诗画,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多彩,珍惜现在,珍惜所有,让心灵放飞,把脚步放大,磨练意志,历练身体,陶冶情操。</h3> <h3>  我们这次从东游线上山,来到观音院后登山路口右转映入眼前的就是放生池及报恩亭。</h3> <h3>  盘道左侧的石头上刻着"看天"二字,意思是说走到这儿视野就开阔了。</h3> <h3>  不过十几分钟,我们来到了云门,盘道从天然形成的两个石墙中穿过,右侧石墙上刻着"云门"二字。</h3> <h3>  跨过石门继续前行约150米,迎客松在招手欢迎我们。</h3> <h3>这块石头滚落到此被摔成了两半。</h3> <h3>  峰回路转,转一个90度的弯继续走,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h3> <h3>  好顽强的松树,风在它面前不退缩,雨在它面前不低头,雪在它面前也无奈。只要有阳光、空气、水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恶劣环境,都能生存生长。</h3> <h3>  这条线路是莲花山最早开辟的进山通道,被踩踏的表面光滑高低不平的石台阶是见证。</h3> <h3>  回望山下,因为今天天气有点雾蒙蒙的,隐隐约约看到莲花湖及湖岸边盛开的粉色的芝樱花。</h3> <h3>  古柏树生于岩间,孤立挺拔,老杆挥道,虽树百龄,仍青翠如洗,是"新甫之柏"仅遗存的代表景观。树下平台建一古柏亭,柏、亭、题刻组景,为"鲁柏含润"景观增添了色彩。</h3> <h3>  济公读经:济公活佛头戴僧帽,双手合十,二目微闭,嘴巴上扬,端坐在东面山崖的石墩上,背壁面南,正在读经。</h3> <h3>  连年有余:麻达崮山崖中间的一组半浮雕石像,正像民间流传的年画,展现了一个大头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满脸笑容,洋洋得意。</h3> <h3>  从这儿开始攀登十八盘,十八盘尤以36盘406级高险难行。依路登山,拾级而上,三步一回首,五步一驻足,不知不觉,渐行渐近,南天门已在眼前。</h3> <h3>  十八盘有些盘道正在维修,我们和他们聊天得知,这些劳力都是山下村里的农民,一天干下来能拿到90元的工钱,其中一位年龄最长者66岁,看上去身体很结实。</h3> <h3>终于到达了南天门。</h3> <h3>  站在南天门四望,则见群峰聚合,景观秀丽,南望地势敞阔,俯见莲花湖;身后青山吐润,环视群峰,"新甫拥翠"之感油然而生。</h3> <h3>  南天门西侧制高点上的信号树,不管在莲花山哪个位置都能看到它。</h3> <h3>山道右侧的石刻:"天造石室 一立万年"</h3> <h3>又一石刻上题写:&quot;困极斯通,否极自泰。&quot;</h3> <h3>离南天门、信号树越来越远。</h3> <h3>  快活二里:穿过南天门右转往北,就来到了倒三盘,山势有陡变缓,步入一段平坦的林荫道,确实有轻松快活之感。</h3> <h3>  离快活二里几步远,有一块像瓶子的石头,就用它盛圣水吧,所以取名"圣水瓶"。</h3> <h3>  步道右侧的"两山排达"石刻。四字取自王安石《书湖荫先生壁》中的诗句"两山排达送青来",排达就是推门的意思。此处夹路似两扇开启的门,游人进入,群峰拥翠而来,如似进入了人间仙境。</h3> <h3>  山路蜿蜒,不宽的路径,两边树木高高低低,有些树种我叫不出名字。</h3> <h3>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登,中午十二点钟,我们来到了云谷寺。云谷寺坐落在两座高峰山谷中,有几座殿宇几进院落组成,这里常常祥云缠绕,法喜常伴,故名云谷寺,它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优美宜人的生存环境。附近山崖上的"人间天上"石刻,刻画出了云谷寺所处的仙佛境界。</h3> <h3>&quot;人间天上&quot;石刻。</h3> <h3>  云谷寺里的弥勒殿。最早的云谷寺只遗存下台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重修。</h3> <h3>弥勒殿后面的大雄宝殿。</h3> <h3>  不知谁家的一统龙头碑碑帽搁置在这儿,看来这户人家的祖上是有功名的。</h3> <h3>  大雄宝殿右后侧天然形成的兴云洞及坐落在上方的玉皇殿。</h3> <h3>玉皇殿左侧靠下的圣母殿。</h3> <h3>  云谷寺东北方山峰的悬崖峭壁上悬挂着一棵百年老松,两枝分生,枝条横着凌空探向云谷寺十几米。从这个方位看过去,更像是一条腾空的蛟龙。它枝繁叶茂,冠如华盖,取名华盖松,亦叫探寺松。</h3><h3> 我喜欢松树,喜欢它的无畏,喜欢它的长青。它不畏狂风暴雨、寒霜冷雪,将一叶叶生命的绿色延展下来,在如钢铁般的绝壁上顽强生长,我不禁为自然中的一株平凡的生命而折服。松树要求与人的少,给与人的多,它这种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正是我们人类应该好好学习倡树的。</h3> <h3>望人松下的文昌阁。</h3> <h3>  与华盖松相对的山峰叫对松山,穿过文昌阁沿木栈道拾级而上,近距离接触,生长在山崖上的这棵奇松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它似举目远眺,摇曳致意,欢迎我们的到来,它就是望人松。我之前早就耳闻莲花山后山云谷寺左右有两棵奇松,一直期盼亲眼目睹,这次终于得以实现。我久久凝视着松树,它平凡脱俗,安然洒脱,默默无闻的奉献大山,为莲花山增添光彩。它永葆青春的精神,倔强峥嵘的品格,让我感觉到与人类冶炼历史多么雷同。松树的品格和形象给人以信心,催人奋进,真不愧为王者风范。</h3> <h3>近观望人松。</h3> <h3>  莲花山后山绵亘东西,地势险塞,山山相连,连绵起伏,有"新甫雄关"之称。就是云谷寺也极少有游人能有勇气到达这里。为深度开发莲花山旅游,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设计,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力度,从云谷寺西侧起始至天台南山在山腰靠下修建了东西延绵数公里曲折险峻的栈道。栈道似一条长长的巨龙弯弯曲曲攀附在山腰,更像一条缕缕飘带绕在青山之中,将对松山、灵宝峰和最高峰天台峰、天台南山连接起来,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h3><h3><br /></h3> <h3>  粗旷的山峦,敦厚的栈道,别样的情趣,不知是人在景中走,还是景随人流动。</h3> <h3>  灵宝峰为莲花山第二高峰,海拔929米,据说是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h3><h3> 灵宝峰顶的岩石叫莲蕾石,由于地质变化和经年风化雨蚀,崩裂成三块仍紧紧相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所以叫莲蕾石。</h3> <h3>面南俯视左侧山脉,盘山公路依稀可见。</h3> <h3>  远眺东南方,看见南天门和信号树了吗?感觉离得好远!</h3> <h3>为了保护山体,栈道修到这儿只好拐了个弯。</h3> <h3>木栈道修的很结实很漂亮。</h3> <h3>这是一棵什么树?生生将自己的分枝镶嵌在了石头上。</h3> <h3>  这又是个什么动物?孤零零的蹲在高高的石头上,在想什么呢?</h3> <h3>  两个农民工在维修加固栈道,男士与他们闲聊,我在身后,他们竟然认识我,原来他们是翟镇翟北村人,在这儿揽活打零工。离开此镇近二十年了,当地老百姓还记得我,我感到很欣慰。</h3> <h3>  这组石头特别吧?我从这个角度看着特别像只牛蹄子,大家看着像吗?</h3> <h3>  不紧不慢,边走边看,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玻璃桥,抬头西望,看到天台峰了。</h3> <h3>  继续前行,一座雄伟的玻璃钢架桥将两山之间的峡谷连接起来。呵,我们新泰也有高空玻璃栈道了。</h3> <h3>准备过玻璃栈道。</h3> <h3>站在桥上留个影。脚踩峡谷,头顶蓝天,还真是有点腾空的感觉!</h3> <h3>这块石头像什么呢?</h3> <h3>  石小力气大,"别看我小,照常能把你这庞然大物顶起。"</h3> <h3>  天台峰下看西南山头,看到栈道顶端的半圆形观景台了吗?</h3> <h3>仰视,一峰连一峰。</h3> <h3>  俯视,山峦起伏,群山都落在脚下,显得空旷高远,分外壮丽,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h3> <h3>抬头,天台峰近在咫尺。</h3> <h3>离观景台的距离更近了。</h3> <h3>回望走过的钢筋混凝土栈道。</h3> <h3>  终于登上了观景台,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到天台峰的全貌。天台峰为莲花山的最高峰,海拔999米,它东为缓坡,西为陡崖,西北为直上直下的峭壁,,周围八座山峰环抱。立于峰顶,可西望泰山,所以又称望岱峰。峰顶的平台为望仙台。</h3> <h3>  在观景台望西南俯视,隐隐约约能看到一片水面,那是羊流镇的韦池水库,支撑观景台的这个山峰是天台南山。我们打算继续前行攀爬,翻越这个山头就到前山了。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钟,我们已经徒步跋涉近七个小时。</h3> <h3>我们已经翻过天台南山,稍事休息,准备下山。</h3> <h3>  从这儿下山没有捷径,得步行三四公里的环山公路才能衔接下山的西游线盘道,着实累了,不足四公里环山公路停歇了三次。来到半山亭右转沿山脊穿第一松林浴场行走约四十分钟,就来到了天成观音景区,一步一步走下199级天梯,继续下山感觉就不是很困难了(因为三月份刚来莲花山游览了这个线路,沿线景致不再重复表述)。</h3> <h3>看到山门外的停车场了,希望就在眼前。天不早了,一鼓作气抓紧下山,唉!就是这两条腿有点不争气,怎么不听使唤了呢?</h3> <h3>  今天利用近九个小时徒步较全面游览了莲花山,特别是后山是第一次亲密接触。</h3><h3> 走过的是崎岖,历练的是身心,战胜的是自我,体味的是乐趣。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以后我们还会来的。</h3> <h3>注:照片均为手机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