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诗情·诗意 ——辛元珠先生《得句斋吟稿》读后

黑龙江省诗词协会

<h3><br></h3><div>捧读辛元珠先生的诗集《得句斋吟稿》,我深深地为他饱满的诗心、浪漫的诗情、极富感召力的诗语和他倾力雕刻的唯美的诗境所深深打动。</div><div><br></div><div>元珠先生力拨繁冗工作,不忘笔耕,历经半生心血,倾情打造,匠心描摹,先后问世了《斧凿集》和这部佳作, 可敬可佩!可喜可贺!“平生得阅山河透,自笑王侯曾不如。” “山吟桃李春风酒,书烬江湖夜雨灯。”个中思想,个中情怀,恰是元珠先生的个人写照。</div><div><br></div><div><br></div> <h3>在元珠先生的诗中,广阔的创作视角,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专有的语言风格和极富正能量的创作主题都是他的全部。无论是七绝、七律,在他手中,都行如流水,灿若诗贝,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愉悦。“生死关头这一推,力排山海卷风雷。燃成蜡炬莹莹火,唤起朝阳熠熠辉。见绌显然超市井,思齐不仅限须眉。合当双腿化双翼,尽在人们心上飞!”这首写给中国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生死关头这一推》荣获了全国第五届华夏诗词奖三等奖。这首诗中,元珠先生采取了一种极具诗画效果的创作手法,以极富张力的语言和层层剥茧的方式,用诗语为我们立体打造了张丽莉这座精神丰碑与时代楷模的形象。诗中夹叙夹议,更有自然契合的抒情,他仅用五十六个字,就让一个失去双腿却依然如天使般美丽的女教师的光辉形象从诗中立起,巍巍然奔行于天地之间。律动的诗心,洋溢的诗情,绝美的诗境,其艺术效果超出了诗人本身的创作预期。这是在我读过的所有有关张丽莉的诗中写得最漂亮的一首,堪推魁首!我相信至今也没谁能够超越。 </h3><div><br></div><div><br></div> <h3>在元珠先生的诗中,很少有忧伤、悲观乃至愤怒的情绪。他平易的诗心,丰满的诗情,构建着永远属于他的隽永深刻的诗境。他的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平和、理性又不失于一种高贵,他精准地把脉于生活,并诗化了生活。他的作品,如同一张拉满了的弓,精准的捕捉,完美的发力,一个堪称圆满的定局,都是他精心给予我们读者的。在有关创作题材方面,他突破了固有的创作模式和意境瓶颈,通过创作手法的转变让原本干瘪的题材丰满了起来,毫无违和感,又让诗词作品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张力。这首《学编中国结》就是最好的示例。“不用机梭不用针,全凭十指理纷纭。衔环围向尧天日,入扣连随禹甸春。感触人文情暖暖,怀萦国脉意殷殷。千丝万缕复兴梦,结进吉祥挂在心。”一个生活中小小的编织举动,被他的妙手演绎成了一幅绝佳的风景。这里元珠先生没有浪费一字空谈爱国,也没有刻意地去铺排这样的句式,而是从一个小小的编结的动作,从外到内,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他的诗情就这样弥散开来,千丝万缕,就如电影中的江姐绣红旗一样,诗中题里,字里行间,无一句赘言,却无时不在流淌着一种深情。那是浓浓的情,那是炽热的爱,那是一种独特却代表着多元的赤子之爱,那里面蕴含着元珠先生对伟大祖国的真诚顶礼与最美祝福。</h3><div><br></div><div><br></div> <h3>元珠先生的作品中,这类题材很多。他的作品就如他的性格一样,平和、包容、宽厚、温雅,却不失一种睿智、风骨和勇气。“一段深仇不忍怀,山镌国耻海生哀。屠城血泪淹白骨,灭里烽烟凝紫埃。吞象还魂蛇拜鬼,分羹使坏虎支豺。倭酋拒勒悬崖马,十亿长缨待尔来! ”(录自《十亿长缨待尔来》)“依稀对岸当年火,烧向心头不忍提。”(录自《北极村江边遐想》)“胸有冤魂十万恨,冲冠林莽砺吴钩。”(录自《二战终结地虎头镇》)“尘封多少英雄事,一寸民心一寸碑。”(《为依安县鳌龙沟抗联遗址题》)在涉猎相关中国近代史中领土争端问题时,元珠先生摒弃了我们日常所见的竭尽伤心、愤怒、绝望甚至咒骂之语而为诗的创作死角,他站在历史的交叉点上,审视、回眸与展望,客观表达诗人自己对历史的直视与思索。更多体现了当今主人翁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责任担当。在他的诗文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的辩证思索成为一股清流,流于文字之间,却让人在咏叹之间极受教益。</h3><div><br></div><div><br></div> <h3>在诗词创作上,元珠先生是勤奋的、谦和的、更是与时俱进的。他乐于接受这个时代赋予他的一切新鲜的事物,他像一只小蜜蜂,博采众家之长,认真研读古人与今人的好作品,甚至可以将好的作品背诵如流。在创作这个问题上,他直视自己创作,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与建议,他对自己的诗词作品要求严谨乃至苛刻。行走在诗路人生,他乐于平静地将心绪和诗思掩于深窗幽灯之下,不务浮名,潜心学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精神气质更值得我们广大诗词作者学习。</h3><div><br></div><div><br></div> <h3>关上世俗的门,元珠先生用诗情解读着他的诗心,用雅逸的诗语以及独特的诗境构建着他的精神世界。打开诗词这道门,他的诗,他的情,他的境,又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相通着。他的诗属于我们这个世界,他诗的触角始终匍匐于红尘之上,我们真心感谢他的馈赠!元珠先生的人生是快乐的,因为他拥有最佳的精神伴侣——诗。在拥挤的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他拥有一块属于他的精神的沃土,那是他用诗情垦拓与浓化的一块诗田。他用半生的光阴播下诗的种子,经风沐雨,经心耕种,收获自然是迟早的事了。</h3><div><br></div><div><br></div> <h3>“雨淅岭口飞白雾,蛙鼓蝉声漉漉湿。”“碣石馆前寻对句,雨声敲落满天云。”“玲珑难抑葱茏梦,先放春声破土出。”“恬淡清平飘逸处,蛙声坐进稻儿胎。”“夜到山城再掸尘,抓把山风洗。”……元珠先生的诗情随着他的诗心,在草长莺飞的这个春天为我们打造了这样一种唯美的诗境,走进他的这块诗田,流连间,我也倏忽间醉了。</h3><div><br></div><div><br></div> <h3>读元珠先生的诗,正如读他这个人。一颗平常的诗心,饱满却不张扬,谦和却不做作,如夏日阳光下的太阳花,即使面对风雨,永远把阳光的面孔朝上,一个无意的回眸与转身,我们就能发现他给了我们一个早已成熟的金秋。</h3><div><br></div><div><br></div> <h3>在这个春日,温情暖暖,诗情暖暖,元珠先生的诗语如花一样悄然绽放。生路漫漫,诗路漫漫。选择了诗路的人,注定要背负太多的孤独前行。在此,作为元珠先生多年老友,应他之邀,写下如上文字,不敢冒评,权当是一种读后感悟。 </h3><div><br></div><div> 科 娃</div><div> 2017年4月12日</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