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何我们心中常会升起无言的歌,因为无数的感动织就了对生活的热恋。进入2017年以来,我们几位发小姐妹完成了一件特殊的任务一一为小学老师庆祝生日。</h3><h3> 我们是原兵团工一师子校小学66届和67届的学生,虽然都已年过花甲,母校的那座山字形苏式小黄楼,老师们亲切的笑容,常会萦绕在我们心中,使人不能忘怀。<br></h3><h3> 我们的母校创建于50年代。为了让我们这批“军二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原兵团工一师的领导们把自己的办公楼腾出来給我们做学校,就是我们至今难忘的那座山字形小黄楼。我们在学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明的教育,为我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信善良、孝亲敬老和乐于助人已植根于我们心中。我们母校因为教学质量高,在乌鲁木齐市一直很有名气。少年时期良好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使我们具有了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抗击打能力。所以尽管“文革”使我们在十二、三岁时突然辍学,之后又上山下乡,同学们仍然能通过刻苦的自学,提升和充实自己,不仅个个都能胜任本职工作,很多人都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不可或缺的人才。我们能有今天,首先要归功于母校老师们成功的教育。此生,我们最想感谢的就是我们的老师。</h3><h3> 我们的启蒙老师王保权老师、袁荣生老师和白秀娥老师,今年都将分别迈进84周岁的门槛。为此,我们发小同学们专门派代表去三位老师家,为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庆祝生日。<br></h3><h3> 春光流转,从跨进校门至今,我们的生命之树已新增了57道年轮。当年快乐地跳皮筋打三角的小姑娘和小小子们,现在都已经是爷爷奶奶了,而当年秀美和英俊的老师们,也进入了耄耋之年。所幸的是,我们和老师们还保持着联系,57年过去了,我们这群爷爷奶奶还能有小学老师可拜访,这不能不说是世间难得的幸福。</h3><h3> 此美篇记录了同学们給三位老师庆祝生日的场景,美篇最后还附有母校老师们1957年、80年代及近年的照片,发小同学们可以在照片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启蒙老师的身影。</h3><h3>祝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健康快乐,福寿绵长! </h3><h3> </h3><h3> </h3><h3> </h3><h3><br></h3> <h3>这就是我们母校的山字形苏式小黄楼的历史照片。它的身影永远深深地镌刻在同学们的心头。</h3> <h3>小黄楼的背面是学校的大操场,在这里留下了同学们多少童年的欢笑和回忆……</h3> <h3>“王老师,祝您生日快乐!”王老师接过建华捧上的鲜花开心地笑了。</h3> <h3>王老师孙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他们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相濡以沫,是我们心中的模范伉俪。</h3> <h3>同学们来了,穿着大红马甲的王老师喜笑颜开。</h3> <h3>孙老师说平安同学是“联络员”。</h3> <h3>王老师至今仍然思路敏捷,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事情,并能一一道来。</h3> <h3>花甲有余,我们还能挽着启蒙老师的臂弯,好温暖好幸福啊!</h3> <h3>多像父母亲护佑着自己的孩子。</h3> <h3>“孙老师,您的腰受过伤,一定要注意保暖。”</h3> <h3>一束鲜花捧在手,同学们猜猜我们又准备去給哪位老师庆祝生日?</h3> <h3>我们的到来,让袁老师格外高兴!</h3> <h3>袁老师说到我们小时候的事情时,容容同学笑得多开心啊。</h3> <h3>高宏同学在給袁老师说现在当老师面临的新课题。</h3> <h3>六十年前的袁荣生老师(摄于1957年),端庄秀美娴静。</h3> <h3>袁老师和胡叔叔的结婚纪念照。</h3> <h3>结婚五十年金婚纪念照。</h3> <h3>同学们都说:金婚纪念照中的袁老师很像电影明星蒋雯丽。</h3> <h3>六十年来风雨同舟,如今同去世界环游,“已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令世人羡慕!</h3> <h3>旅游途中小憩,多惬意啊!</h3> <h3>白老师的生日,朵朵鲜花含笑。</h3> <h3>白老师知道同学们要来,早早就在楼下等候 。师生见面格外亲。</h3> <h3>我们到家了!</h3> <h3>老师、学生、鲜花、笑容,多么和谐而温馨。</h3> <h3>亲爱的白老师,您又让我想起了50多年前……</h3> <h3>説到高兴处,白老师开心地笑了。</h3> <h3>50年前,冯宗疆同学全家被下放到农场,来乌鲁木齐办事无处落脚,白老师让她在办公室住了十多天解了燃眉之急。说到此,宗疆同学热泪盈眶。</h3> <h3>留下联系方式,以后我们会经常联系。</h3> <h3>白老师,多保重身体,让我们永远沐浴在师恩的阳光下。</h3> <h3>白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您的!</h3> <h3>中年的白老师,多么优雅贤淑。</h3> <h3>1957年11月老师们的合影。在最后一排右六、右五右四右二分别为孙淑萍老师,杨哲民老师,易幼嫻老师和彭起超老师。第一排右二和右四为龙占华老师和姜道中老师。第一排左四是刘秉琴老师。</h3><h3><br></h3> <h3>80年代老师们与校工师傅们的合影。</h3> <h3>又看到了老师们亲切的而熟悉的笑容。</h3> <h3>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在大院的门口留个影吧。</h3> <h3> 这是我制作的第一个美篇,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几经斟酌更改和润色,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了。</h3><h3> 在美篇的制作中,我曾数次被浓浓的师生情所打动。记得去年6月22日发小们去大院看望老师们之后,老师们说:“就冲着这么多学生们还记得我们,我们还要争取再多活五年。”闻听此言我的眼眶湿润了……没想到我们的看望,会让老师们这么开心和欣慰。当我看到宗疆同学流着泪感谢白老师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看完了这个美篇,不知同学们也是否会有所感动。</h3><h3> 因为是我首次制作美篇,不管是整体的构思、照片的质量和选取,以及文字的结构和安排,都会存在不少欠缺,希望大家阅读后及时告诉我,便于今后的提高。</h3><h3> 情同手足的发小同学们,今后群里再组织类似的活动,我们早点互相联系,做好安排。我们大家一起去看望老师们,一起去感受师生间的暖日和风,一起去送上我们的鲜花与祝福。发小同学们,好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