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h5> <h3>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因“鸡鸣祥瑞”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伟大先祖炎帝神农氏就诞生于宝鸡的姜水河畔,周秦王朝也肇基于此。宝鸡又是一座拥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的城市,这里是早期黄河流域文明的中心,是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汇集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宝鸡孕育和传承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炎帝故里”、 “佛骨圣地” “青铜器之乡” 、“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h3> <h3> 千阳县是三贤故里、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拥有深厚的秦汉文化、儒家文化,千湖湿地景观效应成为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燕伋文化景区成功举办辛卯年燕伋尊师文化大典,千阳刺绣在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上喜获“一村一品”优秀项目奖。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燕伋,西汉哀帝丞相司直郭钦,唐朝太尉段秀实史称千阳“三贤”。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著有《段太尉逸事状》一文,即段秀实传记。县内有全省最大的莲花山狩猎场,有闻名遐迩的燕望鲁台,有风光优美的千湖万亩生态观光园,有翠柏长表的天台山风景,有黄昏景色迷人的石鱼沟,有险峡奇妙的臣虎山青崖洞,有巧夺天工、飘洋过海的民间工艺美术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阳刺绣</div><div> 被称为“母亲艺术”的千阳刺绣布艺品,大量保留了原始图腾艺术、生命生殖崇拜的遗痕,其内涵丰富,构图简洁明快,造型夸张,风格雄浑,随世代继承发展,经久不衰。千阳刺绣大量采用绣、贴、拼、搐(方言音)等技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象征和隐喻,作品中蕴含的美术语言契合了人们祈平安,盼吉利,求富贵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西部黄土地上一支艺术奇葩。</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怪剪纸</div><div> 宝鸡市千阳县的精怪剪纸历史悠久,根据迄今健在的传承人陈述,主要是通过“高祖母-祖母-母亲-女儿”这种家庭内部沿袭的方式传承,其民俗载体传说与傩舞、《西游记》之唐僧取经故事有关。</div><div> 千阳精怪剪纸是宝鸡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造型手法独特,艺术特色鲜明,带有神秘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等遗痕,对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等的研究具有珍贵的价值。</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阳八打棍</div><div> 千阳八打棍属社火游演中的一个民间舞蹈节目,流传于宝鸡市千阳县寇家河乡龙槐塬村。八打棍属家族传承,最初由两人对打,称作“双头棍”,后来为了强化表演的整体气势,增加至八人表演,故称八打棍。表演时分为两组,舞者肩扛五尺棍,在铿锵、激烈的锣鼓声中从两侧上场,站成面对面的里外两层圆圈。里圈人按顺时针方向对打,外圈人按逆时针方向对打,在相互移动位置的过程中,里圈四人与外圈四人都要彼此相互对打一遍,打完后分两队下场。八打棍的棍法有绕棍、转身绕棍、弓步点棍、交叉打棍、对打棍、挡顶棍、挡膀棍、挡腿棍、扫堂棍、磕棍等十余种。</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div><div> 宝鸡市千阳县的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千阳县南寨镇南寨村,因打击乐器中使用灯盏头器具,又多以皮影戏形式表演,故称为“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又名“千阳碗儿”、“灯盏腔”、“碗碗戏”、“灯盏子”。它是民间艺人广采当地民歌小调、西府曲子、西府道情、方言小戏之长,与本地皮影乱弹结合后而成的一个地方剧种。</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阳丁方</div><div> “丁方”又叫“围方”,是流传于西部地区民间的一项游戏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游戏中,博弈两人就地画出九方格,取石子、树枝、柴棒等物件作“子”,即可“开战”。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村头街巷,时常会看到一堆一堆的人群围着看丁方,由于简单易学、取材方便、老少皆宜,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燕伋传说</div><div> 燕伋(前541年-前476年) ,字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渔阳(今宝鸡市千阳县水沟镇燕家山)人。燕伋22岁师从孔子,壮年返乡办起私塾,执教18年。其间,他想念恩师时总要登高望鲁,并用衣襟掬一些黄土堆在脚下,日久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土台,人称“燕伋望鲁台”。现陕西宝鸡千阳县有燕伋望鲁台,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阳柳编制作技艺</div><div> 柳编技艺是我国传统的手编技艺,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发展,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的过程中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织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柳编产品,逐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千阳美景</b></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毗卢寺古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湖国家湿地公园</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期更精彩,欢迎关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