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军区海军

铁甲骑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华东军区海军</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1月8日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决议中明确:“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紧迫感,人民必须拥有一支海军力量。</p><p class="ql-block"> 1948年冬天,国内战争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朗,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只是时间问题。在渡江作战问题上,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了建立人民海军和空军的设想。</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49年4月23日,</b><b>华东海军</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b><b>张爱萍任司令员。</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也是人民海军诞生地。</b></h3> <h3>  1949年1月,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中央送达了建立华东海军的报告。</h3><div> 1949年1月4日江苏泰州解放,长江下游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酝酿起义。</div><div> 此后,毛泽东明确指示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在发起渡江战役的前后,尽快将华东军区海军组建起来”。</div><div> 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全会上初步决定,组建人民空军的任务交给“四野”。考虑到“三野”下一步承担着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的任务,国民党海军舰船和人员大多分布在华东,这些船和人是组建海军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内主要造船厂又分布在上海和华东地区,是建设海军重要物质基础,遂将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三野”。</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1949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和张爱萍等华东军区海军领导合影(前排左1起:黄胜天、徐时辅、张爱萍、毛泽东、曾国晟、林遵,后排左起:蒋成玉、王真、薛伯青、金声)</b></h3> <h3>  毛泽东白天在会上做了报告,晚上约见第三野战军陈毅等领导人,谈筹建海军事宜。陈毅报告:“创建海军的时机已经成熟”。毛泽东当即决定,由军委下文,责成第三野战军着手组建海军,定名为“华东军区海军”,正式启动了海军的组建工作。</h3><div> 由于当时三野的主要领导陈毅、粟裕、谭震林都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成员,主要精力集中于指挥渡江战役上,于是根据华东军区的推荐,筹建华东海军的任务落到了渡江战役前刚伤愈归队的张爱萍肩上。</div><div> 据张爱萍回忆说:本来来到前线后要求给支队伍“打过长江冲进‘总统府’”。却意外接到了不参加渡江战役,留下组建华东海军的任务。</div><div> 陈毅亲自向他交底:“我军缺少海军,战场上吃了不少亏。如果有了海军,这次渡江战役的准备时间就不用那么长了。再说,以后要解放沿海岛屿,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海军才行。”</div> <h3><b>中共华东军区海军党委成员合影(左起:汪大漠、饶子健、康志强、魏天禄、张爱萍、赵汇川、赵启民、张雄、袁也烈、谢立全、冯文华)</b></h3> <h3>  粟裕介绍说:“部队正要过江,准备把三野教导师的机关和一个团的部队,以及野战司令部的一个侦察营和苏北的海防纵队共4000多人,全部调归海军由你指挥。”</h3><div> “但三野教导师机关的人还不在这里。我只帮你找到了几个人,一个是28军84师的副参谋长李进,一个是三野司令部的作战参谋黄胜天,另两个是军工部采购科科长张渭青和机关管理员温礼芝。这样连你5个人,算是第一批海军的筹备人员,以后再陆续给你补充。”</div><div> 1949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热烈庆祝“重庆”号巡洋舰官兵起义,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设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div><div> 1949年4月4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奉中央军委命令,到达江苏省泰县白马庙乡,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接受国民党起义投诚舰艇,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张爱萍司令员在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授旗大会上时讲话</b></h3> <h3> 1949年4月中旬,解放军百万大军就要渡江了。为了参加渡江战役,从医院出来的张爱萍,赶到了江苏泰州白马庙三野粟裕领导的渡江指挥部。粟裕告诉他,他要接受新的命令,组建华东海军。参加组建的部队有三野教导师机关率一个团、三野司令部侦察营和苏北军区海防纵队。粟裕告诉张爱萍,马上开始渡江战役,这几支部队都在参战,要在江阴集中,组建工作要去江阴完成。他和几个先来报到的同志,李进、黄胜天、张渭清、温礼芝随指挥部过江。</h3><div> 4月21日,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部队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的五百里江面上发起进攻,突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22日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日,林遵将军率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在长江起义了。当夜,粟裕指挥部渡过长江,张爱萍将军来到江阴。<br></div><h3>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日下午两点,张爱萍将当前的海军筹备人员召集在一起,在江苏省泰州市的白马庙----三野渡江指挥所----的两层小楼的楼下屋子里召开了一个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张爱萍、李进、黄胜天、张渭青和温礼芝5名干部外,还有做服务工作的8名战士,总共13人----这是三野当时能够抽调的最大力量。张爱萍既是主持人,又是发言人,宣布道:“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决定,我把大家召集起来,一是作动员,二是宣布华东海军正式开始工作。今天----1949年4月23日,就是人民海军诞生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军区海军直属部队大会</b></h3> <h3>  人民海军创建时,所有的现代化机械装备仅美制吉普车3辆,无一艘现代化战舰。环顾世界海军史,这也是绝无仅有的。</h3><div> 所幸的是在会议召开一个半小时后,即4月23日下午3点30分,原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率部起义,海防第2舰队、第一机动艇队和第5巡防队的30艘舰艇、1271人,第3机动艇队及联勤运输艇队共31艘舰艇、约400人在镇江起义,随后在南京被华东军区海军设立的办事处接收。这是国民党海军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1年8月,罗瑞卿陪同朱德视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军区海军“西安”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起:罗瑞卿、肖劲光、朱德、肖华。</b></h3> <h3>  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以第三野战军所属部分部队为基础(苏北海防纵队,刘公岛起义时的海军教导队等为种子),贯彻团结改造国民党原海军人员并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的建设方针,利用国民党起义投诚缴获的舰艇,以及征用、购置的舰船组成,随着舰船的修复又增加步兵第30军(6252人)和第35军(5398人)来扩充华东海军领导机关和部队。</h3><div> 华东海军机关先在江阴,后到上海接收舰艇,后又随军区机关迁南京,在原国民党交通部大楼办公。</div><h3> 1989年2月17日,中央军事委员会颁文确定:4月23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纪念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央军委《关于海军成立日期问题》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批文影印件</b></h3> <h3>  1949年4月,三野教导师在师长冯文华、政委汪大漠带领下,苏北军区海防纵队在三野后勤司令部参谋长张元培带领下都来到江阴。<br></h3><h3> 1949年4月28日,在新接收的原国民党海军江阴要塞司令部礼堂里,800多名新的人民海军官兵,参加了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h3><h3> 张爱萍宣布了华东军区党委的决定:成立华东军区海军临时党委会,张爱萍任书记,孙克骥、冯文华、张元培、汪大漠为委员。</h3><h3> 宣布组建华东海军领导班子,经华东军区报中央军委批准:任命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文华为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张元培为副主任,政治部办公厅主任为孙克骥、副主任为汪大漠,张元培还兼后勤办公厅主任。副司令员林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副政治委员赵启民,政治部主任康志强。并以原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师部644人为基础组成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3个办公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军区奉中央军委的任命状</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军区奉中央军委的任命状</b></h3> <h3>  同时宣布:将原三野教导师第三团、步兵营和三野直属侦察营合编为华东海军警卫团,将原苏北军区海防纵队改编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张元培为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是华东海军第一支作战部队。<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国大典上的华东海军方队</b></h3> <h3>  苏北军区海防纵队,原来是新四军1942年在苏中建立的海防作战部队,最初有一个团,由陶勇兼海防团团长,后来发展成几个团的水上作战兵力,成立了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它有一支汽艇大队和一些机帆船,后交给苏北军区。在渡江战役中,海防纵队由三野后勤司令部参谋长张元培指挥,发挥了巨大作用。紧接着,为接收起义的国民党海防舰艇,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成立了办事处。</h3><h3> 1949年5月4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电令,批复同意三野关于成立华东海军的意见和临时党委会组成人选,正式任命张爱萍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批准华东海军司令部的“关防印信同军级”。标志第一个人民海军的领导机关正式组成。<br></h3><div>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华东海军机关随三野来到上海。三野司令员陈毅为首成立了上海军管会。翌日,张爱萍和海军机关人员进驻原国民党海军部门比较集中的上海市,接收了原国民党海军司令部上海办事处,在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处”,并亲自兼任部长,副部长由张元培兼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海军的舰艇</b></h3> <h3>  海军接管部下设军事、政工、舰船、后勤、海岛测量局、工厂、江南造船厂及吴淞码头8个接管组。<br></h3><h3> 为接管和修理舰船装备,又成立舰艇调查修装委员会。到了6月中旬,接管了国民党海军陆上机构和设施30多个,包括废旧船只在内的舰船25艘、小艇45艘。</h3><h3> 华东海军进入上海后,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投诚,以及中共俘获的舰船共计有183艘,4万多吨;海军在全国接收招商局等单位中小船只169艘,6万多吨;打捞早年沉船6艘,1715吨;在香港购买旧船48艘,2.5万吨。这些舰船大多性能落后,陈旧不堪。这些船只很多在江南造船厂待修。</h3><h3> 三野司令员、上海军管会主任陈毅下达的第一号命令就是任命张元培为上海军管会代表,接管江南造船厂,成为第一任军事代表。<br></h3><div> 张元培来到船厂,发动工人、技术干部爱国献图纸、献机器,修理舰船。经过日夜奋斗,不久几十条舰船修复出厂。陈毅同志和张爱萍同志亲自来厂开庆功大会。</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海军舰艇执行作战任务</b></h3> <h3>  全国刚刚解放,太湖土匪还很猖獗,不断攻击新生政权,一次竟在吴家村杀害1000多百姓,烧毁400多民房。陈毅司令员命令华东海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张元培,率十几艘炮艇和登陆舰组成编队,去太湖剿灭湖匪。这是海军成立后,第一次受命出征。张元培率队经过几个月周旋,消灭了太湖土匪,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h3><h3> 华东海军第一纵队成立后,又先后接管了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的46艘军舰,成为华东海军主要作战力量。上海战役时,在解放长江口、清匪、扫雷中起了很大作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海军的舰艇</b></h3> <h3>  1949年8月10日,为便于接受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的领导,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从上海迁至南京,办公地点设在原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办公大楼。<br></h3><div> 1949年9月,“长治”号开到长江口,执行封锁上海的任务。19日凌晨2时,在长江口外大戟山海面,43名起义官兵敲响了起义的钟声,发动武装起义,击毙舰长胡敬瑞等十一名试图抵抗的官兵,拂晓5时驶抵上海外滩。</div><h3> 起义成功后,华东军区海军立即将她开往上游并加以伪装掩蔽;但9月22日还是被国民党空军发现,派机轰炸。经华东军区海军党委研究决定,9月23日“长治”舰自沉南京燕子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爱萍司令员为舰艇授命名状</b></h3> <h3>  在国民党空军的威胁减轻之后,于1950年2月被捞起送进江南造船厂整修,1950年4月命名为“南昌”号,7月修复完毕,正式编入第六舰队,担任华东军区海军旗舰。</h3><div> 1949年11月8日,在南京,华东军区海军决定以海军学校第一期结业学员中第五大队和第一大队为基础,组建华东海军第1舰大队和第2舰大队,这是一个登陆护航战斗编队,既有作战舰艇(护卫舰、炮舰),也有登陆艇,各辖9艘军舰。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支护卫舰部队。</div><div> 这支部队拥有的舰艇,都是渡江战役后接收、征用的舰艇,舰型不一,装备简陋。其人员三分之二来自华东军区海军学校培训的学员,三分之一是原国民党海军起义投诚人员。</div><div> 1949年11月9日,光国舰起义。</div><div> 1950年张元培司令员率领华东海军第一纵队(后改称第五舰队)12艘炮艇出海作战,配合三野陆军部队胜利解放了舟山群岛。国民党军队彻底离开了大陆,龟缩到台湾、澎湖列岛等远海岛屿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广场受阅的华东军区海军方队</b></h3> <h3>  随着华东海军组建,毛主席认识到光有华东军区海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组建全国性的海军,由谁出任第一任海军司令员,毛主席已经锁定了肖劲光。1950年1月15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出命令:</h3><div> (一)、为了统一管理现有各地海军人员及舰艇及建立人民海军,特任命肖劲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div><div> (二)、现在大连创办之海军学校及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今后即直接向肖劲光司令员报告工作。”</div><h3> 1950年2月3日起,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第34军政治委员赵启民、第21军政治委员康志强先后调入华东海军工作。<br></h3><div> 第30军军长饶子健、政委谢立全、副军长饶守坤、政治部主任刘仲华和第35军军长胡大荣、政委张雄、政治部主任孔繁彬,率领第30军和35军军部及其直属队共1万余人调归华东军区海军,有关机构、部队逐步充实和健全。华东军区海军的完善,为以后整个海军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div><div> 至1950年4月,华东海军拥有第四、五、六、七四个舰队,百余艘舰艇,人员共2万左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海军</b></h3> <p>  第四舰队1950年4月在上海组成,是海军舟山基地的前身,10月28日进驻舟山,当时有战大四舰登大四舰,以及炮艇舟大等舰船38艘1300余人,副司令员叶道友,参谋长张克辛,政治部副主任李友白。</p><p> 第五舰队系东海舰队第五支队的前身,由“井冈山”型山字号登陆舰6艘和“黄河型”河字号登陆舰6艘及部分登陆艇组成。初建时称华东海军第1纵队江防舰队,司令员胡大荣,政治委员谢立全,参谋长张元培,政治部主任赵明。组建后驻上海虬江码头。</p><p> 第六舰队是原华东海军的第一、第二护卫舰大队,系东海舰队第六支队前身,下辖6艘护卫舰和一艘炮舰,旗舰为“广州”号,其余以次为“沈阳”号、“长沙”号、“西安”号、“武昌”号、“济南”号、护卫舰及“嫩江”号江防炮舰。后来,“南昌”号、“惠安”号修复完毕,“临沂”号、“开封”号、“洛阳”号完成改装、先后编入第六舰队服役,“南昌“号为旗舰。这十一艘护卫舰是50年代初东海舰队的主力。饶子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原30军军长),副政委刘仲华(原30军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方莹(原国民党海军起义人员,方伯谦之孙),傅继泽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张奎乙。组建后驻上海高昌庙大来码头,后进驻舟山塔山。</p><p> 第七舰队由“南昌”、“延安”、“瑞金”、“盐城”、“邯郸”、“兴国”共6艘护卫舰和炮舰组成,在南京成立后驻上海吴淞张华滨,司令员饶守坤,政治委员张雄,副司令员叶可钰,参谋长肖平,政治部主任陈绍海。第二年进驻舟山,与原第四舰队合编为舟山基地兼第七舰队。</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解放日报》刋登的长治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起义官兵</b><b>与解放军合影照片</b></h3> <h3>  华东军区海军的舰艇也有很大的发展。上海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共接收军用舰艇及可改造为军舰的船只79艘。1949年2月到年底,原国民党海军共有73艘舰艇、3300官兵起义加入解放军海军。1950年4月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已经拥有各种船舰134艘,总计43971吨。其中作战舰艇51艘,16382吨;登陆舰艇52艘,20131吨;其余为辅助船。加上其他地区,共约有近200艘舰艇。</h3><div> 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萧劲光任司令员,刘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任命王宏坤为副司令员,罗舜初为参谋长。1951年初,张爱萍调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人民海军司令部成立后,华东军区海军由海军总部、华东军区共同领导。</div><div> 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长江江面的“井冈山”舰上,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暨军舰命名授旗典礼隆重举行。有51艘作战舰艇、52艘登陆舰艇、31艘辅助舰艇获得中央命名。经过一年的艰辛努力,人民海军已初具规模,对来自海上的各种威胁进行了有效遏制,保卫了我国沿海的和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张爱萍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海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原国民党海军部)</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海军首长机关任职情况</b></h1><p><br></p><p> 1949年6月后,华东海军下辖海军研究委员会,第一纵队,海军学校,第一、第二大队,江防舰队,扫雷大队,运输舰队,第四、第五、第六、第七舰队。</p><p> 1950年2月,第三十、第三十五军军部与华东海军合并,使华东海军司、政、后机关充实和健全,同时,第三十、第三十五军番号撤销。8月,吴淞、江阴要塞调入。</p><p><br></p><p><b>司令员:</b></p><p> 张爱萍(1949.6~1950.8)</p><p><b>政治委员:</b></p><p> 张爱萍(兼,1949.6~1950.8)</p><p><b>副司令员:</b></p><p> 林 遵(1949.9~1950.8)</p><p> 袁也烈(1949.11~1950.8)</p><p><b>副政治委员:</b></p><p> 赵启民(1949.8~1950.8)</p><p><b>参谋长:</b></p><p> 袁也烈(兼,1949.11~1950.8)</p><p><b>政治部主任:</b></p><p> 康志强(1949.9~1950.8)</p><p><br></p><p><b>司令部</b></p><p><b> 办公厅主任:</b></p><p> 冯文华(1949.6~1949.9)</p><p><b> 副主任:</b></p><p> 张元培(1949.6~1949.9)</p><p><b> 参谋处处长:</b></p><p> 赵汇川(1949.9~1950,8)</p><p><b> 训练处副处长:</b></p><p> 徐时辅(1949.10~1950.8)</p><p><br></p><p><b>政治部</b></p><p><b> 办公厅主任:</b></p><p> 孙克骥(1949.6~1949.8)</p><p><b> 副主任:</b></p><p> 汪大漠(1949.6~1949.9)</p><p><b> 组织部部长:</b></p><p> 汪大漠(1949.9~1950.8)</p><p><b> 保卫部部长:</b></p><p> 吴 剑(1949.9~1950.8)</p><p><br></p><p><b>后勤司令部</b></p><p><b> 政治委员:</b></p><p> 魏天禄(1949.10~1950.8)</p><p><b> 副司令员:</b></p><p> 曾国辰(1949.10~1950.8)</p><p><b> 副政治委员:</b></p><p> 王学武(1949.10~1950.8)</p><p><b> 政治部主任:</b></p><p> 王学武(兼,1949.10~1950.2)</p><p> 高立忠(1950.2~1950.8)</p><p><b> 技术部部长:</b></p><p> 曾国辰(兼,1949.10-1950.8)</p><p><br></p><p><b>华东海军党委会</b></p><p><b> 书记:</b></p><p> 张爱萍(1950.1~1950.8)</p><p><b> 副书记:</b></p><p> 赵启民(1950.1~1950.8)</p><p><b> 常委:</b></p><p> 袁也烈 康志强</p><p><br></p><p><b>华东海军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b></p><p><b> 书记:</b></p><p> 赵启民(1950.5~1950.8)</p><p><b> 副书记:</b></p><p> 康志强(1950.5~1950.8)</p><p><br></p><p><b> 海军研究委员会</b></p><p><b> 主任:</b></p><p> 曾以鼎(1949.10~1950.8)</p><p><b> 副主任:</b></p><p> 金 声(1949.10~1950.8)</p><p> 郭寿生(1949.10~1950.8)</p><p><b> 委员:</b></p><p> 陈藻藩 游 惭</p><p><br></p><p><b> 第一纵队</b></p><p><b> 司令员:</b></p><p> 张元培(1949.6~1950.2)</p><p><b> 政治委员:</b></p><p> 高立忠(1949.6~1950.2)</p><p><br></p><p><b> 海军学校</b></p><p><b> 校长:</b></p><p> 张爱萍(兼,1949.8~1950.4)</p><p> 夏 光(1950.5~1950.8)</p><p><b> 政治委员:</b></p><p> 张爱萍(兼,1949.8~1950.4)</p><p> 孔繁彬(1950.5~1950.8)</p><p><b> 副政治委员:</b></p><p> 程广文(1950.5~1950.8)</p><p><b> 教务处处长:</b></p><p> 孙克翼(1949.9~1950.8)</p><p><b> 教育长:</b></p><p> 李挽伦(1950.5~1950.8)</p><p><br></p><p><b> 第一大队</b></p><p><b> 大队长:</b></p><p> 傳继泽(兼,1949.10~1950.4)</p><p><b> 政治委员:</b></p><p> 傅继泽(1949.10~1950.4)</p><p><br></p><p><b> 第二大队</b></p><p><b> 大队长:</b></p><p> 肖 平(1949.10~1950.4)</p><p><b> 政治委员 :</b></p><p> 陈绍海(1949.10~1950.4)</p><p><br></p><p><b> 江防舰队</b>(1950年2月由第一纵队改编)</p><p><b> 司令员:</b></p><p> 胡大荣(1950.2~1950.3)</p><p><b> 政治委员:</b></p><p> 谢立全(1950.2~1950.3)</p><p><b> 副司令员:</b></p><p> 张元培(1950.2~1950.3)</p><p><b> 参谋长:</b></p><p> 张元培(兼,1950.2~1950.3)</p><p><b> 政治部主任:</b></p><p> 赵 昭(1950.2~1950.3)</p><p><br></p><p><b> 扫雷大队</b>(1950年3月组建)</p><p><b> 大队长:</b></p><p> 孙公飞(1950.3~1950.8)</p><p><b> 政治委员:</b></p><p> 孙公飞(兼,1950.3~1950.8)</p><p><b> 副政治委员:</b></p><p> 李兰森(1950.3~1950.8)</p><p><br></p><p><b> 运输舰队</b>(1950年6月由第四舰队改称)</p><p><b> 司令员:</b></p><p> 张 藩(1950.6~1950.7)</p><p><b> 政治委员:</b></p><p> 张 藩(兼,1950.6~1950.7)</p><p><b> 副司令员:</b></p><p> 叶道友(1950,6~1950.7)</p><p><br></p><p><b> 第四舰队</b>(1950年5月组建)</p><p><b> 副司令员:</b></p><p> 叶道友(1950.5~1950.6)</p><p><b> 参谋长:</b></p><p> 张克辛(1950.5~1950.6)</p><p><b> 政治部主任:</b></p><p> 李友白(1950.5~1950.6)</p><p><br></p><p><b> 第五舰队</b>(1950年4月由江防舰队改称)</p><p><b> 司令员:</b></p><p> 胡大荣(1950.3~1950.8)</p><p><b> 政治委员:</b></p><p> 谢立全(1950.3~1950.8)</p><p><b> 参谋长:</b></p><p> 张元培(1950.3~1950.8)</p><p><b> 政治部主任:</b></p><p> 赵 昭(1950.3~1950.8)</p><p><br></p><p><b> 第六舰队</b>(1950年4月由原第一大队改编)</p><p><b> 司令员:</b></p><p> 饶子健(1950.4~1950.6)</p><p> 叶可珏(1950.6~1950.8)</p><p><b> 政治委员:</b></p><p> 饶子健(兼,1950.4~1950.6)</p><p><b> 副司令员:</b></p><p> 方 莹(1950.4~1950.6)</p><p><b> 副政治委员:</b></p><p> 刘仲华(1950.4~1950.8)</p><p><b> 参谋长:</b></p><p> 傅继泽(1950.4~1950.8)</p><p><b> 政治部主任:</b></p><p> 张奎乙(1950.4~1950.8)</p><p><br></p><p><b> 第七舰队</b>(1950年4月由原第二大队改编)</p><p><b> 司令员:</b></p><p> 饶守坤(1950.4~1950.6)</p><p> 方 莹(1950.6~1950.8)</p><p><b> 政治委员:</b></p><p> 张 雄(1950.4~1950.8)</p><p><b> 副司令员:</b></p><p> 叶可珏(1950.4~1950.6)</p><p><b> 参谋长:</b></p><p> 肖 平(1950.4~1950.8)</p><p><b> 政治部主任:</b></p><p> 陈绍海(1950.4~1950.8)</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主席和长江舰官兵合影</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华东军区海军后记</b></h1><div><br></div><div>  1953年2月,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并为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div><div>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令将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成为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1955年至1960年,相继组建了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div><div> 实战证明,海军航空兵在海战或海陆两栖作战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海军创建伊始就十分重视海军航空兵的建设。海军航空兵是从建立海军航空学校起步的。</div><div> 1950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在青岛筹建。其人员先后从第四野战军后勤部2分部政治部及其他有关部队抽调,其教学装备是从苏联进口的31架各型飞机。学校成立不久,即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培训海军航空兵空、地勤人员。</div><div> 1952年1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总参谋部报告,提出必须尽快组建海军航空兵的领导指挥机构和部队。不久,建议得到批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本海军侵华长江舰队旗舰“宇治”号</b></h3> <h3>  4月,海军航空兵部在北京成立。6月27日,人民海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海军航空兵第1师,以海军航空学校毕业的第一期空、地勤学员为基础,接收陆军第30师90团团部、空军第9师25团团部及所属3个飞行大队,在上海虹桥机场成立。</h3><div> 1955年,中央决定解放一江山岛。这是我军第一次试行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为解放台湾等海岛取得作战经验。浙江军区兼第七兵团司令员张爱萍担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华东海军派张元培率舰队参加作战。</div><div> 前线指挥部决定成立陆海军联合登陆指挥所。由二十军副军长黄朝天担任司令员,张元培担任副司令员。海军部队在张元培指挥下,冒着炮火,用炮舰攻击掩护,用登陆舰冲击,将陆军部队送到岛上,胜利解放了一江山岛。</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旗舰“长治”号</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军区海军旗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昌”号</b></h1><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南昌”号(舷号210)原日本侵华长江舰队旗舰“宇治”号,这艘军舰的排水量与当时的护航驱逐舰相当,但实际上是一艘内河炮舰,日本投降后,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亲自接收,将其命名”长治”号,成为中华民国海军第一舰队的旗舰。</div><div> 1949年9月,“长治”号开到长江口,执行封锁上海的任务。19日凌晨2时,在长江口外大戟山海面,43名起义官兵敲响了起义的钟声,发动武装起义,击毙舰长胡敬瑞等十一名试图抵抗的官兵,拂晓5时驶抵上海外滩。</div><div> 起义成功后,华东军区海军立即将她开往上游并加以伪装掩蔽;但9月22日还是被国民党空军发现,派机轰炸,经华东军区海军党委研究决定,9月23日“长治”舰自沉南京燕子矶。</div><div> 在国民党空军的威胁减轻之后,于1950年2月被捞起送进江南造船厂整修,1950年4月命名为“南昌”号,7月修复完毕,正式编入第六舰队,担任华东军区海军旗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题词</b></h3> <h3>  1953年2月24日,毛泽东主席检阅华东海军“南昌”、“广州”、“黄河”等舰。</h3><div> 在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战斗中,第6舰队担任登陆作战中海上掩护和火力支援任务,"南昌"舰为4舰编队的指挥舰。战斗打响后,"南昌"舰进至26链,连岸上的碉堡工事肉眼都可辨了,炮火直接瞄准射击,有效摧毁了岛上目标,掩护陆军仅用20分钟就攻占203高地。</div><div> 1955年深秋全军组织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六支队4艘护卫舰参加,其中就有"南昌"舰。演习打响后,"南昌"4舰担任"蓝方"火力掩护登陆部队登陆,集中炮火攻击岸上目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div><div> 1968年2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海军15周年,"南昌"舰被授予荣誉舷号53-224(即毛主席登舰日期)。70年代末,“南昌”舰退出战斗序列,80年代初,报废改作靶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东军区海军旗舰“南昌”号</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海军南昌舰</b></h1><div><br></div><div>舰型: 护卫舰(内河炮舰)。</div><div>排水量: 1350吨(满载)。</div><div>主尺度: 舰长80.5米,舰宽9.7米。</div><div>航速: 最高航速20节。</div><div>武备: 主炮2门苏式Б-13单管130毫米火炮。</div><div> 副炮8门苏式70-K单管37毫米火炮。</div><div>建造船厂:日本大阪铁工樱岛船厂。</div><div>建成时间:1941年4月30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在服役于海军南海舰队的“南昌”舰</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