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按照多年的老习惯,倚在厨房门口,看着母亲忙碌的背影在预备明天的早餐,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她聊天,母亲在厨房的背影与小时候相比没有多大变化,还是那么麻利,只是背稍微更驼了点、手脚稍显迟缓了点。但是我陡然发现,父母在城里新买房子的厨房比老厨房以及小时候的土厨更现代化了,少了些儿时乡下土厨的味道!</h3> <h3>老厨房或熏黄或微黑而又斑驳的墙粉,墙角垂吊的堂木灰,都有着些以前乡下土厨的味道!看来我自是自私了点,心里怀念乡下厨房的记忆,自是没有想到母亲一日三餐要做十多个孩子的饭菜(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将孩子寄送到从乡村学校退休十来年的父母家帮带),在狭小闷热的三四平方的老厨房里的苦,其实是远远没有当年乡下厨房的阔绰、冬暖夏凉的舒服和低劳动量。</h3> <h3>乡下厨房都是烧柴火的,再穷再寒碜的人家自然都会有一间阔绰铺张的厨房,更别说会泥工活基础的教书匠的父亲的精巧手艺,老家的乡下土厨就在堂屋(俗称客厅)的后面,估计有三四米宽六七米长,阔绰的三锅灶堂,大大的烟窗通往屋顶,高昂着头骄傲的立着!高大整齐的柴垛墙,超大的井水缸,亮堂的大橱柜。尤其是过年过节,每当土厨的炊烟款款冒出来,就更有了庄重喜庆和热火朝天的气氛和派头!</h3> <h3>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自然是乡下的年的味道更浓更烈!尤其过年的时候,只有进入土厨,你才会感觉乡下日子的那种殷实感、实在感以及迎接新年的那种喜悦和庄重感。</h3> <h3>灶膛里的火是噼里啪啦和蓬勃和跳跃的,灶眼里烧的或是稻草或是枯枝或者松针叶、谷壳,我基本是负责添火加柴的。而做菜的每个阶段,火是需要大还是需要小,都是母亲发号施令,我自是掌握火力的执行者!土厨的火通常是又大又亮的,映红着整个厨房!而锅里头,那可是"春雨贵于油"的金色的茶籽油、清香的淡黄菜籽油、肥肉练出的浅香槟黄的猪油板油、或者金黄的鸡油!油在大锅里滋啦滋啦的舔着铁锅底,翻滚着,搅起浓烈的烟,呛人的香,等到辣椒和菜下了锅,瞬间激起满厨房的香辣味和更加热烈的油烟味,如胶似漆的绞缠在一起,缭绕不散,呛口呛鼻,也成了大人小孩的口水诱导剂!</h3> <h3>这个时候,小孩大人都自以为是,认为妨碍了自己在厨房的忙碌而碍手碍脚,忙乱的厨房挤成一团。而厨房用现在的标准来看是脏的、乱的,食料也是匮乏的!但是大人小孩都喜庆的忙碌着,全都心甘情愿去做热锅上的蚂蚁!过年的气氛在哪里?其实就在乡下土厨的脏、乱、香和火红的亮中!</h3> <h3>我是真喜欢厨房,总希望城里的家中有一个中厨加一个西厨,一个宽大的操作台,气派明亮的厨房,窗外美景一片,从宽大窗户外照进来的一抹懒懒的夕阳,使得厨房更有些温暖和家的味道,这些在深圳上海的家都实现了。城里厨房只是更多了些时尚气派和现代感,比如乡下土厨当年就一把刀,片、切、砍、剁、刨、刮,样样行,但是再匮乏,母亲主导下的日子还是那么多彩而殷实,而如今的厨房刀叉满柜,也没有增添更多的实用性,只是多了些矫情的仪式感和自以为是的精致感。</h3> <h3>无论如何,我再也找不到乡下土厨的感觉了!那感觉藏在母亲的忙碌里,藏在年里,藏在每一个节日里,藏在乡下温馨缓慢流淌的普通的日子里!那种土厨的"脏、乱、忙碌、混香、火红的亮"也终成了记忆!我再也回不去做那个添柴火的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