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多给我几分钟。

榆木脑袋

<h3> 两岁半的女儿追着一位小她几天的妹妹玩,妹妹可能想回家了,一直往回跑,女儿傻傻分不清楚,还以为又是一次追逐游戏,紧追不舍。小妹妹被追得有点烦躁了,转过身就给了女儿一巴掌。妹妹奶奶刚好目睹了这一幕,冲上去马上严厉地教训自己孙女,打她的手心,以惩罚这样无缘故地攻击他人,小妹妹马上哭了,哭得很伤心很委屈。从事件发生到我们意识到发生摩擦赶过来的这段时间,女儿一直一脸懵圈地站在那里,不明就里,不知所措。看着别人打了她,又看着别人挨打,看着别人哭,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h3><div> 我们的注意力最先被哭着的小妹妹吸引了,安抚她的情绪,软化这一场不经意的冲突。然后才抱着女儿开导她说:“妹妹想摸你一下,只是太大力了点。”“你们还是好朋友啊,握握手吧。”女儿没有动。</div><div> 我们深知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世界也一定会充满善意。正如女儿名字里的“祎”字,意为美好。每天女儿都能带着喜悦的情绪冲向自己的小伙伴,愿意把自己的玩具跟别人分享,不争夺,不占有,不攻击过别人,不报复,懂得宽容和忍让。孩子和别人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教养和习惯常常令我沾沾自喜,然而真正当冲突发生时,她一副懵懂的表情却令我一瞬间冷静下来。几分钟的思考后,我才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我似乎漏掉了什么。</div><div> 那就是自我保护的意识。联系起之前的一个小插曲,女儿正在游乐场玩,一位常常玩在一起的小哥哥路过,准备回家,她开心地冲上去打招呼。小哥哥急着回家,又想和女儿一起玩,所以几次都想拽着女儿一起去他家。女儿不愿意去,无奈又被拽着走,当她意识到被拽了很远时,才想到挣脱。回来时挤进我怀里,幽幽地念叨着“回家……回家……”情绪低落,我才发现她的小手耷拉着,应该是被拽疼了。很明显在被拽的时候她没有意识到用力反抗,表达自己的不情愿,才会被拽得走那么远,而且手疼。我抱着她坐下来,轻轻地抚摸她的小手,几分钟后思考后,我才明白应该给孩子说什么。</div><div> “下次你不愿意去哥哥家的时候,应该大声说出来,拨开哥哥拉你的手。”</div><div> 我的女儿身体还算强壮,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在与小伙伴相处中也有能力表达自己的不愿意。但是我们一贯以来的灌输,似乎让她失去了与人相处中的防备意识和保护意识,从而使她面对突发事件没有应激的能力。诚然,与人相处要有和善的态度,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冲突和伤害,有时候刻意为了引导孩子而撒谎,让她蒙着面纱看世界,看不到与人相处的真实情况,让她有陷入判断的矛盾之中而陷入思维的混乱的可能。</div><div> “下次别人打你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喊出来:为什么打我?不要打我!”如果我能够多思考几分钟,也许会和孩子这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一定要睚眦必报地反抗,第一次可以忍让,通过喊出来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及时的制止再一次攻击。如果别人没有停下来,你要用最大的力气抓住她的手,阻止她打你,并继续喊出来!这样还无效的话,我支持你以同样的方式攻击她,直到对方停下来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大人的帮助。</div><div> “妹妹打你是不对的,她不想让你跟着她。”如果我能够多思考几分钟,也许会和孩子这么说。是的,你们虽然是朋友,但是并不代表你可以和她无限亲近,完全没有节制地玩在一起。别人也有自己不情愿的时候,她可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时候你得注意,当别人不愿意的时候要停下来,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别人的言行有一定会有我们不适应和不能接受的,你可以选择保持距离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你的好朋友也会犯错误,也会被惩罚。但是你却不必像她一样。</div><div> “爸爸妈妈在你附近,会保护你的。”如果我能多思考几分钟,也许会和孩子这么说。是的,父母永远是你最温暖的避风港,在外面受了委屈时我们会安抚你,有困难时我们会帮助你,被伤害时我们会保护你。当你像一只小鸟一样欢呼雀跃地扑进我们怀抱时,我们也会张开双臂像迎接归巢的小鸟,把你抱起来,帮你擦干眼泪,给你一个最温馨的吻,安慰你:没关系,还有爸爸妈妈在。</div><div> 是啊,如果能多思考几分钟,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或许会提出更中肯的建议。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需要学习和阅读,需要观察和思考,才能更幸福地陪伴孩子,引导孩子的人格独立、健全。</div><div> 还记得,昨天下班回家时走过楼下,女儿恰好在阳台上看到我。“爸爸,爸爸……”惊喜的喊声能穿透整个小区。如果我能从容一点,耽误几分钟,站在楼下向你挥挥手,或许你会更加开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