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残红青杏小,世间最美的遇见 解读苏轼《蝶恋花》

生如夏花

<h3>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br>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h3> <h3>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怀才不遇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h3><div> 上阕写残红褪尽,青杏出生,既有衰亡也有新生。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人自身深沉的慨叹,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暗示了作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苦恼。</div><div><br></div> <h3> 下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h3><div>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div><div><br></div> <h3> 这几日清晨,边走路边听郦波老师讲解苏轼的这首词,反复听了几遍,颇有感触。</h3><div> 以前真的只是浅显的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诗词的婉约,看上去只是伤春之感,以及多情却被无情恼。听了讲解才知道,如此理解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仅仅是为人乐道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与诗词意境大相径庭。更不必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div><div><br></div> <h3> 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现实的“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h3><div> 读这首词,不得不提的是,在苏东坡的一生中,有几位红颜与他生死相交:灵犀相通的原配王弗;贤淑端庄的续弦闰之;暮雨倍思的爱妾王朝云。<br></div> <h3> 苏轼与朝云浪漫的初遇,苏轼就以朝云赋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千古传诵。</h3><h3> 苏轼被贬惠州,朝云不离不弃跟随,那时才三十岁出头,而当时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轼身边的侍儿姬妾都陆续离去,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一直是王朝云陪伴左右不离不弃。在苏轼的一生中,无疑只有王朝云才是苏轼灵魂的真正伴侣,红颜知己。 </h3><h3> 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为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入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只有她能与苏轼心意相通,也只有她懂苏轼的“不合时宜”。</h3><div> 王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谓一举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对方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最典型的莫过于东坡所写的《蝶恋花》词。</div><div> 苏东坡谪居惠州,一日与王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唱一曲“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东坡问其故,对曰:“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苏东坡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原来是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轼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而轼亦是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div><div> 王朝云从小生长山水胜地杭州,为花肌雪肠之人,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div> <h3> 朝云去世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写下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br></h3><h3>而世间最美的遇见,便是懂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