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关于尊重和合作,在《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你不需要琢磨如何改变孩子的行为,也不需要为减少冲突来控制什么。只要我们自己回归本性,制定一个符合长远的养育目标。他所倡导的是一切建立在你跟孩子们一起缔结的深厚联结的美好感觉之上。唯一要改变的就是你自己的行为。他的美妙之处在于,等你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后,孩子们行为就会随之改变</h3><h3>作为家长你当然要去影响你的孩子,要将你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引导他们走向快乐和成功的人生之路。问题是你该如何最有效的影响你的孩子呢?是通过说教和吩咐他们做事,还是通过分享你的价值观和活出这些价值观呢?每个人都知道身教胜于言传。静下来想一想,你到底从父母那里学到了什么。你的大多数习得是通过倾听他们的教诲得到的,还是看他们怎么做、怎么生活得到的?孩子们需要家长真实的生活在他们所承诺的价值观里。为人父母是一个成为孩子们榜样的机会,向孩子们展示他们到底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以及怎样生活,这是一个来自生命的邀请和难得的机会。家,是孩子们学习人类生活基本常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学习如何照顾自己的需要,如何留意的他人的需要并给予帮助。对于孩子们来说,家是他们的根源。作为家长,我们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营造一个充满庄重和爱的温暖的家</h3><h3>一</h3> <h3>有数据统计家长想从孩子们那里得到什么呢?那一定是尊重和合作是首选,尊重和合作同样是孩子们的需要。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尊重和合作呢?合作必须是双向的,那么,合作对你又意味着什么呢 ?真正的合作是没有任何强制意味的。合作是人与人关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法则,那就是在一个家庭运作里,没有"合作"就一定会招致抗拒,抗拒则会导致惩罚或者奖励来胁迫服从,进而又会引发更强的抗拒,如此循环往复,在家庭运作中,不遵从合作理念的家长必将承受由此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你不扛孩子合作,他们也不会干你合作。其实合作是一种生存技能,合作是和孩子的一起协作</h3> <h3>在巜是什么让合作难以为继》中,书中告诉我们引发家中冲突频发并阻碍合作的几个因素:有限的理解时间、贴标签和攀比、奖惩和惩罚、以及无效的沟通,思考和沟通的习惯,每一个这样的习惯都会让合作难以为继。关注冲突的根源往往会让你伤心、失望或者沮丧的感觉</h3><h3>我在学习中我是对照自己的过往,察觉自己的情绪,发现事情的存在,让自己的意念转换,从而得到改变。想做到这些,当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那就是我走入了阅读会的现场,英子老师的讲解以及他丰富的经验,融会贯通的阐述。让我自己有了更大的理解和收获</h3><h3>当我看到这章节的题目的时候,首先我关注的是"合作"这个词。我想到的是经营婚姻需要合作,亲子关系需要合作,事业需要合作,无论小事大事都需要合作。"合作"怎这么难呢?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用录像机说话的方式去和孩子和家人说话,用我看到的方式,不加任何评判讲给对方听,然后听到对方的感受是什么,再把你的需求说说,这样的沟通不就畅通了吗?就成为了有效地沟通(这就是合作吧,这是我的理解)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我们所能做的是让孩子的期望"要是自己做了该多好"孩子有这种感受。因为在生活中都是我们期望孩子,孩子从未希望我们做成什么样的父母。试想一下,(孩子你希望你的父母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什么样的父母?这个问题我和我孩子沟通过)其实孩子们从不攀比从不比较。就像书中说的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是在试图满足某种需要。我们要学会看到表象背后的需求,从而尊重到他人。如果我们平时的话语中没有批评、指责或挑剔的意味,孩子们一定会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们一起分享他的一切。 </h3> <h3>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和孩子的倾听和沟通中,我们要学会清理和共情,有时沟通的模式会出现冲突,如何化解冲突、处理合作的沟通模式,是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每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每一个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当然维度不同,那么对事情的观点不同,这很正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想法不同这些都很正常。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孩子做不到,这再正常不过了。有的家长会意识到别的孩子能做到,为什么我的孩子做不到呢?做不到才是正常的,因为他是不同的人吗?我们不能用大家通用的一种方法去解决出现在不同孩子身上的同一种事情。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这也是尊重和合作。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同,所以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复制的,他是一个精品,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静等花开,那么他就会更加灿烂的开放,相信孩子,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相信,想做到好的沟通一定是要做到尊重和合作,然后做到相互的需求、理解对方、共情孩子、转换意念淡化矛盾。关注好的行为,忽略不好行为。时刻要记住"我"的稳是孩子改变的定海神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