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爷爷的钵子菜】牛逼在哪里?</b></h1><div><br></div><div> 一句话:它牛逼在形式上的伟大创新</div><div> </div><div> 雕爷说了,热菜的灵魂是<font color="#ed2308"><b>“温度”。</b></font>“爷爷”显然明白这点,在菜式的选择上,就非常采用了比例很大的土钵菜式,最大程度保证了菜品的天然口感。</div><div> 而店内厅厨设计,则是“爷爷”形式上最值得称道的创新,深谙中国广大人民吃饭的情感需要。</div><div> 咱中国人去饭店吃饭,跟外国人不一样,我们讲究“氛围”,而氛围的核心是“热”“闹”。进入“爷爷”,第一感受是香味扑鼻,第二感受是热气腾腾。还没入座,口水就开始泛滥。这种氛围营造的成功跟“爷爷”多明档设计(特别是香喷喷的豆腐档啊😱)、炒菜现场极致求近(菜香气可少量飘入餐厅)的思考有直接的关系。味蕾始终被刺激,多几碗饭下肚简直毫无察觉。</div><div><br></div><div> 另一个形式创新是,“爷爷”创造性地把所有菜式都按份摆在台上,客人可<font color="#ed2308">【<b>看菜点餐</b>】。</font>这是最极致的点餐体验!中餐菜单图文并茂的点餐形式本就是全世界最科学的,比西餐普遍只靠文字点餐高到哪里去了,它基本不会点到文不对口的菜式(典型反应是:啊,这菜怎么是这个样子?😯)。而看菜点餐更进了一步,它的好处是:首先它避免了点菜压力(半天点不完服务员有情绪咋办?),而拿菜签任看任选形式,加上能顺便欣赏厨师摇锅炒菜,没压力不说,还平添了许多乐趣;其次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不会有想象不符的上菜呈现。你去“爷爷”吃饭,很难看到有没怎么动筷的菜,基本能吃完;最后原材料的明眼呈现,一方面到倒逼餐厅必须选用最新鲜的食材(你总不能用预制肥肠吧,客人看了多不舒服),另一方面给客人很直接的卫生感受,这比还是隔了一层“直播厨房”有视觉冲突的多。</div><div><br></div><div> 第三个形式创新是:“爷爷”从整体餐厅风格、菜品设计、物料选择和器皿呈现都是追求<font color="#ed2308"><b>“土”。</b></font>这契合了中国人对传统老味道的内在追求。外婆做的那碗蒸肉,流水席上的那碗头菜,最简单的红萝卜丝炒腊肠,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舌尖感受。爷爷的土钵菜成功把我们带回了童年。</div><div><br></div><div>“爷爷的土钵菜”从形式看是完美的。</div><div>内容呢?也就是,它好不好吃?</div><div> 我的回答是:非常好吃。新鲜的食材,被人围观的厨师,温度的保障,不用说了。</div><div><br></div><div>湘菜的骄傲。</div><div><br></div><div><br></div><div>文/肖铭超@赤马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