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黄泥山老招待所,我1978年12月14日参加工作到矿的第一天就住这里,我离开黄铁矿15年了,今天还是那样如景如画</h3> <h3> 近日,收拾书架看到一本熟悉的书,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三十年前,这是一本《衢州化学工业公司简史》,1987年我有幸和周元芳(开始周志明也参与了,时间不长就回去上班)参与了黄铁矿部分的编写。九个月的辛苦我得到的是这一本珍贵的书,翻开简史黄铁矿部分,每个字,每一行都是我采访,再三考证所得,也揭开我在此工作,生活的点滴记忆。那可是纯真年代。</h3> <h3>黄铁矿前身系龙游黄铁矿和浙江省公安厅龙南硫铁矿,位于龙游溪口 占地20万平方米,(不包括后来的灵山矿)一九五九年五月省委发文决定将资源统一划归衢化开采,作为硫酸生产的原料基地,同年九月一日成立衢化黄铁矿。矿里第一代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我们是第二代,而今已完成他的历史使命 。听说两年前已卖给龙游,今后这里不知会是怎样,曾经的喧闹已然消逝,看到的只是荒凉。这个我们黄铁矿人共同的家,早已不复当年。</h3> <h3>这条路黄铁矿人应该很熟悉,这是龙游到黄铁矿的公路,当年车子只要开到这里,再热的天风吹来都是凉爽的</h3> <h3>这是通往大井的桥,过桥就是大井,</h3> <h3>这是到大井的台阶 上面就是大井每天都要上上下下,上班</h3> <h3>这是老井架所在地,当年我第一次坐着罐笼下井,罐笼一动就感觉人掉下去了,到现在,还常会梦到坐罐笼掉井下去,这里一天要出六七百吨矿,罐笼24小时不停的上上下下,封井之后,井架都拆了,当年我们同批进矿的好象是109名职工子弟,除了十几个女的,全部下井,我分在30号打风眼,,打了一年才打通,在井下有两个很深刻的记忆,一个是不小心从十米高的风眼里掉到大巷里,一个是用一包炸药炸风眼差点把自己炸了。</h3> <h3>这块地上当年很热闹 ,有值班室,仓库,食堂,还有矿工们的更衣室,澡堂,现在全为平地。</h3> <h3>大井的机电班房子还在</h3> <h3>当年装矿时的景象和矿场,开出的矿运往衢化</h3> <h3>而现在却成这样,我当年从采掘工作面调这倒矿,天天在这上面把一车车矿翻下来</h3> <h3>老大井最早的办公室,参加工作时大井矿区有500多工人,王克波在这里当过支部书记,从这起步当到副市长,除了大井还有溪口矿区,大块山矿区,牛角湾矿区 ,现在的遂昌金矿,在我参加工作之前,也是黄铁矿的一个矿区。</h3> <h3>现在井口还有退休老工人在处理污水泥,看到我还记得我名字</h3> <h3>还有处理不完的污水</h3> <h3>污水处理站建成,我是第一批来处理污水的</h3> <h3>当年我写的污水处理站几个字还在</h3> <h3>这个是污水处理球磨房,有草的地方,埋有梅花桩,是我弟子练武的地方,只要我上小夜班弟子们就在这练武,</h3> <h3>这是我1992年发表在《中华武术》杂志上的文章”绝招 ”,这是我在这里上班时写的。</h3> <h3>这里是球磨,当年我开上球磨,就在工房练书法,不亦乐乎。</h3> <h3>现在我的书法,可登堂入室</h3> <h3>牛角湾矿区的138平洞口的工房,</h3> <h3>封井后的138平洞口</h3> <h3>当年井下要用很多木头木板,这是供给的木工房,我家现在还在用的切菜板,就是出自这里。</h3> <h3>木工房小门上还能看到仓库重地闲人莫入的字样</h3> <h3>牛角湾车队,有近三十辆车,当年当个驾驶员,开车可是好牛的,矿里人进出大多撘矿车,白兄在这当队长时,他办公室挂的是我写的字,得失随缘</h3> <h3>这是锻钎房和空压机房</h3> <h3>基建科</h3> <h3>报废的锅炉</h3> <h3>民兵活动室</h3> <h3>大井矿区后来的办公室</h3> <h3>当年从这个办公室领工资</h3> <h3>大井矿区办公室</h3> <h3>后来造的新浴室</h3> <h3>135平洞口,通往新大井,现在只能看到这一角</h3> <h3>办公楼的后面</h3> <h3>牛角湾矿区职工宿舍</h3> <h3>当年通往遂昌丽水的公路纵贯矿区,现在空无一人</h3> <h3>当年的办公楼,这楼上有二十多个科室</h3> <h3>我上过班的办公室,当年在这间办公室写稿件,修改广播稿,做宣传工作,现在最后悔的事是,当初矿里的相机是我在用,为什么不知道拍些资料下来,有个档案,今天想找张过去的老照片都难找。就知道拍新闻。</h3> <h3>在这个办公室,我写的新闻作品《黄铁矿连年不断降黄龙,灵山江清波碧水任鱼跃》获得了华东6省市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h3> <h3>这是我1986年10月7日发表在衢化报上的小小说《考试》可惜,我有很多当年创作,发表的作品在搬家时弄没了</h3> <h3>我上过班的办公室</h3> <h3>办公楼正面部分楼</h3> <h3>牛角湾食堂,当年中午有千人吃饭</h3> <h3>早时期行政科所在</h3> <h3>食堂边门</h3> <h3>看电影买票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当年在这里帮同房的人和农民打过架,</h3> <h3>食堂内打菜的地方</h3> <h3>面包房,也是棒冰厂:</h3> <h3>老浴室,当年没淋浴,我打好球只能在这冲冷水</h3> <h3>牛角湾医务室</h3> <h3>发电机房</h3> <h3>氯纶厂,我在这里上过一年多最无了的班,天天无事打杂,被借用。</h3> <h3>原氯纶厂大门现在都封了</h3> <h3>劳保仓库</h3> <h3>变电所后门</h3> <h3>废弃后的牛角湾变电所</h3> <h3>牛角湾灯光球场,当年我每天都要打篮球,有时就我一个人在打,边上坐几个小孩陪着我,最兴的时候,打球是五上五下的,灯火通明。</h3> <h3>当年的球队成员,在衢化招待所参加衢化比赛的合影,那年得了衢化篮球比赛第三名</h3> <h3>职工宿舍,我刚参加工作就住这里</h3> <h3>连着一排4幢着平房,我在第一幢</h3> <h3>开着的门就是我住的房间,我来时门开着仿佛知道我今天要回来,开门迎我,好一种眷恋由然而生,知道吗,可是12个人住的一个大房。在大房里我做着文学梦,看书写作,</h3> <h3>洗衣服的地方,</h3> <h3>通往机选的铁桥,我现在走在上面有点担心</h3> <h3>后来的三化厂办公室,我记得一楼第一间房是我们休息室,我在里挂有一张书法作品,后来没拿走,谁看到拍张照片我,我早期的作品现在没有了</h3> <h3>老三楼</h3> <h3>早年的选场新系统,建成就没用过。</h3> <h3>选矿场老系统,当年有很多人在这上班</h3> <h3>三化厂</h3> <h3>氯化石蜡厂,我从建厂就来这上班,第一釜料是我做的,</h3> <h3>选场出矿的地方</h3> <h3>牛角湾俱乐部,我在这看书看报,打乒乓球</h3> <h3>新四楼</h3> <h3>现在好多房都要拆了</h3> <h3>沐尘水泵房,当年供水的地方</h3> <h3>沐尘水库,我们游泳的地方</h3> <h3>黄泥山电影院,</h3> <h3>当年的矿演出队,在电影院演出,我在弹电的他</h3> <h3>黄泥山食堂,最喜欢这里节日的卤鸡等卤菜</h3> <h3>楼上是文卫科,我在这做职工再教育 工作,下面原有一个中医杨医师,是我的好朋友,当年参加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是他引导我的,他调走后有20多年没见,去年有幸碰到一面,杨大夫,你可好。</h3> <h3>黄泥山办公大楼</h3> <h3>拍片的地方,现在脑海里还留有戴医师拍片声音,吸气,气闭牢。下井时每年拍一次。</h3> <h3>黄泥山医院,我在这里代过挂号员,</h3> <h3>黄泥山舞厅,优美的舞步是这里练出来的,现在可能也关门了吧</h3> <h3>黄泥山公园 球场,我常在这球场打比赛,球场上我是最猛的一个。</h3> <h3>矿校一角,我代劳资员时,给这里老师,发过几个月的工资,也常在这和当年的好朋友校长打羽毛球,一起写字,这学校也改变不了被关门的命运。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让我们一起守住美好记忆,虽然现在看到很伤感 但这里曾是我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曾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都有黄铁矿赋于我们的一颗纯朴的心,是我们的根,我们始终联系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