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遗爱

偏偏

<h3><b><br></b></h3><h3><b>清代之前的刘家塬村名叫召亭村,这个村名,与西周重臣召公姬奭在此的事迹有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条下载:“雍水又东经召亭南,故召公之采邑也”。“召”作为地名,来自远古。郑玄《诗谱 周南召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毛诗正义》对此注解说:“周召之地共方百里,而皆曰周,其召是周内之别名。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大体来说,岐周地方东半部属于周公采邑,西半部则属于召公采邑。《括地志》载:“召亭在岐山县西南十里。”古语云“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是古代的基层组织单位。召亭故地,历来流传着甘棠遗爱的故事。<br></b><b>甘棠遗爱<br></b><b>在陕西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有一棵甘棠树远近闻名,相传召公奭就是在这棵甘棠树下决狱治事的。<br></b><b>  在原刘家塬中学里,遒劲嶙峋的甘棠树矗立在院子北边。树干通直圆满,树皮厚而布满黑色纵裂,树高十余米,每逢春季,甘棠树枝头便挂满白花,香气袭人,秋季结出繁硕的甘棠果子,是孩子们乘凉嬉戏的好地方。树旁三通石碑,“召伯甘棠图”的题记和“重刻召伯甘棠图碑记”的碑文记录了召公与甘棠的诸多信息。<br></b><b>  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在任何朝代都不缺乏追随者。为了表彰召公的丰功伟绩,慈禧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拨银在岐山刘家塬“召伯甘棠”树附近修建召公祠,且有其亲题的“甘棠遗爱”牌匾一块,悬挂在祠堂门额之上。<br></b><b>  据当地村民介绍,最早的甘棠树三人环抱不住, 1936年一场大风将其刮倒,现在的甘棠树是老树刮倒后发出的新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风刮倒的甘棠古树由于木质密实珍贵,不少人前来锯伐它做案板、印章,村里人看到古树受难于心不忍,于是为甘棠树立护栏、石碑,村民自发为甘棠树浇水施肥。如今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村民集资 6万元在村口建起了一座高约 5米的照壁,上面雕有甘棠树图案,以及文学著作中描述甘棠和召公的诗句。如今,在甘棠树的枝蔓摇曳中,召公爱民贤德的故事将一代代传下去。<br></b><b>  在今天,甘棠树代表亲民爱民之意,而“甘棠遗爱”“甘棠之思”仍旧极富时代意义,启迪教育我们各级官员,不要忘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关注民生”“执政为民”是为官者的根本,是民之所期,廉洁亲民的政府和官员,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b></h3> <h3>碑文为明代进士范吉所书。<br></h3><div>范吉曾为官凤翔府。</div><div>碑文:</div><div> 落叶孤村暮</div><div> 秋风野寺深</div><div> 甘棠千载树 </div><div> 蔽芾到如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