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旧

远方

<h1>  关于海棠,我知道的并不多。作为不懂花的人,我甚至分辨不清此花彼花。若不是树下挂了身份牌,我更不会知道,海棠竟还会有诸多不同品种。</h1> <h1> 园中偶遇花农,扛着花锄外套搭在肩上的老者,与我立于路边,侃侃而谈。原来这海棠园有八百亩之广,二十七个品种之多。我不仅汗颜,却也听得津津有味。</h1> <h1>  天气晴好,老农也兴致很高,一直说到导游们的不专业。他曾当面指出导游的不懂装懂,当然,他强调是游客不在导游身边时才说的。显然,他不屑这种不负责任的讲解,明明不远处就有身份牌,误人子弟。</h1> <h1>  不过,话说回来,面对花团锦簇,满树诱惑,客人们会认真听导游讲解吗?还不是一边进一边出。只是各自习惯了各自的角色,各演各的戏罢了。</h1> <h1> 我是不懂花,面对着招展的花枝,满眼的明艳,自然会把讲解抛得越远越好,唯恐哪个人会抢先去抢了鲜。于是,一头扎进花下,全然不顾月前。</h1> <h1> 此时此刻,令我羡慕的,只有那贪婪的不知劳苦的工蜂们。看着它们扇动薄翼上下花间,偶尔一片花瓣受惊吓而跌落,我会一动不动,只怕打扰了这精致的世界。</h1> <h1>  而令人愤慨的事也会发生在这花的世界里。十几米外,一个楞头小子,使劲摇晃着树干,立时满树花瓣纷纷飘落,雪一般撒在他女人的头上,肩上。这是幼稚地讨好,无知地献殷勤,逞一时之快而使出这等损招,除了鄙视,我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h1> <h1> 关于海棠,自古以来,当然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物。而我的记忆中,清晰的只有李清照的文字:<br>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h1><div><br></div> <h1>  她的贪杯已为今人共同的看法,经常喝得云里雾里,然后与她的本家李青莲斗诗词。她的财富也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金人打过来,她用几十条大船南运家财。偏偏这里的海棠,我倒觉得可有可无,也许被韵律压迫,也许为强调季节。但这一句绿肥红瘦,却着实点明了主题,表明了心境,突出了气氛。</h1> <h1> 关于今天的海棠文化,我想莫过于北京宋庆龄故居里的几株老海棠,每年四月花季,这里都会举办海棠文化节,当真是“花开时节动京城”。</h1> <h1>  也是,虽然这里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王府的一部分,更早时则是清初重臣明珠的府邸,也就是纳兰容若的家。作为明珠的长子,作为文武双全的大内侍卫,他的多愁善感与英年早逝,更使得今人无不惋惜。<br></h1> <h1> 斯人已去,海棠依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