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

半夏流年

<h3>听说《七月与安生》要拍电影的时候,我还杞人忧天捏了一把汗。安妮的小说特点在于文字和叙述,而局限在于情节和结构的单薄。并且原著人设的情感表达方式超出主流意识,简单的说,就是很难用电影解构的方法来还原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要不会沦为简单的三角恋成为闺蜜相爱相杀的烂俗套路,要不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同性题材。</h3><h3>我在看到电影海报的时候没提起多大的兴趣,什么"仇人知已,相爱姐妹","914开撕",感觉都是噱头,我怕上当,也没去看。</h3><h3>前几天无意间看台湾金马奖,才知周冬雨马思纯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主题曲居然是窦靖童创作主唱,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赶紧搜了来看,主要还是好奇电影的改编和导演的手法,是高度还原?还是破坏式改编?这种高度文艺的小说怎么拍成主流影片?</h3> <h3>先大致说一下原著,七月与安生俩闺蜜,一静一动,一个乖巧一个不羁,一个循规一个叛道,一个主流一个非主流。两个人一起上学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形影不离,但是同时爱上了一个名叫 家明的男孩。七月与家明结了婚,安生却怀了家明的孩子。原著不主流的描写在于结尾处,安生最后病困潦倒,给七月来信说有了家明的孩子,七月的反应原著这么写的:</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家明看着七月。七月沉默。这样的沉默她维持了三天。然后在一个夜晚,她回到家说,她给安生发了回信,叫安生回家来。"</span></h3><h3>然后七月安生就在机场再见了,又是这么写的:</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她看到七月。脸色露出淡淡的微笑。HI,七月。</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安生。七月跑过去,抱住安生。她的眼泪掉下来。安生,回家来。回家来了。</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回家来了。安生把脸贴在七月的脖子上。她的脸是冰凉的。"</span></h3><h3>再然后,安生对七月后说了这句话:"<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非常感激,家明给了我新的生命。七月。他是我们爱的男人。"</span></h3><h3>我看到这里想到了谁呢?顾城,谢桦和李英。在顾城的精神世界里,他们三人并不是俗人眼中的三角恋,是彼此懂得、互相欣赏的知已,是灵魂伴侣,所以可以三人共存心无旁鹜,却不为世俗所容,只能远走孤岛。同样,七月与安生在原著里这种乌托邦式的灵魂归宿和情感依附一样很难在现实生活里找到共鸣和生活的根基,世俗的情感都是简单的爱憎分明,这么暖昧不清、混沌模糊的感情关系如果照搬成电影,只能找骂。</h3> <h3>但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最后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面目全非,唏里花拉的。</h3><h3><br /></h3><h3>从小父母缺失的安生渴望家,渴望安定,渴望爱,却因为七月和家明远走漂泊,颠沛流离。</h3><h3>从小备受宠爱的七月富足优越,深爱家明,却因为安生放弃家明,放弃安逸的生活,追寻安生。</h3><h3>成长的路上,他们一直在相爱,一直也在伤害。一直在丢失,也一直在寻找。</h3><h3>影片设置了两条线,一条是署名七月的以他们三人的故事写成的小说叙述为主,另一条是安生和家明多年后相遇的情形为辅。这两条线一边迭加,一边切换,由此还引申出三种结局——</h3><h3>一是故事真正的结局:七月生下家明的孩子大出血死了,一直漂泊的安生独自带着七月的孩子安定了下来。</h3><h3>二是故事里七月所写小说的结局:一直渴望安定的安生找了个普通但温暖的男人,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七月离开家明,远离家乡,她沿着安生的足迹过起了流浪的生活。他们互换了人生。</h3><h3>三是安生告诉家明的结局:七月生下孩子,托安生照顾,过起了如安生一样流浪的生活。安生向家明隐瞒了七月离世的消息。</h3><h3>导演运用了一种虚实相融、光影重叠的手法,在这种重叠和虚实交替中,常常让人分不出现实与小说。我觉得导演的意图一方面是运用这种小说旁白的手法还原原著的叙述特点和质感。另一方面也可能在表达安生的一种情感意识——她让七月在小说里活了下来,也不告诉家明七月死了,她其实是不愿意相信七月已经走了,她以小说这种带有纪念意义的形式完成了与七月的精神共存。</h3> <h3>在剧情上,编剧和导演有多处反转设置,开篇说明小说作者是七月,结局实为七月死了,安生以"七月"的笔名所写;原著里是安生和家明有了孩子,最后又流浪归来寻找七月,影片最后却是七月和家明结婚有了孩子,七月却离开家明去寻找安生;从性格、境遇及原著上,家明是适合或者是更爱七月的,但是影片却偏重了家明与安生的描写,因此也加重了人物关系的矛盾和冲突……这些情节的反转设置,也让原本单薄的剧情更丰满更具体,也更具有现实性和可看性。</h3><h3>影片在两种情感的处理方法上也完全不同。</h3><h3>一种是七月与安生从十三岁开始以来如影相随、灵魂交融而又不断裂变的友情。在这种感情的处理上大量运用了写实而丰满的手法。</h3><h3>家明没出现之前,他们两个人一起玩闹,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看胸……这些场景被细节化,具象化,画面感极强,基情满满。</h3> <h3>在家明出现之后安生离开,两个人开始不同的人生。后来两个人多年后重逢,两人还和从前一样一起住旅馆一起睡觉一起吃饭一起看胸沟,但是已经大不同——</h3><h3><br /></h3><h3>安生没钱住好的旅馆,七月付帐;两人一起去酒吧,安生不想让七月付帐,所以和男人拼酒换取饭钱和酒钱,被七月瞧不起。两个人语言产生冲突,矛盾激化,安生去旅馆收拾行李,一个人离开……七月追赶出来,清瘦的安生背着背包,一个人站在街的对面,路灯昏黄,夜色寂静,巴士车缓缓过来,安生上车……这种场景的表达象默片,却又很写实很具象。 </h3><h3>这是第一次两个人矛盾激化。</h3> <h3>第二次是安生与家明北京相遇,恰遇安生的"男友"出车祸,家明照顾安生,被赶来北京的七月撞见,两个人在卫生间的一出戏——</h3><h3><br /></h3><h3>……</h3><h3>安生:"你装了多长时间?是不是早就想淋我了?"</h3><h3>七月:"是我装还是你装?你不是不穿胸罩吗?不是要自由吗?怎么现在穿这种胸罩了?"</h3><h3>安生:"……"</h3><h3>七月:"你以为你很了解家明吗?家明不喜欢这种胸罩,他就喜欢象我这样土的……"</h3><h3>安生:"……"</h3><h3>七月:"你以为家明很爱你吗?那些男人都真的爱你?这世上除了我,根本没有人爱你......"</h3><h3>安生:"带家明走吧,如果非要让我在你和家明之间选,我肯定选你啊……"</h3><h3>七月:"别自欺欺人了……"</h3><h3>安生:"我一直都让着你……"</h3><h3>七月说:"你让我?你有资格让吗?除了我,谁愿意跟你做朋友?如果我不把你带回家,谁会管你? 你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给你的,你跟我抢,你敢吗?"</h3><h3>……</h3><h3>这场戏是"胸"第三次入镜。</h3><h3>第一次是13岁两个人一起洗澡,安生要看七月的胸,很害羞,又很好奇。</h3><h3>第二次好象是买衣服,七月让安生看衣服,安生说要看"沟",这个沟非常形象精辟,一是比较符合安生的语言个性,二是有"沟"了,表明两个人已经长大了。</h3><h3>第三次便是这次撕"胸",撕得很直接,很猛烈。</h3><h3>七月所说的一切都是他们十三岁开始最为美好的时光。七月一家很温馨,父母谦和有爱善良宽仁,待安生如已出,甚至比之七月更宠,所以七月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安生的生活是七月带给她的。而安生是被父亲抛之一边的私生女,不被承认,没有安全感,她说大部分男人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所以她更需要七月给她的温暖无虞,七月对安生的意义要远大于家明对于安生,所以安生才会因此离开七月去漂泊。所以安生的话也是真实的。</h3><h3>七月与安生,象阳光与雨露。</h3><h3>那些最美好的时光,现在都成了互相伤害的武器。</h3><h3>这些对白,针尖麦芒,字字都在心尖尖上。</h3> <h3>另一方面,导演在爱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方面却相对克制内斂,多处留白。比如安生爱不爱家明?导演不说,但安生每次给七月写信,总会在信末问候家明。比如弹幕有人问到底家明爱谁多一点?导演的手法也很巧妙,他也不明了说,但跟女一女二怎么区别一样,镜头多的自然是就是女一。七月与家明,用的是素描,只不过七月给安生书信叙来,按部就班,平淡安稳,没有起伏。而安生与家明,画面都是多戏剧,大反差,CP感十足:</h3><h3><br /></h3><h3>第一次安生因为听七月说喜欢家明,一个人跑去找家明警告他。看看当时的画风,安生为七月两肋插刀的江湖气势,帅呆了</h3> <h3>第二次七月和家明在酒吧。两个人对话,飞沙走石,针锋相对。但是每一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却全都是对手戏,默契感十足。<br /></h3> <h3>导演的功力还在于他在人物细节上的微妙处理,或者也可以说演员的表演功力,有几个画面直戳泪点:</h3><h3><br /></h3><h3>一是七月和安生躺在安生的新家里,安生是满心欢喜着的,因为她感觉自己终于有了家——安生的概念里,有个房子,有七月,就是家了。七月却说有了喜欢的人,安生不愿意相信,她犹豫求证时的那种手足无措和茫然失落,周冬雨演活了……</h3> <h3>二是三人从山上下来,七月和家明坐在公交上,安生一个人骑着单车。公交从安生身旁驶过去,渐渐走远。而安生在背景里,渐渐模糊成一片……</h3> <h3>三是安生离家,一直漂泊。她给七月的信中,写流浪,写离散,写见闻,写艳遇情事,一路波澜壮阔,洒脱豪迈,仿佛人生极致。但当她听说家明离开七月去北京,她问七月可以回家了吗?这一刻安生的虚弱不堪,困顿无助以及所有的不适全暴露无疑。她一直不回家,是不想打扰七月与家明。可是她多么渴望家,多么渴望安定,多么想念七月啊……</h3> <h3>不一一列举。</h3><h3><br /></h3><h3>总之,影片很文艺,很安妮,很合我心。</h3><h3>《七月与安生》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等多项提名,但最终只是获得最佳女主角,很遗憾。</h3><h3>整个故事结构紧凑,人物饱满,情节动人,虚实转换自然。你会不自觉在他们身上找寻自己的青春和影子,找到心灵的共鸣。或者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两面,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七月,一个安生,想追寻自由和梦想,又渴望爱和安定。我们都渴望长大,又害怕失去纯真……</h3><h3>我看完之后发了很长时间的呆,思维感觉被抽走了。说不清是难过还是高兴,四十多岁的人了,哭成了一个孩子。</h3><h3>剧终之后,爱奇艺的画面自动切转到了下一个金马奖颁奖的晚会现场,周冬雨马思纯站在台上,语无伦次。周冬雨象个莽撞的小鹿,自己懵了,偏说马思纯哭了,没出息。马思纯开口说道谢词,说这是给电影最圆满的结局,本来七月和安生就是一个人……还傻傻的问这次双黄是不是一次破例……</h3><h3>我有一种错觉,站在台上的这两个人就是七月与安生。</h3><h3>你看着他们俩站在台上激动得不知所措,眼泪又往下掉,但是却笑出声来。</h3><h3>我不由自主又返回去,点开〈七月与安生〉——</h3><h3>影片前奏的音乐很轻快,很空灵,带点散漫的、旁若无人的恣意,又仿佛一种自吟自唱,随口哼哼。在这种音乐背景里,十三岁的七月和安生在洒满了阳光的树林里肆意追赶奔跑,无拘无束,无忧无挂。</h3><h3>此时阳光细碎而温暖,草木春生,万物恣长……</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