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4月6日,历经精心准备,投资162亿元,堪称中国电力建设史上,迄今施工最艰难、参战人数最多的西藏藏中500千伏输电联网建设工程(包括拉萨至林芝铁路供电工程)全面动工兴建。</h3><h3>      预计明年9月,将全部竣工投运。届时,将为藏区富余水电外送以及拉林铁路供电和沿线各县乃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供电网络支撑和高质量的清洁能源。</h3><div><br></div>  <h3>        这项由5万余名建设大军参建的工程,来自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四川、湖北、河南、辽宁、广东、山西、西藏等50余家送变电、设计院、监理等单位。</h3><h3>        是继2011年青藏、2014年川藏两大输电联网工程投运后,第三条建设的超高压500千伏电力天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世界级输电联网建设工程。</h3><div> </div>  <h3>        工程以国道(西藏境内)318、省道(西藏山南地域)306为参照走向。以西藏芒康县500千伏芒康变电站建设为起点,途经不同海拔地域的左贡、八宿、波密、林芝、米林、朗县和山南地区。沿途还将建设四座500千伏变电(开关)站,最终止于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的500千伏沃卡变电站,全长1984公里。</h3><div><br></div><div><br></div>  <h3>        如果把昔日的青藏和川藏两大联网建设施工过程,与这项地处在横断山脉西藏中东部地域的工程,做个简单对比。那就是同属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生命禁区,后者还要加上前者没有的山势更为陡峭、地貌更为复杂、运输更为艰难的施工环境。</h3>  <h3>        面对工程施工难度大、运输条件差、环保要求高和处在高海拔、含氧量低、气候多变、跨越江河冰川众多的不利施工条件。工程建设者们,将发扬“海拔高、志更高”的拼搏奉献精神。</h3><h3>        在2000公里的施工沿线和平均海拔3750米的施工地域,与陡峭山脊、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烈的恶劣环境为“伴儿,”吃住在各施工现场。避让森林、冰川、湿地、草甸等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地势险要的高山峡谷和湍急的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两侧山脊的天险地段,挑战生命极限,建设这条前所未有的空中电力“茶马古道。”</h3><div>  </div>  <h3>       施工期间,海拔4300米的拉乌山、海拔4200米的业拉山、海拔4468米的安久拉山、海拔5295米的东达山、海拔3500米的米堆冰川、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海拔5088米的布丹拉山等以高海拔的施工作业地域,将成为施工沿线的主战场。</h3><h3>      操着不同方言的各路建设大军,将在这儿空气稀薄的施工地段,顶寒风、踏冰雪,架索道、挖基坑、立铁塔、连银线,奋战在雪域高原的横断山脉。</h3><div>  </div>  <h3>        在日后一年多的施工期里,5万余名工程建设者、1984公里输电线路、1400余条运输索道、22万吨电力塔材、3410基铁塔、千余台(次)的运输、41个医疗站点,400多匹骡马,将构成当今输电工程建设史上的施工组合之最。</h3><h3>      身着国网工装的活动身影和脸上被紫外线晒成一张张“高原红”的面孔,将时隐时现在寒冷茫茫云海中。安装塔材的金属碰击声和施工人员撕力的吆喝声,也将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回荡。</h3><div>  </div>  <h3>        这条雪域高原上的电力巨龙建成后,耸立在云端上的铁塔和具有藏式风格建筑的变电站,以及条条穿云破雾的输电导线,如同连起一条长长洁白的“哈达”,为西藏经济的腾飞与发展,敬献上吉祥如意的“光芒”。</h3>  <h3>建成后,国道318还将成为另一道风景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