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芳村我的老街

一羽堂

<h3> 记忆会给我们带回过去,1978年12月离开了这座浙西小镇,转眼间已然40年,其间虽有每年偶尔的回探,但总是行色匆匆,难以顾睱这条小时候每天都要上上下下好几回的老街,然对老街的記忆,就象流在我身上的血一样,溶在一起,每当我走在其他地方的老街上时,我就会用他来比较,其他地方的都没有我心中芳村老街那样古韵十足,灵气十足。<br></h3> <p>  一座有历史的古镇不会就一条老街那样孤孤单单的存在,灵秀的地方处处都会让你感受到他的秀气,炉山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一座小山四周几十棵数百年的古樟围绕 ,三面环溪,四面环水,老街水阁凉亭口的溪水经过一个水碓就直冲庐山,上有一座炉山庙,还有文昌阁,明清之时,应是芳村最清静的地方。镇古镇之处。</p><p> 我离开芳村时庙还在,门墙高立,白壁黛瓦,佛没了,成了收购站,是我最喜欢玩的地方,一进进的庙宇,老黄色的地面就象琉璃瓦一样光亮。可惜当我今天再访,庙已不见,却成了政府的一座公房,惟有边上的偏房,还在那里,仿佛在诉说曾经苍桑,而三面的水也只留一面,今已非昔。 </p> <p>注:炉山庙遗迹</p> <h3>我曾做诗赞庐山庙.。三溪睦为邻,古樟绕山青。曲径藏悬壁,幽处禅房深,不做江湖客,愿作隐居人 。得闲弄纸墨,红颜伴书声</h3> <h3>  庐山庙是古镇通县城的入口,当年第一条公路就是从下过,现在依希还能看出古路,边上要三人才能合抱的6棵白杨象卫士一样守候了近七十年</h3> <h3>注:近七十年的白杨树</h3> <h3>注:清澈的溪水</h3> <h3>注:溪里的青蛳</h3> <h3> 沿水上行是一座水碓和油榨,每年金秋十月过后,油榨里就会飘出阵阵茶油香,香溢整个小镇,而我就会用一根鱼竿在大水轮的后面钓起一条条白条鱼,上面宽阔的溪潭里则是水牛嬉水,鱼鹰潜翔,渔翁掌篙,路人驻足。而今天此处水道已没,全成住房。</h3> <h3>  进老街的头上,原来是一家大宅园,连着水阁凉亭,依水而建,能凭栏垂钓,我常在此栏上看水,看鱼,看竹排,看小船,土改后这里成了人民医院,记得我外婆在医院里是洗衣服的,说到外婆,医院的对面就是我外婆家的后门,我外公姓王,这些房子都是王姓本家老宅。因为好书法,有时我想他们是不是书圣王羲之的后裔,我的母亲有没有把王姓写字天赋遗传给我。不管怎么说,小镇上当年毛笔字写的最好的,那可真姓王,就我邻居,镇上谁家只要写毛笔字的全请他,我一点点大就喜欢看他写,他告诉我他的字好是好,但没体,书法一定要有体,有体才算真好,当年我小也听不懂,</h3> <h3>注:王姓老宅</h3> <h3>注:老宅</h3> <h3>注:外婆家后门</h3> <h3>真正的老街是从这个凉亭门开始,凉亭的外面是埠头,也是钱江的另一个源头,靠上面是另一个水碓,当年这里是个热闹的地方,洗衣,洗菜,船来排走,里面山里的毛竹,木头,及淳安,开化的很多山货,手工品,茶油,全从这里水路运到杭州,埠头外是一片溪滩,我小时候能赤脚在夏天滚烫鹅卵石上飞奔,能在浅滩里和鱼赛跑。而老街中间一条青石板路就从这里开始,但那条在两边石子路中间踩发亮的古石板,已然不在了,现在这石板路没有了历史足迹。</h3> <h3>凉亭上来点就我外婆家,这个大门在镇上是数一数二的,我外太公是民国时的乡长,居说,刚解放时,外太公把很多财宝埋在地下,就不知道那里 。当然我想这只是个传说,不过我记得,我外婆戴一付老花镜,坐在门里的桌边在腿上放一块瓦,在瓦上搓着纳鞋底的麻绳,而我妈妈在老宅里放着一架老飞人缝纫机帮人做衣服,我还记得在这个深深的老宅里 我外公,给我讲武侠故事,李三保打华府,那时起武侠梦就伴我一生。而我现在已开自己的武术门派,大通拳。</h3> <h3>小外婆的豆腐坊现只有残墙断垣,她做的豆腐真的嫩,一箱,一箱,要在水里分割,不能离水,在我外公对面徐家也有个故事,当年有个小孩不肯读书,他父亲就带他去种了一天田,晒了一天回来问他,读书好种田好,后来小孩努力读书考上军校,分在国民党国防部二厅工作,解放军液江时,让他去台湾,他想到芳村老街的夫人,就回来接,结果到了福建,过不去被俘了,命运就是这样 爱弄人.</h3> <h3>我外婆斜对门面是个染坊,两个染工收到要染的衣服,会戴上眼镜,在一张棉纸做成的书签上用毛笔写上姓名,然后用针穿在衣角上,捲起扎好,衣服染好后打开,名字如新,我那时就比柜台高一点点,但喜欢看他们写字,从此我知道棉纸可以写字 ,我现在还喜欢用,只是没有当年那种手工老棉纸,我离开老街后,曾在龙游的罗家买过,后来再也看不到了。</h3> <h3>外婆家向上走20多米有条弄堂,弄堂里有个花厅,我就出生在这里,花厅四周全是豪华的老宅子,我住的这家有两个天井十几间房,在这里和我妈抢书看,我妈当年来往的人不是医生就是老师,后来我才懂,什么叫往来无白丁,记忆最深的书,是线装宣纸的西厢记,还有石刻本只有手掌大小的书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小我完成了很多阅读,在这里我第一次拿起毛笔,写出人生的第一个毛笔字,还有,8岁时从这里开始学武术,当年芳村武术从这里开始出名。我常看到十几个学武之人在我老宅里练武,那时武术很神密。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今天可惜老宅已倾。只有記忆尤存。</h3> <h3>我家弄堂对面是个杂货店,再上去就老中药店,药店里当年有个80多岁老中医坐堂,叫百灵仙,听我妈说我弟三岁时生大病,到县医院都说没办法了,让她抱回家,后来请百灵仙看,据说老中医用一块墨磨了让我弟喝下去,后来就好了。</h3> <h3>药店对面是烟草店,那时都是旱烟,用榨来榨的,这烟店的一家人原来租住在我家,烟店里面是糕饼场,他的窗户正对我家厨房,每天我都能听到做糕点的声音,还有那扑鼻的香气。我有个同学爷爷就是这里的糕点师,他每天给我同学五分钱,后来老爷爷过世了,我那同学大哭,我五分钱没了,成了趣话</h3> <h3>这里就是戏台底 是古镇当年的文化中心,戏台底后面是一个最大的宅子和大花园 ,建于民国 ,解放后成了区委,戏台底我小时候常看到各种表演,但我也仿佛看到我妈妈,穿着战袍,在台上扮演着穆桂英,樊梨花,英姿飒飒,仿佛也看到她演的越剧祝英台,妈妈当年是个名角,也是文化系统的一员,古镇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粉丝无数,曾和越剧名流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一道在杭州调演三个月,后来一纸调令调她到杭州剧团,可惜我妈上车后让我外婆把她从车上拉下来,不让她去,从此心恢意冷,买了缝纫机,学起做衣服,而我从小就没听到我妈唱过一句 戏。</h3> <h3>注:牛腿</h3> <h3>这条老街上当年有很多文人雅士,有听雨轩等文人小筑,我看到过清代时汪文隆的芳村十二景诗,首首寄情,还有我妈告诉我这条街上还有人写的一手好字,后来我得到他写的一张小楷,虽写在一发票的后面,但古雅扑面而来,到后来我专心书法,写了三十多年小楷,也写不出那个味来,可惜我夹在一本书里,现在找不到了。这也是我数十年潜心书法研究的一个动力,</h3> <h3>注:我的书法作品,千字文册页</h3> <h3>记忆象冬,封存之后会感觉他不存在,记忆象春,一旦复苏他仍然是那样生机渤渤,我的芳村老街存在我的記忆里,封存在40多年前的某一天,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已不复当年的高雅,惟有那破败的门面和马头墙,仍在诉说着曾经的美丽。</h3> <h3>注:老街分上街中街下街,这是中街,</h3> <h3>注:还有唯一小店在这坚守</h3> <h3>注:老街</h3> <h3>注:这是当年小吃店,做的烧饼和油条就比衢州的好吃,因为烧饼中间夹的那块面放盐,还浸过茶油,烤出来特别香,油条也是用茶油榨的,比其他油榨的好吃,</h3> <h3>注:这弄堂边上是大吃店,这里有个老厨师,是常山一流名厨,当年省委书记江华到常山就把他请去当专厨,我和他是住在一家的,从小我就看他做菜,我也就学会了</h3> <h3>注:牛腿上还有看到当年破四旧立四新的泥巴</h3> <h3>注:这几个字有年份了</h3> <h3>注:过了这个门就是上街了</h3> <h3>注:木结构三层楼</h3> <h3>上街</h3> <h3>上街</h3> <h3>老宅门墙</h3> <h3>注:早年的银行,也是老宅,</h3> <h3>上街</h3> <h3>注:这个小门面里当年有一个老匠人,雕刻技术精湛,我妈常带我去让他帮忙画个剌绣用的花心,每次画好他都分文不取。</h3> <h3>老宅</h3> <h3>蔑器社</h3> <h3>注:这里是汪家祠堂遗址,后来成了粮站,</h3> <h3>上街从这里入口</h3> <p class="ql-block">注:我从这里开始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这里有我最好的老师蒋永祥,金华汤溪人,他塑造了我的个性性格,我小学毕业升到初中,他也毕业陪我们到初中,这里的中学叫常山第三中学,当年就8个班,每届两个班,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我上初中就被选为校乒乓球队,教练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徐辉祥,这里的教师当年都是是顶级的,好几个大学讲师,副教授在这里教书,有次我听到老师在争论,可能为了不让我们听懂具然两人用英语争,我们体育老师,张宝发,杭州人参加过全国第一届全运会,</p> <h3>注:有苏式风格的老森工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