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的"鬼影 " 千古之谜何时解?

魏采薇

在绵延200多公里的左江江畔崖壁上,分布着骆越人画的岩画,历尽千年而不毁。花山伫立在山水之间,侧岭似猴面的山崖峭壁上,布满了褐红色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正身人像,有的是侧身人像,还有飞禽走兽、兵器、礼乐器等等,花山约800平米的崖壁上,图像有1900多个。花山是壮语“岜莱”的汉译,岜是山的意思,莱是指麻点密布,绘于黄色崖壁上的褐红色图像远眺之下呈现为斑斑点点的红色麻点而得名。<h3>从码头乘船,路上风雨飘摇,游船在雨中前行,青山夹岸,云雾缭绕,眼前如同一幅水墨画卷,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到达濑江村。</h3><h3><br></h3><h3><br></h3> <h3>在轮渡上,壮族歌手唱祝福歌。</h3><h3><br /></h3> 文化馆长介绍了濑江村的村史,门上的对联就是出自他的手,“濑川长溢岜莱涧,江渭远流骆越源”诉说了濑江村的历史渊源。美丽的明江河沿村而过,水路和陆路都会经过这个村,濑江村金沙滩对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高山岩画,濑江村具有得天独厚的黄金地理位置。<h3><br></h3> <h3>村民在烧制红糖。</h3> 从村里穿过,经过了一段铺修好的路,到达岩壁下,因花山整个崖壁面向江边倾斜,形成一个大的岩厦,虽然下着大雨,但到崖壁下的时候,倾斜的崖壁把风雨遮住了,大家纷纷收起了雨伞。<h3>夏天的时候,据说这里的温度到达60度,人根本就无法待在下面,这大概和地理环境有关系,这个崖壁基本呈环抱状,夏天江边反光折射出热量,导致崖下极高的温度。</h3><h3>这里是1986年和2006年测量的当时的水位。</h3><h3><br></h3> <h3>以往年度的水位线。</h3><h3><br /></h3> 刚到崖壁前,就是一处贝秋遗址,花山贝秋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长约六米、宽三米、面积18平米左右,土质为灰色沙埌土,地面堆积物多为贝壳、螺蛳及碎陶片。上世界五十年代曾在此出土过石斧、粗陶片等石器。<h3><br></h3> 宋人李石曾记载“两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清末的【宁明州志】也说:“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暗淡,又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这些文献中描述的“鬼影”赤色人形“指的就是左江花山岩画。<h3><br></h3> 远古时代的壮族先民创作的“花山文化”到底表达了什么含义?至今无人能解释,这些岩画的画法,什么年代画的?用的什么颜料?历尽千年几千年的风雨冲刷而不褪色,成为化不开,猜不透的“千古之谜”<h3><br></h3> <h3>位于两个正面人像之间的羊角钮钟图,是南方特有的礼乐器,成为推断岩画年代的典型器物。</h3><h3>这些器物只在南方某些地方出现过,以此推算这些岩画大概是在2600年前画上去的。</h3><h3><br /></h3> 正面人像,身上挂着武器。<h3><br></h3> 梳着长辫子的女子,肚子鼓鼓的,似乎画的是怀孕的女子。<h3><br></h3> 头、颈、身子连成一条直线,线条粗细有别。<h3><br></h3> 交媾场面。<h3><br></h3> 大多数人以为这里画的是一个”寿“字,其实不然,这里画的一男一女。<h3><br></h3> 敲击铜鼓的画面。<h3><br></h3> 上面是铜鼓图像,双圈、格纹、中心绘太阳芒纹、共九芒,上面有一半圆形小把。<h3><br></h3> 侧面人像,有的胸前挂一铜鼓作敲击状。<h3><br></h3> 在连绵数百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目前共发现岩画79个点,178处,280组,宁明岩画是左江岩画的代表,花山岩画画面宽约170米,高约90米、共有111组画面,图像1900多个,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居左江岩画之最,堪称世界岩画史上的珍品。<h3><br></h3> 花山岩画至今还是未解之谜,在两千多年前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骆越人是如何接近绝壁作画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画?花山岩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目的和意义?岩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何色彩如今还能如此鲜艳?古人用的是什么颜料?画卷穿越时空,诉说了怎样的骆越故事?<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