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爱,因为你的信任与托付

南通汉光诊所

<h5><i><font color="#ff8a00">传承创新 中西结合 医患同心 祛疾养生</font></i></h5><h3>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8年起,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今天就是医师节,但绝大部分医生和我一样默默度过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h3> <h3>  从祖辈从医至我这一辈,已第七代,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常为之困扰,也一直为之努力着…</h3>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医师与家父张汉光先生</font></i></h5><h3></h3> <h3> 我认为医生要让人尊重不是靠设什么医师节来解决的。"医者仁心",医生自己要像圣贤一样要求自己,不去玷污这个神圣的职业,自然会受人尊重。“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br></h3> <h3> 医患都是人,医患处于同一战壕,共同对付的是疾病。在所有人中,医生是最想让患者活下来的人。医生无需被供奉在圣贤这一牌位上,而与患者产生距离。<br></h3> <p class="ql-block">  世间酸甜苦辣、人情冷暖、生死离别,医生最能体会;而常人不能体会的,医生也感悟至深。</p><p class="ql-block">  医生像尊重长辈一样尊重患者,患者当心暖如初;患者像尊重师长一样尊重医生,医生当尽心尽力。两者互为因果,没有对错。</p> <h3>  白袍下我们曾许下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此我们必须与众不同,勇于面对,重任在肩,义不容辞。</h3>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在为印度患者把脉诊治</font></i></h5><h3>  "医生",大家常习惯呼之"先生",这两个字,对我来说,着实沉甸甸。从医20余年,拥有一些头衔,但这一切都不及“先生”这两个字的分量。</h3> <h5><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患者排队候诊中(上排右三为赵晏医师)</i></h5><p>  儿时的我,看着父亲给人看病,耳濡目染,从小就立志从医,考大学选专业时毫不犹豫选的都是"医学专业"。</p> <h5><i><font color="#ff8a00">痤疮恢复</font></i></h5> <h3></h3><h5><i><font color="#ff8a00">K.Hunten教授(左)与赵晏先生(右) </font></i></h5><h5><i><font color="#ff8a00">于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font></i></h5>  我深知,在今天选择做医生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 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专业生涯漫长且艰辛,不仅是因为职业决定了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会亏欠家人很多,更是因为尽管付出很多,却可能被病人误解。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在为患者诊治</font></i></h5><h3> 持久的临床工作,真的很累,有时半天都喝不上一口水。3年前有一段时间咳嗽患者特别多,反复接触后,我自己不慎感染上肺炎,咳喘伴胸痛渐重,休息加治疗本可很快恢复。但患者一个接一个,实在不忍心回绝,非但没休息,还严重透支,硬撑着把来诊患者一个一个处理完,那种濒死感让人记忆犹新,或许这就是以命救命吧……</h3> <h5><font color="#ff8a00"><i>脱发、斑秃经治恢复</i></font></h5> <h3>  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是多么的不易。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需要一颗仁者之心,急患者所急,痛患者所痛;一名优秀的医生更需要精湛的技术、终身的学习和不断的创新。</h3> <h3></h3><h5><i><font color="#ff8a00">屈楚平先生(右.屈原七十代裔孙)赵晏先生(左)于台北</font></i></h5>  一个"好医生",如孙思邈所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h5><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酒杯的碰撞,是中西医学的碰撞;</i></h5><h5><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两手的相握,是中西医学的相握…</i></h5><p> 医学技术的有限和无奈,必须去正视,更需要去挑战。我推崇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我常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每有新的科研进展,我似乎就感觉为那些无助的生命和家庭带来了一丝希望与抚慰。</p> <h3></h3><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在为迪拜患者施治</font></i></h5>  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品德高尚、心地善良,还要医技精湛、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充满 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对患者切不可怠慢,也绝不容许有原则性差错 。当看到脱离病痛、面带微笑的患者及家属,那才是一名医生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h5><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赵晏先生在给患者进行鼻炎治疗</i></h5><p class="ql-block">  过去,患者对医生是深信不疑,如今却是半信半疑。过去,病人只要有1%的希望,医生就会尽100%的努力。如今,即便有99%的希望,医生也会小心翼翼,生怕出现1%的失误。在这样的防范心理下,医患双方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p> <p>  最近调研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度下降,只有二到三成人信任陌生人。相互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p> <h3>  在我国信任普遍缺失的环境下,医患之间鲜有“道德信任”,只有“技术信任”。而失去了“道德信任”的基础,“技术信任”往往脆弱不堪。</h3> <h5><i><font color="#ff8a00">刘芳菲 女士 题 </font></i></h5><h3> 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一大特点。</h3>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左五)与法国同行在巴黎</font></i></h5><h3></h3><h3> 医患信任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医疗体制因素。然而,仅就医患关系而言,医生是主导因素。因此,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医方先行。</h3>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为日本患者针灸</font></i></h5><h3> 大医必大儒,医学本应是爱的表达。患者是在病床上体验疾病,医生则是在病床边观察疾病,而“躺在床上”和“站在床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医生的眼里,不能只见疾病,不见痛苦;不能只有技术救助,没有心灵抚慰。如果医生的心中没有同情、怜悯和关爱,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贬值。</h3> <h5><i><font color="#ff8a00">田纪均教授(中.首都知名中医专家特诊部主任)何峙君教授(右.世界中医药学会疼痛康复医学会会长)赵晏先生(左)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font></i></h5><h3> 医患之间和谐关系的搭建,需要彼此感恩,病患要感激医生的救治,医生更要感激病患的信任。</h3>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在为患者治疗</font></i></h5><h3> 常听医生之间说,“这个病人不是我救了他,是他自己的善念与信任救了自己。''不知患者听了有何感想。</h3> <p>  看见同行诊室"医八不治,治则无功","八不治之人,请另请高明"的告示牌,不敢苟同,却又有种说不出的滋味。</p> <p>  "扁鹊六不治"即指: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不遵医嘱的人;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羸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相信医学的人。</p> <p><i style="font-size: 15px;">附:〖扁鹊 “六不治”见于《史记》,即</i></p><p><i style="font-size: 15px;">“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i></p><p><i style="font-size: 15px;">轻身重财,二不治也;</i></p><p><i style="font-size: 15px;">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i></p><p><i style="font-size: 15px;">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i></p><p><i style="font-size: 15px;">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i></p><p><i style="font-size: 15px;">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i></p> <h3>  医患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有人说是消费关系,有人说是契约关系,也有人说是亲人关系。</h3> <h5><i><font color="#ff8a00">荣誉证书</font></i></h5><h3> 其实,真正的关系正如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所言,“医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医患之间应该是一种信托关系。信任在先,托付在后。</h3>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为欧洲美女针灸</i> </p><p> “背人过河”可能是小溪、河沟,也可能遇到深水、激流,可能一帆风顺,也可然存在风险,医患只有相互信任、配合才能同抵彼岸,击掌互贺。</p>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在为台湾双胞胎小患者贴敷治疗</font></i></h5><h3> 相反,如果医患之间不信任,出了事儿,就让医生承担,长此以往医生自然就会把心包裹起来,变得冷漠而世故,宁可承认自己“无能”,也不愿“躺枪”。</h3> <h3>  关于医学的功能,医患双方还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患方认为,病人是站着进来的,绝不能躺着出去;人进了医院就不能死,死了就是医生的错。医方认为,医学是有风险的,也是有局限的;哪怕医生再努力,也不能包治百病,更不能逆转生命的衰亡。</h3>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i></p> <p class="ql-block">  因此,医患双方应该逐渐达成共识:人都是向死而生,不能因为生下来终会走向死亡而不生下来。医学的使命目前还达不到消灭疾病、消灭衰老、消灭死亡,而是缓解症状、减轻痛苦、抚慰心灵;在疾病面前,医生和病人的目标是一致的,应该共同承担风险;遇到特殊情况,医患双方保持信任和尊重,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p> <p>  大家去4S店保养汽车,如果听到有人问:“这车今年保养了,以后会不会永远不坏?”大家一定会觉得可笑。而临床上却有些患者常常问这病那病能不能根治、包治,其实根治这种说法是极不科学的。医生的工作不是修理机器,机器零件坏了,可以更换全新的,而病人身体的一个“零件”受损,我们不可能换上一个,而是把旧的零件修修补补,继续使用,旧的永远是旧的,只是修补后能正常使用、延长使用而矣。如果病都能根治,那敬爱的毛主席肯定是坐在纪念堂笑迎大家 ; 而在拥有先进医疗的美国,不差钱的乔布斯更不会早早抛下“苹果”事业……但不能因为不能根治就不治,因为治疗能减轻或消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长度。</p> <h3></h3><h5><i><font color="#ff8a00">南通市副市长袁瑞良先生(右)与赵晏先生(左)</font></i></h5><h5><i><font color="#ff8a00">于南通汉光诊所</font></i></h5>  就这么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只有自己能体会。希望医生与患者之间多点信任和尊重,而不是相互猜忌、互相提防,要知道,医患共同的敌人是疾患,而非彼此。相信纯洁、简单的医患关系会让世间更和谐、更美好! <div><h3> 赵晏记于医师节 </h3></div> <h5><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张肖敏厅长(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栋云局长(时任南通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汉光先生(左二)赵晏先生(左一)</i></h5><p><br></p> <h5><i><font color="#ff8a00">Brodie教授(右)与赵晏先生于SYNPHAET医院</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悬壶济世"(新加坡艺术协会名誉会长李秀溪先生题赠)</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蔡小馨女士(左,时年81岁,上海人,旅居美国佛罗里达州30余年,近几年均回国请赵医师进行中医药调理)</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三伏贴</font></i></h5> <h5><font color="#808080">电视台采访</font></h5><h3></h3> <h5><i><font color="#ff8a00">世界中西医结合学会(美国)会长Yuhu教授题</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Andrii Tiurin医学博士不远万里前来交流,医学不分国界,友谊没有距离</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在千人医生大会上</font></i></h5><h3></h3> <h5><i><font color="#ff8a00">在韩国首尔主讲</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朱汉章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星座命名的首位中国医务工作者)题赠</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Nichkhun教授(右)赵晏先生(左)于泰国曼谷</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Swapan Biswas 先生(美国纽约)题</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南通市副市长袁瑞良先生题</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Prem Kumar先生题</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工作剪影(2004年)</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赵晏先生(中)与日本大阪患者</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  锦旗(患者致谢)</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家父张汉光先生(中)Sekou Camara教授(左.几内亚)Vikas P.Sukhatme教授(右.印度)</font></i></h5> <h5><i><font color="#ff8a00">谢谢您的点赞与转发![抱拳]</font></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