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霁古村,美如一幅陈年水墨画

雪豆子

<h3>  <b>&nbsp;一个平凡的周日,一次简单的行程,让我走近了它——旸霁村。这个有着诗意般名字的村庄,纯美自然、朴实宁静、古韵十足。它如一幅古朴的水墨画、一块典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以自己独特的景致呈现给世人一种独特的墨韵,真实得令人欣喜。</b></h3> <h3>  旸霁村,位于江西省宁都县西北部大沽乡境内,地处宁都、永丰两县交界,呈油榨形,村内平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暘霁村清一色胡伯原裔孙,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古迹众多,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h3> <h3>  走进旸霁,仿若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清幽雅净,山环水绕,山如屏障,水似玉带,古树参天。绕村而过的潺潺小溪,高墙青砖的清代古宅,无不散发着静谧祥和的气息。</h3> <h3>  村内风火瓦屋鳞次,大小祠宇林立,保留甚好。现存胡氏宗祠、世隆祠、素峰祠、序周祠、钓隐祠、茂赏祠和亦行祠等。距今约近八百年,宅门上题&quot;追报堂&quot;、&quot;思远堂&quot;等门楹,充分展示了胡伯原裔孙志存高远、心存感恩的高尚情怀。</h3> <h3>  从南进村,气宇轩昂的整体门面尽收眼底。特别是胡氏家庙,气势雄伟,巍峨壮观,&quot;胡氏家庙&quot;四个斗大的立体字,显赫于大门上,&quot;源远流长&quot;分书于两小门之顶。壁面泥塑千姿百态,活灵活现,人物故事,发人深省。如:孔子师项橐(xiang tuo)、孟母断机杼、黄香温席、卧薪尝胆等,催人奋进,教导做人。</h3> <h3>  胡氏家庙位居村中心,坐北向南,建于康熙辛酉年(1682年)。其建筑别致,结构奇特,外砖内木,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多少代人的精心描绘,诗情画意和积善厚德都酿藏在这深深的庭院。</h3> <h3>  据村民介绍:在建造胡氏家庙时,当时泥木工匠为显才艺,各自为政。外墙由泥匠用封火青砖砌成,内墙则由木工辅以木料建构,木架距墙80公分,中间设有楼梯连通。本祠两幢式,中段一口条石砌成的正方形天井,约25平方米,出水畅通,任凭多大暴雨也不曾浸溢地面。砖墙历经三百余年风雨,至今依然巍巍直立,可见匠艺之精湛。</h3> <h3>  祖堂上伯原公圣像神采奕奕,旸霁胡氏老谱有载:&quot;伯原公天赋聪颖,读孔孟,善解其意,览经史过目成诵,可惜家贫未得深造,未获功名。一生正直刚毅,博施慈爱,尊为长者&quot;。<br /> 厅堂正中悬挂着由明朝状元罗洪先书的&quot;追报堂&quot;大匾,熠熠生辉。</h3><h3><br /></h3> <h3>  分列在大堂左右堂壁晦翁书的&quot;忠、孝、廉、节&quot;4个大字,庄严肃穆。时刻警醒着后辈们应以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廉洁奉公、操守节气为做人的根本。</h3> <h3>  祠内16对圆柱,顶天立地。</h3> <h3>  架梁吕根斗榫,环环相扣,确臻稳固。</h3> <h3>  &nbsp;在古时,龙的纹饰专属于帝王,&nbsp;老百姓为了把宗祠建得气势辉煌,规模犹如宫殿一般,于是把龙化为鱼身用镂通雕的方法,雕刻于宗祠柱梁之间,这就是宗祠建筑中常见的龙头、鱼身的鳌鱼,寓意为事业顺利如意,独占鳌头。</h3> <h3>  天井下方右侧设有戏台,是村中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屋顶设有两个吊脚阁楼,专供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士观戏时的雅座。</h3> <h3>  县志记载:1930年8月10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经过旸霁停留居住在"胡氏家庙",部署龙岡战役,果获全胜,活捉蒋之嫡系师长张辉瓒。</h3><h3> 当年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晹霁胡氏大祠已列入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名录。</h3> <h3>  对面这座老宅,曾是毛泽东的故居,是整个村庄里最为颓败的一处红色旧址。一扇门仅剩下门框和残缺的门板摇摇欲坠,厅堂里堆积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具,杂乱无章,墙角地面长满青苔,满目疮痍!</h3> <h3>  唯一亮点要数这外小内大的凸形窗户,具有防盗釆光的作用,下方两扇窗户应该是后人修葺扩建。</h3> <h3>  往右手边,有一条卵石铺就且布满沧桑的小径,贯穿整个村落。听说这里曾经是繁华许久的集市;而今,往昔的市井喧嚣声早已随着岁月随风而去。</h3><h3> 有些美,之所以美,是因为有鲜明、强烈的视觉震撼,正如两旁林立的古屋与紧挨着古屋而建的新居。慢悠悠地踱步在这新居古屋交相辉映的巷道里,步履轻轻,不疾不徐,于脚底一寸寸地丈量时光,那份滞留于隔世古典气息里的不舍,直抵心脾。</h3> <h3>  街道边的古建筑虽然些许破败,但还是可以看到她曾经的美丽。无论陈砖古瓦,苍檐朽楞,无不透着愈久弥馥的沉香!坍圮的残墙爬满青苔,屋檐上的杂草倒也长得自然坦荡。透过断壁残痕,抚摸墙石堡基,依稀可见古村当年高大夯实的雄姿丽态。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h3> <h3>  这间小屋,阅尽沧桑,写满温情⋯⋯</h3> <h3>  与世无争的村民自在悠闲,和祖辈一样,沿袭着古老的农耕生活模式,过着平淡安逸、怡然自得的日子,依然在享受着先人的庇护。平时村中只留有一群和善的村民,他们中多是子女打工在外,自己料理生活的老人,只有他们更愿意呆在简单而祥和的家里。</h3><h3><br /></h3> <h3>  &nbsp;端坐在门口的老妪已九十高龄,神态安然,独居一隅,估计她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山沟,在朝送暮接的时光里,不知今夕何夕,这里的苦乐,这里的真情,这里的朴实故事,也许是她一辈子的记忆。</h3><h3><br /></h3> <h3>  倚门而立的这位大哥,四十余岁,自幼弱视,双眼只能感觉一丝微弱的光线,永远都憧憬着外面的精彩世界,脸上挂满着憨憨的笑容。不管岁月如何更替,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也不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只是过着自己淡淡的清雅生活。</h3><h3><br /></h3> <h3>  纯朴热情的大哥捧出热腾腾的红薯,刺激了众人的味蕾,更温暖了我们的心田。</h3> <h3>  &nbsp;炊烟袅袅,庭院深深 。蓝悠悠的炊烟从屋梢缓缓升起,飘荡在空中,仿佛是催促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回家的诗意符号,小屋里一定有美味的乡间菜肴,等待着那些扛锄头挎草䒰割麦田赶牲口喂鸡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身影…… </h3><h3><br /></h3> <h3>  循着巷弄,迎面相逢的是一处小桥流水人家。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一幅诗意的轮廓。</h3> <h3>  桥下溪水,甚是欢愉,哗哗流过,与林中风声,树叶声,小鸟嘤鸣声,鸡犬狗吠声⋯⋯静与动,声与色,无雕饰之痕,无做作之势,自然而然,浑然天成,这岂不是大自然最美的韵律。</h3> <h3>  随处可见的依然是一幢幢幽静典雅的古民居。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映衬着围墙外的那株碧绿枇杷树的蓬蓬勃勃。</h3> <h3>  或许是人届中年的缘故,对那些远古的、陈旧的物件,常常会让我陷入进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一群古民居,沉湎于一种情绪中,若用"温存"二字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h3> <h3>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大概是清明盛世的不二标准。在这里,他们的门户形同虚设,家里大门虚掩或是敞开去,根本不担心谁会拿了谁家的东西,更不用害怕家里会突然降临一个不速之客。</h3> <h3>  这方石磨,还有已废弃的石槽,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记录着悠悠岁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证。</h3> <h3>  每到春天,都会有燕子飞来在天花板上衔泥做窝,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情景:小燕子,穿花衣,每年春天来到这里……是不是很原生态呀?</h3> <h3>  小时候,很喜欢看小鸡啄破蛋壳出生的场景,也很喜欢鸡妈妈率军出游的欢快景象。看着这些鸡禽,亲切的感觉,清晰的画面一涌而至,溢满了脑海心田!<br /></h3> <h3>  斑驳陆离的阳光挥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上,那苍色的石墙上裸露出岁月侵蚀的目光,让质朴的乡村文化载入瞬间的光影,悠悠漫长⋯⋯</h3> <h3>  吐着古老气息的村屋民居,靠坐在山坡、崖旁绿树间;几声鸡啼,一声犬吠,仿佛传来静谧中的一丝惊喜⋯⋯</h3> <h3>  沿着小溪,来到村中的素峰翁祠,这是原红一方面军医院旧址。</h3><h3><br /></h3> <h3>  &nbsp;素峰翁祠,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古民居,屋檐下长条形白底彩绘,历经百年风雨仍鲜艳夺目。那些取材于民间生活场景或官场宴饮礼仪的壁画,或浓墨重彩,或工笔写意,或浩浩长幅,或盈尺小品,所及之物无不栩栩如生。</h3><h3><br /></h3> <h3>  素峰翁祠门宇壁照左右两侧描绘的荷花与螃蟹,寓意&quot;和谐&quot;,意趣动人,寓意深刻。</h3> <h3>  风雅宜人。</h3> <h3>  墙上当年的红军标语依稀可辨。</h3> <h3>  山村的角落,仍残存年代久远的。这些泥砖房与后山茂密的树林、前头青青的菜园,门前听水响,窗外闻鸟啼,铸造了山村古老、静谧的神韵,让人置身于与世莫争、小国寡民的境地。</h3> <h3>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h3> <h3>  毎一个画面都是风景,每一处风景都如画作!一堆柴垛、一道栏栅、一群牛羊、一处晒场⋯⋯我知道,这是山间最普遍的自然常态,算不得什么别样的景致,可就因为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常态,于我而言是那么的美,深深地被这山水墨色间的村庄田园的美丽吸引着。</h3> <h3>  晹霁的山色秀美,水也温婉,是那么的灵动,沿着巷弄,在老房子的周围守护着。暘霁村的水系分为九曲,从村中到水口,九条弯曲的山泉小溪流过许多村中人家后一起汇成霁水,而后再往西流。西南九条涧水,自村中至水口,九条弯曲的山泉小溪本势直西,却又奇而回头汇成霁水后再西流,寻问曰"九曲东流水"。</h3> <h3>  这条由山上引下的山泉小溪流水潺潺,贯穿整个村庄。村头溪边,妇人们谈笑着锤洗衣物,捣衣声中开始了今天的工作。</h3> <h3>  闲花懒草点缀着粼粼波光、或缓或急的溪水,蜿蜒曲回的小溪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h3> <h3>  沿着溪流来到村头,&nbsp;矗立着一扇皇恩旌表进士牌坊格外醒目,牌坊西山坳之间还保留着古时的官道,细细的石头路连通着村里村外,百年古道上,历史的脚印日久弥坚。</h3> <h3>  村庄很小但很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建筑、描绘了一幅幅"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的美妙画卷;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的乡土记忆,浓浓的乡愁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这一切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韵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