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越

铁甲骑兵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美援越</b></h1><div><br></div><div>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攻击,即所谓的“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div><div>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1973年1月27日,越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南越阮文绍政权四方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3月,侵越美军部队开始撤出越南南方。</div><div> 1973年8月,在越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中国支援部队全部撤回国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越友谊历史悠久,胡志明到京,毛主席、周总理亲自迎接,少先队员给胡伯伯献花</b></h3> <h3><b>“抗美援越”名称由来</b></h3><div> 1965年4月12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主张晚一点提“援越抗美”的口号,说:我们现在是支援越南反美斗争,还是以越南为主。5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援越抗美而斗争》中首次提出 “援越抗美”口号。</div><div> 1965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第5版的一则报道:“越南人民热烈要求抗美援越”中,首次使用“抗美援越”一词;此后,4月6日和7日又在第4版接连报道说:“亚洲人民掀起志愿抗美援越浪潮”,“朝鲜、印度尼西亚人民踊跃要求志愿抗美援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主席手令 : 调高炮部队入越轮战</b></h3> <h3><b>中越关系</b><br></h3><div> 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十月革命后,中越两国人民和革命者建立了浓厚的战斗友谊和团结。1925年5月,胡志明在广州创立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30年1月,越共在香港正式成立,并随即在中越边境地区领导了革命运动,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中,越南党和人民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极少量越南革命者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div><div> 1945年2月,越南共和国宣告成立。9月23日,法国殖民地主义者对越南南方发动侵略战争。1946年12月,进而发动了对越南的全面武装进攻。越南劳动党和胡志明主席领导越南人民进行了抗法斗争。中国解放战争中,越南北方的中越边境附近地区成立的粤桂纵队和滇桂纵队等边境武装力量活动,受到越南党中央和越南边境人民的热情支援。</div><div>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越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有了进一步发展。胡志明主席曾热情赞扬越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是:“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新中国一诞生,就把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作为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1950年初,越南的抗法战争正处在困难之际,胡志明主席到北京同我国党政府领导人交换意见,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美援越的所有人员武器装备都要进行伪装</b></h3> <h3><b>援越抗法</b></h3><div> 应越方要求,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了以陈赓、韦国清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和罗贵波为首的政治顾问团,协助越南党、政府和人民军指导抗法战争。陈赓、韦国清及军事顾问团先后帮助组织指挥实施的边界战役、奠边府战役等,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与此同时,中国还向越南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和粮食、被服等物资。至1954年上半年,援越抗法战争取得了胜利,越南北方基本获得解放。</div><div> 1954年5月至7月,中、苏、英、法、美、越南、老挝王国和柬埔寨王国代表团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苏联和越南的共同努力,至7月21日,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越法交战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日内瓦会议实现了越南北方的完全解放,胜利结束了越南抗法战争,为越南人民解放南方统一祖国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基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守卫越南北江大桥</b></h3> <h3><b>美国战略</b></h3><div> 1955年,法国军队按照日内瓦协议的规定开始撤出越南以后,美国公然违反日内瓦会议通过的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国家和平的协议,以提供军事援助为手段,趁机迅速渗入南越,取代法势力,加强对南越的控制,扶植西贡政权,阻挠越南南北统一,阴谋变南越为美国的殖民地和军事基地。对此,南越人民被迫起来反抗,组织反美武装斗争。</div><div> 为了扑灭南越人民的斗争烈火,美国于1961年5月,在越南南方发动了由美国出枪、出钱、出顾问,南越出人的“特种战争”,让越南人打越南人。美国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失败后,于1964年8月5日,借口它的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遭到北越海军的攻击,所谓“北部湾事件”,派出大批飞机开始轰炸越南北方。这是美国武装干涉的又一升级。</div><div> 1965年3月上旬,美国派遣海军陆战队3500名在岘港登陆,派其地面部队进入南越参战,同时加紧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从此,美国侵越战争演变为美军为主体、“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全面战争。</div><div> 与此同时,美国军用飞机也不断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美国报纸则趁机大肆宣传在越南战争中将不再有朝鲜战争中那样的“庇护所”,美国军队将实行“穷追”,等等。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div><div> 英勇的越南人民,在胡志明和越南劳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抗美救国斗争。与此同时,越南政府不断向世界人民揭露和控诉美国的侵略罪行,并呼吁国际援助。</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了对部队的行动保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所有车辆和装备的牌照都要取下。</b></h3> <h3><b>中国援越</b></h3><div>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受胡志明主席委托,率党政军代表团访问中国,要求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黎笋说,“我们想请一些志愿军飞行人员、志愿军的战士……其他方面的必需人员,包括公路、桥梁方面的人员都在内。”</div><div> 中国党和政府满足了越方的要求。在4月8日举行的中越两党会谈中,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代表中国方面明确表示:援助越南进行抗美斗争,“这是我们中国应尽的义务,中国党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方针就是,凡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这里有的,我们要尽力援助你们”;“你们不请,我们不去。你们请我们哪一部分,我们哪一部分去。”这次会谈,中越双方签订了向越南派出中国支援部队的有关协议。</div><div> 4月12日,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势,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div><div> 为了统一组织支援越南,和统一处理有关援越的涉外事宜,周恩来总理决定,由中央、国务院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中央国务院支持越南小组”。这个小组由外交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物资部、外贸部、经委、计委、对外经委、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海军、空军、铁道兵、工程兵、总参作战部、军务部、装备部、军交部、通信部、情报部等21个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据此,中国人民解放军赴越南北方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div><div> 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援越部队的组建、开动和任务等工作。4月18日,总参谋部下达了援越工程、铁道部队预先号令,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赴越执行抢修、改建铁路,构筑国防工程和修筑机场的任务。7月6日,总参谋部又下达了组建10万工程部队援越修筑公路的预先号令。同时,总部命令已集结待命的高炮部队作好出动的一切准备。总政治部颁发“援越抗美部队人员纪律守则”。接受了援越任务的单位人员,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了赴越执行任务的备战准备工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铁道兵部队修建铁路</b></h3> <h3><b>南打北炸</b></h3><div> 美国发动“南打北炸”侵略越南战争,愈演愈烈。1967年美国所耗战费约为300亿美元。在越南南方,美军地面作战部队逐次投入,到1967年3月,在南越的美军已达56万人,另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朝鲜等国军队7.2万余人;美国空军对越北的轰炸,由北纬20度线以南地区逐步向北推移,一直扩展到中越边境的缓冲地带。开始时列为禁炸区的也成为了狂轰滥炸的目标。据美国国防部宣布,1965年2月至1968年11月,美国空军对越南北方的空袭,已达到10.77万次,投掷炸弹258万吨,越北平均每平方公里落弹16.2吨,投弹密度远远超出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越南北方硝烟弥漫,南方战火四起,越南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劫难,越南战争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朝鲜战争之后又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大规模局部战争。</div><div> 面对美国的武装侵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中央领导越南南方和北方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救国战争。同时越南政府要求中国政府派支援部队援助。</div><div>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国先后派出了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等部队,总计32万余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筑路、构筑国防工程、扫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务。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分为两个阶段:</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美援越第19支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b></h3> <h3><b>第一阶段</b><br></h3><div> 1965年6月开始到1970年7月结束。这一阶段是越南战争最激烈最艰难的阶段。据此,中国共派出了32万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修建和抢修铁路、机场、通信、工程</div><div>、设防工程等任务。其战况是:</div><div> 防空部队,赴越协助越北防空作战,保护交通线。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部的请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队首批于1965年8月1日入越。</div><div> 第一批系第六十一、第六十三支队,分别从云南、广西开赴北越作战,至1966年2月回国; </div><div> 第二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6年2月入越作战,至1966年10月回国;</div><div> 第三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6年10月入越作战,至1967年6月回国;</div><div> 第四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1月入越作战,至1967年8月回国;</div><div> 第五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5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1月回国;</div><div> 第六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6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1月回国;</div><div> 第七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8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3月回国;</div><div> 第八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8年1月入越作战,至1969年2月回国;</div><div> 第九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8年3月入越作战,1969年2月回国。</div><div> 至1969年4月止,高炮部队入越轮换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机连和勤务分队等,总计15万余人。主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汽车运输部队</b></h3> <h3>  美机对越南北方的轰炸,战术变化多端。对地面目标实行狂轰滥炸;对防空部队,实施电子干扰炮瞄雷达,使用“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对人员,使用杀伤力大的钢珠子母弹、气浪弹和蝴蝶弹等。</h3><h3> 针对美机的战术变化和杀伤力强的新式武器及狂轰滥炸等特点,高炮兵部队采取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战术和集火近战的打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歼灭美机,保卫目标的安全。</h3><h3> 在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保卫了越南北方领空,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h3><h3> 1968年3月31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和国际压力,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开始“逐步降级”。5月31日,越美两国政府在巴黎开始和平谈判。从11月1日起,美军停止轰炸越南北方。据此,经中越两国政府商定,中国援越高炮部队于1969年4月底前陆续回国。<br></h3><div> 帮助修建内排、安沛两个现代化机场和飞机洞库。越南北方的原有机场不能起降喷气式飞机,对抗美作战影响很大。</div><div> 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空军和民用航空局于1961年至1965年间,派专家组进行设计、指导,并提供成套设备和材料。</div><div> 机场之飞机洞库,于1968年9月16日至1969年11月5日由中国支援第七支队修建。 </div><div> 1965年1月,越南要求中国在安沛援建一个空军机场。5月,承建该机场工程的中国支援第三支队先遣人员抵达安沛,开始现场勘察设计。安沛机场地形复杂,濒临红河,群山环抱。安沛又是美机空袭的重点之一,市区又被炸成一片瓦砾。第三支队于11月22日正式动工,经过3年6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9年5月21日全部竣工。该机场飞机洞库于1968年9月开工,于翌年10月27日提前完工,工程质量优良。<br></div><div> 中国支援部队第一支队赴越抢修、改建、新建铁路。1965年初,美国侵越战争升级,连续对越北进行空袭,仅4月3日至6日,出动大批飞机连续轰炸5座铁路桥梁。由于敌机轰炸破坏,越南北方仅有的几条铁路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div><div> 4月27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帮助越南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中国帮助越南在河内以北地区修建的铁路工程项目达100个,第一支队于1965年6月23日,兵分两路,从友谊关河口赴越,执行对河内以北地区铁路的抢修、抢建任务。指战员们克服美机轰炸、酷热多雨、洪水泛滥以及不易就地取材等困难,奋战至1970年6月5日,提前完成了各项工程。共计完成了新建铁路117公里、改建铁路362公里、抢建铁路战备工程98公里,新建铁路桥梁30座、隧道14条、新建扩建铁路站段20个、架设通信线路1023对、敷设水底通信电缆近8公里。</div><div> 各项铁路援建工程的圆满完成,不但使越南河内以北地区铁路干线长度由508公里增长到554公里,而且使主要路段联络成网,使运输能力成倍提高,仅河(内)友(谊关)线铁路运输能力由原来的146万吨提高到280万吨,有力地保障了越南抗美战争的运输需要。</div><div> 同时,第一支队按照中越两国协议,担负了上述铁路干线的维护工作,圆满地完成任务,保证了河内以北地区各条铁路的畅通,为越南抗美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于1970年7月1日,全支队奉命回国。</div><div> 工程部队修筑友谊公路。中越两国政府于1965年5月30日,签订了《关于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协定》和议定书,由中国派出工程兵部队帮助越南修建公路任务。新建和改建友谊1号、3号、7号、8号、10号、11号、12号7条公路。预计总长为1211公里,其中新建664公里,改建547公里。</div><div> 担负援越筑路任务的中国后勤部队第四、第五、第六支队,辖16个团、1个民工总队、25个测量设计队和4个钻探队,配属6个高炮营及部分高机分队等部队,共8万余人。在中国后勤部队修路工程指挥部的率领下,从1965年9月开始相继入越,投入施工。四支队担负1号公路(表仪至坂质)、3号公路(伯行至飞干)修建任务;5支队担负7号公路(朗达至班菲)、11号公路(平卢至巴溪)修建任务;6支队担负8号公路(老街至孟康)、10号公路(老街至巴丹)、12号公路(班南贡至西庄)修建任务。</div><div> 在越南担负修建公路任务,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工程筑路部队全部完成了两国协议规定的筑路任务后,于1968年10月全部回国。在3年多时间里,中国后勤修路工程部队为越南建成了7条干线公路及附属防护设施,并保证了这7条公路及2号公路北段的畅通,共计修路1206公里,桥梁305座、总长6854米,涵洞4441座、总长46938米,完成土石方3050万立方米。此外,还完成了协议以外10号公路放丁至莱云桥的公路接线工程,和太原至同登16号公路的维修任务。</div><div> 越方代表验收认为:上述所建公路,工程质量优良、美观。1968年7月23日,胡志明在庆祝实现“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协定”时说:“你们为越南虽然只修了1200多公里的公路,可是你们的情谊胜过几千公里、几万公里!”</div><div> 中国后勤部队援助越南东北群岛和红河三角洲地区,紧急构筑永久性设防工程。担负这项施工任务的第二、第七支队,奉命于1965年6月9日和1966年12月15日,先后赴越。第二支队负责的永备工事、海底电缆、通信线路的施工任务,分散在15个岛屿和8处岸防要点上。</div><div> 经过艰苦奋战,第二、第七支队均超额完成了援越施工任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坑道239条、总长2.5万多米,坑道口露天炮阵地138个,掘开式永备工事149个,海底通信电缆15条、总长103公里,永久性道路和施工道路171公里、桥梁14座、涵洞21个、码头9座。共计完成土石方84.76万立方米。相当于沿越南北方845公里长的海岸线,堆筑了一道高宽一米的护墙。越方对各项工程的评价说:“工程抗力均超过越方要求,工程质量高,坚固,适用,伪装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炮上山打游击</b></h3> <h3><b>中国通信工程大队援助越南架设通信线路。 </b></h3><div> 1965年7月31日,中越双方商定,由中国派出一个通信工程大队,帮助越南在莱洲、山萝和奠边府等地区修建通信设施。中国通信工程大队担负了这项任务,于1965年8月18日入越施工。指战员们为改善越南西北地区的军事通信条件,保障作战中的通信联络,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66年7月10日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施工任务,共架设了通信线路330杆公里,挂线894对公里,安装了4个载波电话站,还架设了由其中一个电话站至越南西北军区驻地的中继线。该大队完成任务后,于7月全部回国。</div><div> 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苦战斗岁月里与越南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使美国在越南投入高达56万之多的部队,年度所耗战费多达300亿美元,但依然不能使战局朝着它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伤亡人数骤增,到1968年下半年,每周平均死亡200多人,仅这一年美军死在战场上的就有14592人;引起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在此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在1968年11月宣布,无条件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和炮击。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完成了第一阶段既定的任务后,于1970年7月全部撤离回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机分队掩护空域</b></h3> <h3><b>第二阶段</b><br></h3><div> 从1972年5月开始至1973年8月结束。美国1968年底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轰炸,1969年初在巴黎与越南开始谈判。从此,越南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判的阶段。到1972年3月底,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在越南北方的支援下,发动了全面攻势,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伪政权。</div><div> 美国为了切断来自越南北方的支援,保住阮文绍傀儡政权,在大举增调海、空兵力,恢复轰炸越南北方的同时,于5月9日开始对越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河道实施大规模的水雷封锁。仅5月9日清晨就出动美海军舰载机100余架,各型舰只6艘,在对海防、广安、鸿基、涂山等沿海地区进行轰炸和炮击之后,即以舰载机40余架实施布雷,并逐步扩大范围,先后封锁了海防、勒苗等重要航道及太平河、马江、格会口、格梭口、筝河、日丽河、城门河、红河口、文奥河、茶李河、勒县河、格禁河。其后还多次进行补充布雷。美国对越南北方重要港口及内河航道布设水雷,实行全面海上封锁,使越南北方接受外援物资和对越南南方支援的主要运输线被切断,企图以此迫使越南在巴黎谈判桌上让步。停熄3年多的战火又在越南北方重新燃起。 </div><div> 越南政府于美国布雷的当天,就要求中国派海军部队帮助扫雷。根据越方的要求。为了帮助越南人民打破美军的海上封锁,中国政府同意立即按计划再次开通中越间隐蔽的海上航线,向越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同时依照中越两国军队总参谋部达成的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除抽调汽车部队在两国边境地区担负援越公路运输任务外,又承担了协助越军扫除沿海的美军水雷和抢建野战输油管的任务。<br></div><div> 中国扫雷队各艇轮番作战,指战员夜间出海扫雷,白天还要在空袭威胁下抢修机器。中国援越扫雷队取得节节胜利,引起了美军的不安,美机经常在扫雷队锚地和扫雷区域侦察盘旋。8月20日开始,每天都有美机前来低空侦察,夜间投照明弹。8月27日上午,美机悍然投弹轰炸了扫雷队黄洲指挥所。中国扫雷队仍坚持不懈地进行战斗。1973年5月17日,扫雷工作全部结束。8月27日,中国海军扫雷工作队胜利回国。 </div><div> 在越南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共出海586艇次,总航程2.78万余海里,其中扫雷526艇次,航程近1.75万海里;扫除各种水雷42枚,另与越方共同摸扫5枚;相继疏通了越南北方最大海防、鸿基、锦普等港口至东北群岛的各条航道,总清扫面积达201平方公里,并多次引导中越运输船只安全进出上述各港,为打破美军的海上封锁做出了贡献。<br></div><div> 帮助铺设野战输油管。美军对越南北方实行海上封锁后,越南紧急请求中国帮助铺设5条野战输油管,经广西边境向越南输油。中国克服了困难,迅速生产出铺管所需的全套设备和专用车辆,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广西边境调拨了充足的援越油料。</div><div> 按照越方的要求和中越两国军队达成的铺管协议,从1972年5月31日至1973年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部队和民兵8000多人次,并配备大批机械、车辆,在凭祥至友谊关、防城港至滩散两地段,铺设了5条援越野战输油管,总长159公里,连同新建扩建的油库、泵站、通信设施和铁路专线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防城输油管全长99公里。这两个地段的输油管,分别于1972年6月15日和11月6日开始向越南输送油料。</div><div> 越南的海上石油运输逐渐恢复正常。应越方要求,中越边界野战输油管输油至1976年6月30日才停止。4年间,中国通过输油管向越南输送的汽油、柴油总计近130万吨,占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援越石油总量的一半多,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伟大斗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部队驻地也要防空</b></h3> <h3>  在中国海军扫雷工作队的支援下,越南军民不仅没有在美国的轰炸和海上封锁面前屈服,反而越战越勇,终于迫使美国政府承认侵略战争的彻底失败。1973年1月27日,越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南越阮文绍政权四方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h3><div> 1973年1月27日越美巴黎协定签字后,美军完全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战争行动。</div><div> 3月,侵越美军部队开始撤出越南南方。1973年8月,在越执行援越抗美任务的中国支援部队全部撤回国内。</div><div> 中国支援部队在援越抗美的艰苦年月里,在战场上打仗英勇顽强,在工地上艰苦奋战,涌现出许许多多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中国支援部队4000多名指战员血洒越南的土地,有1000多名烈士至今还长眠在越南山岗。在援越抗美期间,中国支援部队时时事事以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为重,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护越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对待祖国同胞一样关心越南人民群众,在民房被炸起火时,战士们总是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抢救越南人民和物资;在部队和越南群众都遭到空袭的情况下,总是让担架队首先抢救越南的负伤人员。指战员们还利用战斗和施工的间隙进行爱民活动,帮助越南人民种地、兴修水利、修房盖房、修车修路、理发治病、办夜校、送书籍、教唱歌、放电影、演节目等,做了大量的好事,中国支援部队受到越南人民的热诚拥戴和大力支援。这一切,将永远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佳话而传之后世。胡志明主席曾称赞说:“来时人人敬爱,走时人人想念”的革命军队。</div><div> 中国支援部队的将士们与越南军民并肩作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越南北方领空和领土的安全,保障了越南北方交通运输的通畅,使越南人民军得以抽调大批部队支援南方人民的作战,帮助越南人民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中国支援部队援越抗美战争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的心中。</div><div> 在越南抗美救国民族解放战争中,全国先后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数千家科研单位、工厂担负了援越抗美的任务。不管军工产品还是民用产品,只要越南需要,有现成的要供给,没有现成的就立即生产,没生产过的也得上马研制。而当时,越南要求中国援助的所有东西中,有个显著的特点:品种多,数量大,时间紧,要求高。承担任务的单位人员,几乎都是把它当做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加班加点、不折不扣地完成。</div><div> 援越抗美的运输任务十分艰巨。据1965年至1979年不完全统计,铁路共运输援越物资约3.05万余车,其中仅1972年1月至10月,经铁路运输的各种物资就达91300余车。据广州军区仅5年的统计,经水路运输的援越物资共达12.5万余吨。1972年8月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仅从中越边境地区开辟的5条公路运输线,运入越境各种物资62万余吨。</div><div> 中国对越南的援助,是对外援助中时间最长、数量最大的。据统计,到1978年止,中国对越的援助总值达200亿美元左右(按当时国际市场价格计算),其中无偿援款占93.3%,无息贷款占6.7%。</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炮部队集火射击</b></h3> <h3><b>大事记</b><br></h3><div> 1964年8月5日,美国军舰在北部湾越南沿海活动时,遭到越南海军攻击,美国以此为借口,派出大批飞机轰炸越南北方。</div><div> 1965年至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越南军民抗击美军入侵的作战。</div><div> 1965年2月,美军地面部队直接进入南越参战,以美军为主体在越南南方进行地面作战,对越南北方实行持续战略性轰炸,并不断侵入中国领空。越南人民在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劳动党领导下,积极投入抗美救国斗争,同时呼吁国际援助。中国方面为响应越南劳动党和越南政府的请求,维护中国南部边境的安全,决定尽一切可能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div><div> 中越两国政府和军队陆续达成一系列由中国提供大量物资援助,并派出部队在越南北方担负防空作战、国防工程建筑、后勤保障等任务的协议。</div><div> 首批援越高炮部队2个师另1个团于8月入越协助防空作战,以后又有4批入越轮战,连同配属各援越工程支队的防空部队,共16个高炮师、63个高炮团及部分独立高炮营等约15万人,部署于越南北方各战略要点。人民解放军在越南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div><div> 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兵等援越部队先后有10余万人,抢修被美机炸坏的铁路设施1778处,新建、改建铁路线577公里;修筑干线公路7条,长1206公里,桥梁305座,涵洞4441座;建成内排、安沛两个现代化机场和飞机洞库;筑成各种坑道239条(总长2.5万多米),永久和临时码头9个,掘开式永备工事123个,海底通信电缆15条(长度为103公里)等大批国防战备工程。</div><div> 人民解放军海军扫雷部队扫除各种水雷42枚,总清扫面积201平方公里,相继疏通海防、鸿基、锦普等港口及东北群岛的各航道。</div><div> 截至1973年8月,中国援越防空、工程、铁道、扫雷、后勤保障部队共32万余人。此外,中国政府向越南提供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经济援助,帮助越军培训了大批各类军事技术人员。</div><div> 在援越抗美作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有4200多人身负重伤,1100人阵亡并被安葬在越南国土。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爱好和平人民支持下,1975年5月越南抗美战争获得胜利,实现了国家统一。对于中国人民和军队为援助越南取得抗美救国战争胜利所给予的真诚、持久、巨大、有效的援助,越南劳动党和政府曾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和感谢。</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黑烟滾滾,又打下一架敌机</b></h3> <h3><b>背景</b></h3><div> 1858-1884年法国入侵越南,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div><div> 1925年胡志明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div><div> 1927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div><div> 1929年安南共产党成立。</div><div> 1930年2月,三个共产党组织统一为越南共产党,领导反法反封建斗争。</div><div> 1940年6月,日本侵入越南,维希法国与日本合作统治越南。</div><div> 1940年,北山起义爆发,共产党拥有自己的第一支游击队。</div><div> 1941年越南共产党领导成立包括各种救国力量的越南独立同盟。</div><div> 1945年3月9日,日本发动政变,踢开法国,独占越南。4月,越南解放军成立。</div><div> 1945年8月19日,8月革命爆发,胡志明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日本投降后中国在北越受降,英国在南越受降。</div><div> 1946年7月6日,越南与法国开始正式谈判,讨论越南独立问题。</div><div> 1946年12月16日,法越战争蔓延到全国。</div><div> 1950年,胡志明到中国寻求支援,中国派遣陈赓,罗贵波,韦国清为首的军事代表团援越,并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秋边界战役获得胜利。1953年底奠边府战役开始,在中国的支援下,共歼灭法军1万4千。</div><div> 1954年7月,日内瓦会议结束,通过《关于在尊重柬埔寨,老挝,越南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结束战争,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决定越南在1956年7月举行自由选举,统一南北越南。美国拒绝在协定上签字。从此美国开始逐步取代法国在越南的统治地位。</div><div> 1954年夏,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庭艳回到越南。</div><div> 1956年吴庭艳以98%的得票率当选为越南共和国总统。</div><div> 1954年-1959年,吴庭艳以极其残暴的手段统治越南方。南方民族解放力量以政治斗争为主,推翻吴庭艳统治,统一南北。</div><div> 1960年12月20日,南方各界代表举行大会,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要求武力推翻美国吴庭艳集团的统治统一越南。</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连炮身也要伪装</b></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援越抗美中的中国人民</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放军参战部队</b></div></b></h1><div> </div><div>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666页,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国志愿部队——中国志愿工程第二支队开入越南。中国支援部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由此拉开帷幕……。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任务。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95个大队另83个小队,总计32万余人……” 揭开了援越抗美神秘的面纱。</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暗射击</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6px;">一、工程建筑部队</b>(合计总兵力有13万余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6px;"><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6px;">工程建筑指挥部 </b><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66年底前称中</span>国志愿工程队,1968年7月回国撤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主仼罗洪标,政委孙正,副政委刘月生,副主仼兼参谋长王传训,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仼刘 胜,副参谋长崔萍,副主仼兼测设总队队长王庚跃,测设总队政委李三元,测设总队副队长张 夏,测设总队副政委薛毅远,测设总队后勤处长李训。<br> 下辖四、五、六3个支队,16个工程建筑大队和1个由交通部组建的测设总队(包括4个钻探队)、1个由云南省组建的民工总队(2个工程大队),计有8万余人。</h3><div><b><br></b></div><div><b>一支队</b></div><div> 主仼龙桂林,政委郭延林,副主仼肖春先、张通达,副政委李清德、于坦,参谋长焦文明,政治部主仼徐恒。以铁道兵二师为主组建,主要任务是抢修、改建河内友谊关铁路线的宋化、北江、安员、市求、圻罗等桥梁,西线的外合桥,中线的多福桥以及河内的龙边大桥。</div><div> 最多时辖:</div><div> 1大队(铁道兵2团,团长续 克,政委常喜礼,副团长宋玉恒,副政委李 健,参谋长李守信,政治处主仼夏玉援)。</div><div> 2大队(铁道兵6团,团长王治英,政委丁体仁,副团长耿希圃,副政委王世梅,参谋长潘成忠,政治处主仼张象普)。</div><div> 3大队(由铁道兵7团、8团2营、9团3营组建,团长徐 光,政委王克成,副团长汤铁山、丁云鹏,副政委尹志成,参谋长刘宏章,政治处主仼曲树德)。</div><div> 4大队(铁道兵9团,团长周子和,政委胡金铨,副团长胡宗宣,副政委吴 杰,参谋长王丙寅,政治处主仼刘治成)。</div><div> 44大队(铁道兵10团,团长宋玉恒,政委王钧发,副团长李忠智、李庆善,副政委华功礼,参谋长李守信,政治处主仼贾金桢)。</div><div> 5大队(铁道兵63团,团长苏宝宦,政委卢英林,副团长刘永琪,副政委田洪林,参谋长戌洪伟,政治处主仼叶毅华)。</div><div> 铁道兵58、61八个团,兵力达3.27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步兵军。1965年6月23日入越,1969年2月至1970年7月陆续回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海军高炮部队在北部湾设防</b></h3> <h3><b>二支队</b><br></h3><div> 主仼曾旭清,副主仼朱玉山、李奎三,政委李良汉,副政委马兆昆,副主仼兼参谋长王辉,政治部主仼王乃力,后勤部长董君玉。</div><div> 以工程兵基建53师为主组建。下辖: </div><div> 7大队(工程兵106 团,团长夏明显,政委郭佩璋,政治处副主仼卢茂林) 。</div><div> 8大队(工程兵 111团, 团长刘志高,政委叶从华 )。</div><div> 9大队(工程兵 128团,团长韩德仁,政委刘玉昆 )。</div><div> 10大队(工程兵团)。</div><div> 四个大队,分别来自本部和通讯兵、测绘以及海军南海舰队等部队,总兵力2万余人。主要任务是担负越南东北地区岛屿和沿海要地设防工程、海底电缆工程、通信线路工程的紧急构筑。1965年6月9日入越,1966年9月底完成任务回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官兵们正在用枕木垛将炸塌的钢梁逐步顶起</b></h3> <h3><b>三支队</b></h3><div> 由空军工程部队组建,支队长邵儒麟,政委陈德埃。下辖五个大队:</div><div> 11大队(工程兵221团,团长杨焕仁,政委王恒 )。</div><div> 12大队(工程兵222 团)。</div><div> 13大队(工程兵223 团)。</div><div> 14大队。</div><div> 46大队。</div><div> 另配备汽车独立运输营。主要任务为修建安沛机场。1965年11月入越。1969年5月竣工回国。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又打下了一架美国飞贼</b></h3> <h3><b>四支队</b><br></h3><div> 支队长刘桐山,政委贺靖,副支队长姚德昌、李悦光、梁青山,副政委李庆寿,参谋长姚德昌,政治部主任李凤桂。</div><div> 由广州军区抽调部队组建,隶属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下辖五个大队:</div><div> 16大队。</div><div> 17大队(工程兵12团)。</div><div> 18大队(工程兵301团)。</div><div> 19大队(工程兵302团,团长李兆勤,政委尹世毅,参谋长马万义)。</div><div> 20大队(工程兵 303团,团长李志玉,政委田均埔,参谋长蔺忠明,政治处主仼王亭)。</div><div> 主要任务为修建全长160公里的1号公路和全长242公里的3号公路路段。1965年9月入越,1967年底竣工回国。</div><div><b><br></b></div><div><b>五支队</b></div><div> 支队长徐成功,政委彭仲韬,副支队长刘德润、杨健、李权,副政委陈彪、席伯宴,参谋长孙凤山,政治部主仼谭秉善 。由沈阳军区抽调部队组建,隶属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下辖六个大队:</div><div> 25大队(工程兵7团)。</div><div> 26大队(工程兵114团)。</div><div> 27大队(工程兵307团,团长张志仁,政委于学恭)。</div><div> 28大队(工程兵308团,团长王中秋,政委穆翟民)。</div><div> 29大队。</div><div> 31大队(工程兵311团,政委牛基祥)。</div><div> 30大队(民工大队)。主要任务为新建7号、11号公路,维护保障6号公路。1965年10月入越,1968年竣工回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高炮战位上严阵以待</b></h3> <h3><b>六支队</b></h3><div> 支队长孙林泉,政委罗 斌,副支队长徐 冼,副政委王锦荣,参谋长丁也,副参谋长陈锡林,政治部主仼蔡长忠、黎 群 。由铁道兵第13师和昆明军区工程兵为主编成,隶属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下辖:</div><div> 32大队(铁道兵58团,团长吴金诚,政委陈陆)。</div><div> 33大队(铁道兵61团,团长:马守德,政委李广生,副团长汪少滨,副政委张锡显,参谋长王国荣,政治处主仼刘树华)。</div><div> 34大队(铁道兵62团,团长:孙富喜,政委肖庭桂,副团长周共祝,副政委陆水庭,参谋长张 起,政治处主仼刘世海)。</div><div> 35大队(铁道兵64团,团长史开锡,政委刘贵武,副团长罗 林,副政委韩 智,参谋长李胜景,政治处主仼孙克明)。</div><div> 36大队(工程兵314团,团长范银柱,政委程凤祉 ,参谋长孙仲芳 )。</div><div> 37大队(工程兵315团,团长王成功,政委田国庆,参谋长张汝川,政治处主仼李达善,副主任杨金仓。</div><div> 40大队(云南民工团)。</div><div> 630大队(昆明军区高炮630团,团长朱金洪,政委郭汉璋)</div><div> 及1个舟桥营、1个后勤兵站和138野战医院。主要任务为修建8号、10号、12号公路。1965年9月入越,1969年6月全部竣工回国。</div><div><b><br></b></div><div><b>七支队</b></div><div> 支队长赵东波,政委徐克。由某工程建筑师组建,下辖221、312、313三个大队。</div><div> 主要担负红河三角洲地区9个省区、100多个点位上国防工事施工任务,1966年11月入越。1968年2月竣工,大部回国。</div><div> 其221大队又承担了内排机场的飞机洞库等施工任务。于1969年11月竣工回国。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通信兵心中想念毛主席</b></h3> <h3><b>二、防空作战部队。</b></h3><div> 先后有陆军、空军、海军的高射炮师、团和雷达、探照灯营连。总兵力15万余人。</div><div>  美国对越南的大规模轰炸始于1965年8月,终于1968年10月。其间,我军共派去高射炮支队16个,总兵力达15万以上。其中陆军9个师部、38个团零80多个独立营;空军7个师部、26个团零8个独立营、9个探照灯营和14个雷达连;海军高炮也有2个建制团配属出战。由于我军实行轮战,所以去的部队尽管多达16个支队68个大队(尚不含4个配属工程支队的高炮支队和独立高炮营、团),</div><div> 成支队建制的高炮部队按入越时间顺序大致分为五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5四联高机</b></h3> <h3>  第一批,1965年8月入越,1966年8-9月回国。</h3><div><b> 63支队</b>(高炮63师)</div><div> 支队长范振声,政委杜河堤,参谋长张锡璞,政治部主仼王建国。</div><div> 陆军高炮63师师部辖628、627、607、609、空军高炮23团共5个团,驻防东线克夫、谅山至友谊关铁路沿线车站桥梁。</div><div> <b> 61支队</b>(高炮61师)</div><div> 支队长王庆华,政委谢特山。</div><div> 陆军高炮61师师部辖601、602、603、629团,驻防西线安沛至老街铁路沿线车站桥梁和安沛机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又活捉一个美军飞行员</b></h3> <h3>  第二批,1966年2月入越,1966年10月回国。</h3><div> <b>33支队</b>(空军高炮3师)</div><div> 支队长金 锋,政委李朝玉。</div><div> 空军高炮3师师部辖7、8、9、空10师28、空7师19团、空2、4师各一高机连、22团2、3营,接替63支队驻防东线。</div><div> <b>67支队</b>(陆军高炮67师)</div><div> 支队长王思谦,政委崔清福,参谋长吕剑明,政治部主任,董桂梵。</div><div> 陆军高炮67师部辖608、619、625、626、607团、炮兵学院2个高炮连、某部3个高炮营和57高炮团,接替61支队驻防西线。</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指挥仪是高炮部队的头脑和耳目</b></h3> <h3>  第三批,1966年10月至1967年1月入越,1967年5月至8月回国。</h3><div><b> 31支队</b>(空军高炮1师)</div><div> 支队长阎福增,政委张进凡,政治部主任高华斌。</div><div> 空军高炮1师师部辖1、2团、高炮6师16团、广空高炮10师29团、海军高炮2团3营、南海舰队高炮独立营、雷达6团2个连、探照灯2团3营、陆军124、127、141师各1个高炮营接替33支队驻防东线。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5月回国。</div><div><b> 32支队</b>(空军高炮2师)</div><div> 支队长徐先舟。</div><div> 空军高炮2师师部辖本部4、5、6共3个团及配属的海军高炮2个营、陆军1个高炮独立营,驻防克夫至太原铁路沿线。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8月回国。</div><div><b> 65支队</b>(陆军高炮65师)</div><div> 支队长王建书,政委张林经,参谋长杨致润。</div><div> 陆军高炮65师师部辖613、614、616、623、高炮67师608团及陆军13军37师高炮营,14军40师高炮营、42师高炮营,宣化炮校高炮营的2个高炮连,接替67支队驻防西线。1966年10月入越,1967年5月回国。</div><div><b> 62支队</b>(陆军高炮62师)</div><div> 支队长袁守范,政委张克里,参谋长封爱民,政治部主任史新德。</div><div> 陆军高炮62师师部辖602、604、605、620团及16军、38军、39军、50军的4个高炮独立营,驻防中线太原市钢厂电厂。1966年12月入越,1967年8月回国。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机分队驻防在龙边大桥以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河大堤旁的北求</b></h3> <h3>  第四批,1967年5月至8月入越,1968年1月至3月回国。</h3><div> <b>35支队</b>(空军高炮5师)</div><div> 支队长黄明甫,政委马家祥,参谋长于荣章,政治部主任董华,后勤部长周恒志。</div><div> 空军高炮5师师部辖13、14、15团、海军高炮1团和38军3个高炮营、空军探照灯2团2营,接替31支队驻防东线。1967年5月入越,1968年1月回国。</div><div> <b> 164支队</b>(陆军高炮64师)</div><div> 支队长姚福合,政委李钦夫,参谋长王 凯,政治部主任陈庆涛。</div><div> 陆军高炮64师师部辖610、611、612、622团接替65支队驻防西线。1967年5月23日入越,1968年1月5日回国。</div><div> <b> 37支队</b>(空军高炮7师)</div><div> 师部辖20、21团、海军高炮8团、空军高炮8师24团3营、探照灯5团2营、陆军65军3个高炮营及雷达16团1、6连、空军高炮4师2个高机连,接替32支队驻防克夫至太原铁路线。1967年8月17日入越,1968年3月回国。<br></div><div><b> 170支队</b>(陆军高炮70师)</div><div> 支队长张建中,政委李景炎,参谋长孙铭山。</div><div> 陆军高炮70师师部辖621、640、641、642团及31军91师高炮营接替62支队驻防太原市钢厂、电厂。1967年8月入越,1968年4月回国。</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抗美援越的对空作战</b></h3> <h3> 第五批,1968年1月至3月入越,1969年2月回国。<br></h3><div><b> 39支队</b>(空军高炮9师)</div><div> 支队长王明九。</div><div> 空军高炮9师师部辖25、26、27、高炮8师24团、和陆军6个高炮独立营及探照灯2团1营、雷达6团3个连接替35支队驻防东线。1968年1月5日入越,1969年3月14日回国。</div><div><b> 166支队</b>(陆军高炮66师)</div><div> 支队长王怀义,政委陈敬效,参谋长,王全来。</div><div> 陆军高炮66师师部辖615、617、618、624、海军高炮5团和7个高炮营、1个探照灯营,接替164支队驻防西线。1968年1月15日入越,1969年1月15日回国。</div><div><b> 34支队</b>(空军高炮4师)</div><div> 师部辖523、525、528团和独立3团、18团各2个高炮营(含沈阳军区旅大警备区独立高炮营)、30团1个高炮营、陆军3个高炮营、空军探照灯5团1营及雷达6团14连,接替37支队驻防克夫至太原铁路线。1968年2月10日入越,1969年1月8日回国。</div><div><b> 168支队</b>(高炮68师)</div><div> 支队长潘忠,副支队长温长寿,参谋长朱光远,后勤部长梁文忠。下辖:</div><div> 师部、633(团长陈忠梅,副团长金德,杨润平,参谋长隋玉),634(团长关元风,政委王双成,副团长石会林,参谋长耿洪,副参谋长张树森)、635团。</div><div> 配属部队有:北京军区某某步兵高炮营、坦克兵高炮营,北京军区卫戍区地对空导弹营。天津65军某高炮团,河北省军区石家庄某有线通讯连。广州军区100毫米高炮团,广州军区某探照灯营,河北省邯郸市111野战医院,湖南某野战医院。)接替170支队驻防太原市,共击落美机11架,其中F111敌战斗轰炸机6架。1968年3月15日入越,1969年4月28日回国。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面战斗</b></h3> <h3><b>三、后勤保障部队</b></h3><div> 总后某分部 部长边克信,政委曹清林,副部长史金城、候侠,副政委高照寿,参谋长李瑞祥。下辖至少有19、20、21、22、23五个分部。广州军区代管20分部(广后104部队),昆明军区代管21分部。</div><div> 下辖96、97、98、99(总后勤部凭祥办事处,组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援越抗法期间,政委王代乾政治部主任尚风云,担负转运国内及苏联、朝鲜、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我国中转的援越物资。)、100五个兵站;</div><div> 46、47、48、49、50、55六个汽车团;</div><div> 762、764、158、191、181、183、502、504等野战医院。</div><div> 10多个供应站;</div><div> 10多个仓库;</div><div> 7个食宿加油站等30多几个团级单位。</div><div> 中转各项援越抗美军需物资;为过往援越抗美人员提供食宿、车辆加油及援越抗美参战人员伤病救助。为援越抗美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div><div> 第97兵站混合库、油料库和第3供应站等配置于越南锦普地区。</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越斗争</b></h3> <h3><b>四、其他援越部队:</b><br></h3><div> 1、通讯工程大队(团)队长郑希增,政委李志平, 副队长王 毅, 政治处主仼王新云。由昆明军区组建,辖4个中队,估计有千余人。1965年8月18日入越,1966年7月回国。</div><div> 2、扫雷工作大队(团)队长张寿灜,政委郭宝兰。以南海舰队为主组建,辖扫雷艇12艘、保障艇4艘,计300余人。担负清除海防、鸿基港口航道的水雷任务。1972年5月入越,1973年8月回国。</div><div> 3、船运大队,队长杨振和,政委周丰成。1965年6月6日出航,1966年9月22日回国。</div><div> 4、地空导弹专家小组,组长陈辉亭,副组长张至树、桑振芳、刘显威。</div><div> 5、广州军区负责组织指挥和后勤保障的有15个师,另6个高炮团、7个探照灯营等,共18.8万余人。  </div><div> 援越抗美参战部队1973年8月全部回国。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面作战少不了40火箭筒</b></h3> <h3>  说明:以上所说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80年》一书中有所不同,该书中讲:1965年8月1日至1969年3月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9批高炮部队轮换入越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高炮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射机枪连和勤务分队等,总计15万余人。</h3><h3> 我们所说高炮团64个,尽管与当时负责派遣高炮部队入越参战的军委炮兵司令员宋承志及各支队首长回忆录、空军院校编写的空军战史提供的数字相符,但不一定十分准确。</h3><h3> 除以上16个支队外,还有些高炮团和高炮独立营是配属工程部队的,如一支队配有35个高炮连、六支队配有1个高炮大队;其余各工程支队基本上是每大队配属至少1个高炮营。这些部(分)队已计入工程部队兵力内,故在此未计。另外空军计算数字内还包括海军2个团,而空军有些团是拆开为营分批配属别部,实际全团均入越参战,但以营计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旗2号防空导弹</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篇资料根据赵训泽、张传俊的文章</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梅孝斌《秘密出兵》一书整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