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凉山州美姑县地处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是凉山彝族文明的摇篮。美姑的彝族传统特色最浓烈、彝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丰富、彝族古籍保存最完整、内容最广泛、品种最齐全,版本多种多样,是彝文古籍珍本的重点分布区。美姑县民风淳朴,传统宗教氛围浓烈,拥有凉山地区最著名、水平最高的毕摩和最广泛的传播彝族文化的群众基础。美姑毕摩人数为凉山之冠,故有“绍诺(龙头山脉)毕摩源头”之说。因而,美姑县素有“美女之乡”、“摔跤之乡”、“毕摩文化之乡”的美誉。2004年11月17日至18日,“中国·美姑首届毕摩文化节”在美姑县举行。彝族毕摩文化节的举办具有划时代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既要充分利用彝族毕摩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彝族毕摩文化品牌,又可立足民族特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让沉睡千年的古老文化大放光彩。毕摩文化的形成,是“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的总和,是彝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合作司副司长、教授巴莫阿依是这样给毕摩文化下的定义:“毕摩文化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神鬼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研究彝族毕摩文化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就难以开启彝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彩斑斓的世界”。</h3> <h3>凉山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FM958、FM918动态播报交通路况信息,路况提示全天候贯穿及时发布,多时段、高频次播出。欢迎锁定收听! 今年,国家文化部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推荐公示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298项,我州申报的玛牧特依、毕摩音乐等8项荣登榜首,入选数量遥遥领先21市(州)首位,占全四川省入选项目总数19项的42%,此次入选国家级的数量相当于第一、二、三批次入选的总数,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重庆等许多省市一个省的入选量还没有凉山州多,“申遗”工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br> 国家自2006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以来,通过9年的时间,前后共评审公布了三批次1219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从第三批申报开始,国家文化部对各地项目数量严格把控,不仅对项目价值要求提高,而且材料要求严苛。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发扬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专家提早介入推荐、咨询、论证、撰写文本、拍摄申报片等环节与各县(市)积极配合和精心组织申报相结合,在我州86项省级非遗名录中精心遴选历史沿革清晰、传承谱系健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30项进行申报。并在细化申报文本、充实图片和影音资料、深入挖掘和补充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等方面作了扎实的工作,确保了申报项目质量。在申报过程中,专题向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就我州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特殊情况进行了书面汇报。<br> 此前,我州经过9年的时间,前后成功申报一、二、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共10项。加上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我州共有18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申遗工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申报,我州美姑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成为四川省非遗第一大县。</h3> <h3>7月13日,记者从美姑县非遗办公室获悉,美姑县申报的28名“非遗”传承人已成功列入凉山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文学类传承人3名,传统技艺类5名,传统体育类4名,传统美术类2名,民俗类14名。<br>据悉,今年共有143名被列入凉山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美姑28名,排名第一,盐源21名,排名第二,昭觉15名,排名第三,德昌、甘洛两县14名,排名第四,会理8名,排名第五。<br><br>目前,美姑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项,其中以彝族克智、彝族婚俗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名录5项,以毕摩绘画、义诺彝族服饰等为代表的省级名录6项,以彝族式摔跤(格)技艺、彝族剪羊毛节习俗、彝族建筑技艺等为代表的州级名录12项,以彝族吉觉习俗、彝族谱系习俗等为代表的县级名录69项;共有非文化遗产传承人89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8名,州级32名,县级48名;有一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美姑毕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四川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最多的一个县。<br>近年来,美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开发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使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青黄不接的传承队伍得到了有效抢救和保护。</h3> <h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彰显了地域文化个性,是代表地方属性的印记和符号,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美姑县拥有5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州级名录和100项县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8名,县级传承人48名。 为“非遗”工作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美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独特。 多年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人心。 几年间,该县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民族宗教局按照国家、省、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申报和保护利用工作,并先后制定了《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美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在非遗工作中,美姑县始终把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全民保护意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并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如毕摩绘画、毕摩音乐、彝族服饰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经济价值,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在美姑,彝族皮器漆艺、金银饰制作、彝族传统服饰、玛瑙雕等已具有相当的产业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深受各族群众和外来游客的青睐,已成为美姑旅游纪念品的新宠,大部分从业者每年都有较可观的收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丰收。 通过举办展览、电视宣传、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县营造出“非遗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普查、保护与传承并行 2005年以来,该县非遗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主管局的领导下,先后共1000多次深入各乡镇、村进行普查。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普查人员克服天气炎热、工作繁杂等困难,认真做好每个细节的调查,局领导还与工作人员一起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工作。 据美姑县非遗中心主任海来哈布介绍,美姑县非遗普查项目共,涵盖17个大类100多个小类,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135个,谚语、方言、笑话1000多条,山歌200多首,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20多种(类)。 同时,美姑县非遗中心与毕摩文化中心联合开展了毕摩文化专项普查工作,调查毕摩人数达6000多人次,征集毕摩文献3000多卷,建立健全了国家、省、州、县四级保护名录档案数据库。 在工作中,美姑针对《彝族克智》等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濒危消亡的民间稀有项目,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采取发掘、培育、扶持等措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努力改变目前民间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使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在美姑县毕摩文化中心、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民族宗教局、档案局的通力合作下,先后整理翻译毕摩文献20卷,出版了《彝族克智》、《彝族咒鬼经》、《彝族挽歌》、《大凉山美姑民间艺术研究》、《凉山毕摩》,创办了《毕摩文化》年刊,同时,拍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遗产图片10万余张,制作非遗宣传专题片17部,VCD光碟100多盘。 2012年,县文化局获全州非遗普查先进集体殊荣,2名工作人员获得全州先进个人。 非遗之光 硕果累累 近年来,美姑县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献遗产的申报工作。 2005年“尼木措毕祭祀”被列为第一批省级名录,首开凉山“非遗”申报先河;2007年,“毕摩音乐”、“彝族婚俗”、“毕摩绘画”、“义诺彝族服饰”、“彝族克智”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彝族“克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2010年3月,毕摩文献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年,“彝族婚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遗名录。 2013年,美姑县年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名录3个项目(毕摩音乐、毕摩绘画和尼木措毕祭祀),省级名录6个项目(吉觉习俗、彝族剪羊毛节、彝族建筑技艺、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彝族谱系习俗和彝族摔跤“格”技艺)。 2014年7月,文化部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98项,四川省新入选项目8项、扩展项11项,其中,美姑县就有“尼木措毕祭祀”、“毕摩绘画”、“毕摩音乐”入选其中,加之此前的“克智”和“彝族婚俗”两项名录,美姑县已拥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最多的县,在全国也位居前列。 美姑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县境内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意蕴深厚。据美姑县副县长潘林介绍,美姑县将立足于打造彝族文化大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着力在传承、保护上下功夫,使这些凝聚着彝民族文化血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同时,要充分发挥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申报工作,争当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县。</h3> <h3>本报讯 7月13日,记者从美姑县非遗办公室获悉,该县申报的28名"非遗"传承人已成功列入凉山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文学类传承人3名、技艺类5名、体育类4名、美术类2名、民俗类14名。 据悉,今年被列入凉山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共有143名,其中,美姑28名,排名第一;盐源21名,排名第二;昭觉15名,排名第三;德昌、甘洛两县14名,排名第四;会理8名,排名第五。 近年来,美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开发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使一批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青黄不接的传承队伍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 目前,美姑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项,其中,以彝族克智、彝族婚俗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名录5项;以毕摩绘画、义诺彝族服饰等为代表的省级名录6项;以彝族式摔跤(格)技艺、彝族剪羊毛节习俗、彝族建筑技艺等为代表的州级名录12项;以彝族吉觉习俗、彝族谱系习俗等为代表的县级名录69项。共有非文化遗产传承人89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8名、州级32名、县级48名;有一个州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美姑毕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四川省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最多的一个县。 据美姑县文化馆馆长梁越敏介绍,今后,美姑县将通过抓重点项目保护、抓传承人队伍建设、抓保护载体建设和抓非遗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推进美姑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文/图 本报记者 俄木尔坡 </h3> <h3>十月太阳历算法!</h3> <h3>[导言:彝族十月太阳历]你知道吗?在这个世界上,至今仍然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与进步的某种标志。闻名世界的远古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你知道吗?彝族十月太阳历文明是可以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十月太阳历正是彝族先民创造的一部伟大精湛的天文历法。因为彝历不按月亮盈亏为周期,而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故称“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把一年等分为五季十个月,每个季度两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合计360天,余下的5-6天为过年日,它精确的计算出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它一年各月的日数整齐,季节准确到一天不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种古历法的科学性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从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通行农历。据推测,彝族十月太阳历,始自彝族原始先民虎伏羲氏族部落时代,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这是彝族人民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该历法不仅渗透到中国文、史、哲等领域,而且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彝族十月太阳历文明与远古玛雅文明,是可以相媲美的远古人类灿烂的文明成果,被历代学者誉为“世界远古文明的‘东西双璧’”。可以说,历法与天文学是相辅相成的。 据考 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代彝人用来观天象星斗的观象场(天文台),与十月太阳历的产生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其向东可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定冬夏,向西可观测北斗柄指向定寒暑,从而得出“一年二十四个节令”的天文历法,以十二属相轮回纪日,即为十月太阳历的雏形。(详细文章附录于后)彝人.十月太阳历/(彝族诗人)沙马太阳下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一条通往神灵的道路。——彝人箴言一月:狩猎月斑驳的岩画上,看到我的祖先饮酒高歌他们从树上跳下来,穿过丛林奔跑在一阵大风的边缘把残酷的狩猎变成游戏的场面树叶撩过他们的耳际。只有下了小雨才能清晰地辩认各种蹄印猎狗追逐欢娱使命运变得相对危险长刀舞动部落隐秘的节拍一种狂想上升,像子弹隐藏的伤害岩羊舔着硝石上的盐不知道死亡的气息正逼近身边山谷空旷,容易让人产生禁忌。静默中猎手瞄准的一刻葱郁的野山注定会变成一片荒原英雄远去,苦难的画面已模糊不清畏惧神灵的人,在火堆旁晕眩千年万年,只有风吹动屋檐下锈蚀的弓箭时光的守望者,在天空下游荡面对流逝的江水,哑口无言二月:盖房月沿着祖先送魂的路线迁徙部落的人群,闪现在露珠里马帮的铃铛幻化为祈祷词摇入一片开阔向阳的空地找到了山神树,就可以安放山神石解咒经念了三遍祈福经念了三遍一种欣喜弥漫到骨髓水与火,改变了接近身体的方式在无数次的仪式里火在树叶上烙出奇异的文字经师梦见了花朵的废墟第一步,用意念引燃火种第二步,用香树叶驱散邪魔之气第三步,在石头上刻下太阳纹,全部的祈望,都一一顺应了上苍的暗示跨入木门的一刻所有人已获得神灵的主旨铜鼓回旋,长时间占据着冥思神图已丢失了锅庄和鬼板同时落地那些人,时时蜷缩在夜色中沉默不语,守住灵魂的秘密三月:花开月第一个打开木门的人,顿时被惊呆漫山遍野的花枝,吹动山寨的炊烟和天边的云彩仿佛盛大的节日,被花朵定义时间隐退的大地,重新浮现宽恕、怜悯与期待活着的人是幸运的炽热的火焰蒙住了含泪的双眼破碎的倒影在匆匆愈合千年之后的雨水,证实了虚妄的可能与存在迷茫的人,有福的人,悲痛的人被树叶和灵光聚在一起议论蚂蚁、天气和遥不可及的未来倾听花开的声音疼痛感猝然而至,比刀刃更加厉害南高原上,一些人悄悄回来一些人嘴角带着苦涩,默默地走开冥思飘浮的片刻对于季节的幻想,是多么深沉的悲哀四月:鸟叫月如此让人倦恋!祈祷的片刻鸟儿和人群一起颤栗眼睛共同接受了神圣的瞬间碎裂的悲剧,只有旷野听见深爱的故土,要怀着怎样的表达才能让茫然融化在天边燃烧的泪水和野花散落在图腾的纹案上面月亮的阴影指向渺小的人世荒谬与神话在破损的镜子里同时出现鸟飞来飞去,叫声渐渐似可怕的梦魇漫山遍野,青草狂舞有人说,所有的疼痛都已消失了而路上的伤口却异常剌眼五月:山火月风中抖动着火焰的幻影野性的记述带走虚无的黄金和敌人燃烧后的荒草一点点堆积,犹如真理的灰烬飞舞的叶片,炫耀离奇的魔法等候下一个玄妙的梦境焚毁、耕作、播种,躲避死神丰盈的山地,光阴轮回却始终无法喂饱饥饿的肚皮惶惑的眼神,空荡荡的心被一堆发黄的经书死死围困草坡上的马群眼里飘荡着秋天玉米的悲悯六月:饥饿月不期而至,古老的恐慌像锋利的刀刃,把神话的根系割伤空虚的河流怅然而叹木板房在谣曲中晃动老人的烟草味融入黄昏的彷徨拖着鼻涕的孩子,爬满了土墙他们眼睛凹陷,丢掉了苍白的智慧飘渺的远方安慰虚妄的幻想送走死去的亲人,却不想沿路返回故乡的山岗,是谁放弃了宽容和最后的拯救罪恶的念头,像猝不及防的绝望过往的黑夜一阵狂笑所有超然的想象已在天上飞翔七月:采集月大地呈献丰盛的祭品众人诵唱赞美之诗一夜之间,仿佛神秘的天意幻化了满坡滚动的果子上天的怜惜,让女人哭泣她们把土豆和橄榄分开把虔诚和祷告留给幽暗的大地脚印找到生存的依据留下那些空洞的言辞给灵魂传递事物衰败的方式梦里停歇的可以随意地放弃那些爱,那些忏悔,不经意间散落一地在水和空气之上树木以各自不同的姿态衰老蓦然返身,把远处荒凉的灯火吹熄八月:麦黄月细雨默数诸神逃离的山岗不远处,流浪的灰尘重返故乡一坡一坡的荞麦,像失散已久的亲人让人心伤虚幻的色彩,企图撕碎厄运的猜忌女人的病痛无法治疗飘过嘴角的麦香,让草垛上熟睡的脸改变了方向黄昏流逝,孩子们的瞳孔也许正在接近半路停歇的温暖有人相信了影子的征兆不断催促道路上不眠的星光一场徒劳的幻想,飘逝可怕的赞美拒绝了盲目的力量金黄色的诱惑,恍若永无休止咒语引发直至毁灭的疯狂九月:闲散月串门的亲戚,端起酒碗在神枝上面,滴下滚烫的泪水玩耍的少女,偶然患上失忆症在巫术的小径上来来回回人们看见彩云飘舞因为渴望而渐渐颓废雨水给迷路的羊群指引方向灿烂的光焰在回想中不断后退手提灯盏的赶马人眼光迷离,胸中深藏羞耻与痛悔十月:醉酒月收割后的田野东倒西歪斧头游走墓地,镰刀爬上木桩银子一样的水,流来浓郁的芳香那些烈酒,让大地淋漓酣畅恍若液体的鬼怪更像一群蒙面的异乡人横冲直撞轻易越过了法典的界限粗暴地撕碎秩序与羞耻感脚尖不再听从灵魂的指引仿佛魔鬼的一场诅咒,所有的愿望在幻觉的抚摸中一一伸展幸福在云朵上晃荡麦穗变得比铁钉更为疯狂人子啊,他们流下泪水对着日昝嚎叫昏头昏脑,踉踉跄跄注:远古时,彝族人创造了灿烂的十月太阳历文明。在后来的农耕活动中,南高原彝人常常借助于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推算季节和天文历法,其后却逐渐演化为一种象征。</h3> <h3>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使用年代在秦末汉初,源于彝族太阳历以前的西羌文明,它将一年分成十个月,每月分为36天整,不分大月小月,过完十个月后的五到六天,称为'过年日'。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大致可分为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历三大类。太阴历依月圆月缺来定年月季节,月亮每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太阳历根据太阳运动的周期来定年岁季节。彝族十月太阳历'过年日'放在岁尾,过完这几天后新的一年就开始了。通常的'过年日'是五天,每到第四年时的'过年日'闰作六天,用这样的历法,每月的天数稳定为36天,通常年是365日,逢闰年是366天,四年平均,每年的天数是365.25天,既方便记忆,又与回归数值有相当高的重合度,这在古代完全算得上科学,实用了,这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来历。彝历又称十月太阳历,是彝族祖先创制的一种特殊的历法,通用于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地区。这种历法也是在物候历的基础上发展成形的。如彝谚云:'听见布谷叫,应该种地了;听见蝉儿鸣,该锄二道草;听见金铃叫,开镰收割好;听见乌鸦叫,天寒地冻了。'又如《西南彝志》载:'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树木花谢时,就叫夏三月;树果成熟时,就叫秋三月;树叶枯降时,就叫冬三月。'这都是以物候定季节的简单方法。后来,人们将眼光投向天空,开始观象授时。云南宁蒗彝族通过观测太阳运行的方位定季节:当太阳的出、没达到最北点时为夏至,称为大年;当太阳的出、没达到最南点时为冬至,称为小年。滇南峨山彝族通过观测北斗星的方位定季节:北斗星的斗柄正上指为大暑,此时可过'火把节';北斗星的斗柄正下指为大寒,称星回节,此时可过十月年。都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十二属相轮回纪日彝族太阳历只用十二属相(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轮回纪日,一个属相周为十二日,轮回三次为一个月,轮回三十次为一年。即每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共三百六十天。余下五或六日周天数置于岁末,不称月,而作为过年日,正好供大家'欢天喜地过新年'。十个月划分为五季彝历十个月划分为五季,每季以土、铜、水、木、火五行要素为名称,再配以公、母区分各月,即一月土公,二月土母,三月铜公,四月铜母,五月水公,六月水母,七月木公,八月木母,九月火公,十月火母。每季两月,单月为公,双月为母。五季分别代表太阳运行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由此可见,彝历蕴含着阴阳五行的思想。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继发现彝族十月太阳历之后,又一种鲜为人知的太阳历--古老的18月太阳历,1989年5月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被发现。以前,世界上只知道印第安部落的玛雅人唯一保存了行用6000多年18月太阳历。1989年5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员朱琚元、实习研究生杨凤江等人到武定县万德乡自乌乡进行民族调查时,从彝族世传星占师雍子明处调查到,他已故的父亲、老星占师雍光河曾遗传下十八月太阳历,过去这里的历代星占师使用这种历法进行占星活动。武定县彝族十八月太阳历,与印第安部落玛雅人所行用的太阳历一样,一年为18个月,一个月为20天,共360天,所不同的仅仅是余下的5天,玛雅人称为'禁忌日',而武定彝族则称为'过年日'。众所周知,玛雅文化主要以十八月历法见称于世,墨西哥也因其居民中有印第安玛雅人的十八月历而成为世界著名的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据考证,素有'星外来客''地球上的外来户'玛雅人,不仅其十八月的太阳历与中华彝族的十八月太阳历基本一致,而且其图画文字的'金字塔'字是画成一座三台金字塔形,与彝族三圆台堆垒金字塔形向天坟和三台金字塔形石冠向天坟(为观测星象以定历法季节的)颇为相似。玛雅文的读写方式,行由上到下直书,读自左至右,此与彝文相同。不仅如此,玛雅人的闪身奥尔梅克人崇拜虎神,墨西哥城里有'老虎神庙',与彝族人自称虎人'罗罗'颇为相似。彝族十八月太阳历的发现,据有关科学部门论证,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它不仅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找到了新论据,而且为研究中华彝族文化与玛雅文化的渊源关系提供了线索。据现代学者研究:彝历中纪日的十二属相(生肖)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因而彝历有万年以上的历史。彝历与汉族先民的早期方法,如《夏历》,同源同系统,是不同支系的羌戎所使用的历法,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存在谁出自谁的问题。而且彝历中一月三十六天,一季七十二天的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大,道家、儒家、阴阳家的神秘数字'三十六'、'七十二'实源于彝历。如道家所说:'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渊源于彝历中'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每季七十二天。若此说成立,恰好可证明: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都是互相交融、沟通的。</h3> <h3>今年我州“申遗”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入选国家级的数量相当于前三个入选批次的总和,目前共有1818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其中美姑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成为四川省非遗第一大县,包括彝族“克智”、“彝族婚俗”、“毕摩音乐”、“毕摩绘画”和“尼木措毕祭祀”!</h3> <h3> 今年,国家文化部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推荐公示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298项,我州申报的玛牧特依、毕摩音乐等8项荣登榜首,入选数量遥遥领先21市(州)首位,占全四川省入选项目总数19项的42%,此次入选国家级的数量相当于第一、二、三批次入选的总数,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重庆等许多省市一个省的入选量还没有凉山州多,“申遗”工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自2006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以来,通过9年的时间,前后共评审公布了三批次1219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从第三批申报开始,国家文化部对各地项目数量严格把控,不仅对项目价值要求提高,而且材料要求严苛。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发扬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创新工作方法,采取专家提早介入推荐、咨询、论证、撰写文本、拍摄申报片等环节与各县(市)积极配合和精心组织申报相结合,在我州86项省级非遗名录中精心遴选历史沿革清晰、传承谱系健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30项进行申报。并在细化申报文本、充实图片和影音资料、深入挖掘和补充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等方面作了扎实的工作,确保了申报项目质量。在申报过程中,专题向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就我州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特殊情况进行了书面汇报。 此前,我州经过9年的时间,前后成功申报一、二、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共10项。加上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我州共有18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名录,申遗工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申报,我州美姑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5项,成为四川省非遗第一大县。</h3> <h3>近日,在成都文殊坊非遗街区举办的“四川省命名‘两基地’暨非遗保护座谈会”中,美姑县被授予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四川省彝族克智传习基地。<br> 美姑彝族克智作为民间文学类已于2008年6月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姑县作为四川省彝族克智传习基地,将按照四川省文化厅关于“非遗保护工作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创意性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对我县非遗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和创意性发展,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乡村文化生态,持续推进非遗走生产性保护之路。</h3> <h3>克惹晓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魂与重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