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人之二:我的父亲

心灯不灭

<h3>严格来说,我的父亲已经不能算是村里的老人了。因为父亲离开村子去县城工作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再就是父亲离开人世已经两年了。我之所以还把父亲当作村里的老人来写。因为在我心里,父亲一直就是村里……</h3> <h3>说父亲是村里人,最充分的理由是父亲生前一直说他打小就在村里放牛,希望死后安葬在村里,安葬在他的父亲我的爷爷的坟边,他坚持认为生于此,长于此,根就在这里,应该叶落归根;再就是和他父亲葬在一起,便于后代扫墓、上坟……但是由于安徽农业大学在村里建大别山试验站,父亲小时居住的老宅子以及爷爷坟边的地块都被征用了,最终父亲病危前无奈的同意死后安葬在县城青峰岭公墓。</h3> <h3>说父亲是村里人,刻在儿子记忆里难忘的故事之一:在我上初一的那年,父亲因为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被评为县里的先进个人,接着被推荐上合肥工业大学,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工农兵大学生之一。开学前,他抽星期天专程回到村里向乡亲们报个喜,告个别。当时正遇上乡亲们在田里插秧,他二话没说,脱掉鞋子,挽起裤腿,撸起袖子下到田里和乡亲们一起插起秧来,一直干到生产队收工。村民们个个啧啧称赞,夸我的父亲没有忘本,是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h3> <h3>说父亲是村里人,刻在儿子记忆里的故事之二:七十年代,县城近郊种菜的菜农到父亲所在地方国营造纸厂的厕所去掏粪,一天一位掏粪的菜农不小心把粪舀子掉在了粪坑里,就在掏粪人不知怎么去捞起粪舀子的犹豫间,我的父亲伸手把粪舀子捞给了掏粪人,感动得掏粪人说"就连俺们庄稼人也不会把手伸到粪坑里去啊!"</h3> <h3>说父亲是村里人,刻在儿子记忆里的故事之三:在我参军入伍的第三年,妹妹到部队去看我,由于妹妹是搭便车到六安市里转乘长途汽车,匆忙间把家里准备给我带到部队的一包花生拉在了家里,父亲看到后,急忙骑上自行车往六安市方向追赶,自行车哪能追上大卡车?父亲一直追了60多公里,在六安车站旁的一个小旅馆里找到妹妹,把一包花生交给了妹妹。用父亲后来的话说:"那次真是把我累趴下了"!父亲平时对我是严厉的,可就是这位严厉的父亲,为给在远方服兵役的儿子带一包花生,在崎岖不平的土公路上骑行了60多公里,一路撒下了汗水,也撒下满满的父爱……</h3> <h3>说父亲是村里人,他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身为县电力公司经理,先后负责建设多个乡镇50千伏变电站,一般人都以为它可以从工程中捞到一笔钱,然而老人家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一直到死都住在单位分的不足100平米的房子,由于住在一楼的北边,一年到头晒不到太阳。当别人问他为何不换个宽敞的朝阳的房子住?他总是拿城里和村里比:"比村里老屋好多了"。</h3> <h3>后来儿子下海经商,买得起房子了,要给父母买朝阳的房子,父亲坚持买下一直住的老房子。以致父亲病世时,在家里设个灵堂供亲友吊唁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父亲停止呼吸的第二天一早将他的遗体送到了殡仪馆……安葬父亲前,妈妈要求为父亲买一幢纸扎的"房子",我照办了,在亲友们给老人家烧纸房子时,我站在旁边泣不成声……</h3> <h3>说父亲是村里人,是因为他知道村子的历史,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回到村里参加祭扫烈士墓的活动,村里学校请他给学生们讲解放战争期间牺牲在村里的两位无名烈士的故事。</h3> <h3>其实,父亲平时是不善言辞的,但是回到村里,讲起革命烈士的故事,他语言流畅,饱含深情。父亲走了,今后为孩子讲烈士的故事,继承烈士遗志的任务落在了我们这一代肩上。</h3> <h3>父亲的言传身教,无疑是给儿子做出了榜样,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育。他的儿子为村里的无名烈士墓立了一块在上海定制的汉白玉墓碑,每年清明节在给爷爷扫墓的同时一定为无名烈士扫墓。</h3> <h3>当然令父亲骄傲的是,他的儿子为村里捐建了一所被誉为全县最好的乡村学校。</h3> <h3>2001年,学校落成典礼那天,父亲和母亲一起应邀参加了典礼仪式。</h3> <h3>父亲一直教导儿子做事要表里如一,不要虚夸和骄傲。遵循父亲的教诲,在学校建好十几年来,儿子一直关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并力所能及的为之添砖加瓦。</h3> <h3>为了家乡脱贫致富,儿子为村子引来了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试验站,尽管试验站征用了父亲愿望中的墓地,相信父亲在天之灵看到村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高等学校的试验站,一定会理解儿子的用心的。</h3> <h3>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儿子已经放弃大都市的生活,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家乡脱贫致富出一份力。</h3> <h3>父亲临终前得知儿子已经作出回到村里建设乡村休闲体验项目的决定,并看了儿子的规划设计,老人家在病榻上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搞农业很难,不是你的强项,你的经济实力也有限,我担心你骑虎难下,不好收场啊!",父亲的话流露出对儿子的担忧,同时也是父亲对儿子的一贯要求:做事要实事求是有始有终。</h3> <h3>父亲深知在村里工作的难度,病重期间,只要接到村里的慰问电话,他都打起精神提高嗓门,希望乡亲们支持儿子的工作。</h3> <h3>在给父亲扫墓时心里默默对父亲说,村里乡亲们很给力,在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下,村子的乡村旅游已经初见成效,乡亲们正充满信心参与其中。</h3><h3><br /></h3><h3>我还想对父亲说,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在村里工作能够得到乡亲们的支持,与您和爷爷在村里本份做人,为人善良所积下的阴德不无关系,为儿会牢记您的教诲,照着您的样子去对待乡亲,与乡亲们荣辱与共,分享明天。</h3> <h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来到村里视察指导</h3> <h3>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游客来村里参观考察</h3> <h3>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来到村里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活。村子里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热闹。</h3> <h3>父亲在老家亲友的子女们也相聚村里,见证村子的发展和变化。</h3> <h3>父亲退休后参加过几次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老家的村子,如今正在吸引城里的游客纷至沓来……遗憾的是坐在村里看游客来来往往的是老人的儿子,而不是为儿子担忧的老人。</h3> <h3>但愿老人能听到儿子坚定的对人们说的话:&quot;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并付出坚韧不拔的努力,我们村子的明天一定会更好!&quot;</h3> <h3>休闲农业正在成为村里的朝阳产业,村子的脱贫致富的大门已经打开,儿子已经看到希望的曙光。父亲在天上也一定为村子的变化而欣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