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末,我来到了苏州吴江的同里古镇,游览了同里古镇的陈氏旧宅。在游览了整个古宅之后,来到了后花园。这个园子很大,比著名的退思园要大许多,是现在根据过去的记载复建的园林。 藏翠坞里,翠竹青青,已经是冬天了,这里依旧翠竹青青,一片葱茏。 后花园有假山、池塘、观景台、书房斋、沿水步行栈道以及戏剧演出台等。从凌波的小阁楼里登梯而上,可看到整个园林景致。<div> 从菇古斋向南经过洞门进入碧筠山房。因院中有小山坡,遍植翠竹,修竹与太湖石相互掩映,绿影摇曳。茹古斋前有碧水一湾,从锁澜桥下流进。</div><div> 西水榭又名景明轩,北靠假山,面临池水和清远堂隔水相望。坐在榭内,可听东侧瀑布、山泉。可观对岸风光,溪清虹影石曲桥倒映池中。水榭西有假山,假山之上有“小兰亭”,这是主人在追求古人的一种洒,一种意境。</div><div> 小兰亭在整个珍珠塔园之中是最高的。因此登高望远的视觉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div><div>古戏台是供主人休闲娱乐的场所,逢年过节时或祭祖酬神时唱戏听曲,自娱自乐。两边回廊相通的是“知音斋”和“闻韶亭”一是取名于古代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是取名孔子听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主建筑古戏台造型古朴,完全是按照古典格式建造,请看那中央藻井,成螺旋型上升,彩绘图案为百凤朝阳,出自香山名匠之手。两旁立柱的木雕垂狮上还站有和合二仙,雕刻细腻生动,是从徽州搜集而来的。这两边亭子和走廊是观众看戏之处。而正厅和两旁是贵宾看戏的雅座。犹如现代欧洲大戏院的包厢。在两边走廊墙上嵌有十八幅历代戏曲人物故事。有“木兰从军”、“文姬归汉”、“西厢记”、“牛郎织女”等著名剧作。</div> 中国古代有文化的官宦人家,大多喜欢在自己的宅院中营造宅第园林,他们堆山理水,种花植木以寻求自然山水之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陈府的私家花园由于历史的沧桑变化,如今几乎荡然无存。开发单位查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尊重文化的原则下,提出了“继承传统技术,精益求精,再创吴文化辉煌”的指导思想,在规划设计上,为达到苏州园林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意境,邀请苏州造园专家们几经易稿而定局。同时遍请苏州香山的碑刻、木雕、砖雕、石雕、泥塑、彩绘、油漆等方面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还大量收集元、明、清时代的三雕珍品装点园林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陈家花园特别精致、通透,一草一木都蕴含着诗情,一砖一瓦都闪烁着画意,漫步园中,便沉浸在典型的江南住宅文人山水园林氛围之中。园内亭台楼阁构造精致。清远堂为园的核心,凭水而筑,四面廊窗、四望皆景。小兰亭俏立山顶,独眠云间。景明轩与水流云在轩隔水遥相玉立。浮翠画舫静泊柳岸,待人渡津。绿筠山房修竹拥翠,是主人在园内静读诗书与古圣贤对话之处。古戏台画栋雕梁,供主人闲时听曲观戏……春夏秋冬,闲坐园中,静观四季景色,碧水盈盈,细雨烟波。山涧流水潺潺,假山临水耸峙,长廊曲折通幽,石桥临水锁澜,廊桥飞虹卧波,池水碧波潋滟,林木葱茏秀翠,鲜花四季争艳。 后花园内亭台楼阁美不胜收,其中的绿秋亭更是非同一般,在这里,陈翠娥向落魄的方卿付出了自己的一颗芳心。她想接济表弟,又怕表弟方卿脾气犟,不肯收,便将传家之珍宝珍珠塔装在点心盒内,匆匆赶到后花园。两人便在这里相会,将装着珍珠塔的点心盒当作干点心赠给方卿,小姐千叮万嘱,挥泪而别。这就是戏曲、评弹中的“赠塔”一场戏的真实场景。<div></div><div> 归隐林下,宁静悠闲之余,主人还建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这就是后花园的古戏台,逢年过节或祭祖酬神时,陈氏家族就在这里唱戏听曲,自娱自乐。古戏台按照古典家庭戏台的规格建造,戏台顶部,中央藻井的彩绘图案为百凤朝阳,呈螺旋形上升。两旁立柱的木雕垂狮上和合二仙衣袂飘飘。屋脊上的“二龙戏珠”由香山太湖古建吴中泥塑第一人的吴小飞先生亲自塑造,气势夺人。檐脊上的四大金刚和蹲兽,山尖上的吉祥图案造型生动。戏台下部空悬于水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社戏古戏台临水的风格。戏台匾额“承平豫泰”四字,寓意天下太平,借戏曲音乐歌功颂德。正厅和两边亭台是贵宾看戏的雅座,回廊墙上嵌有十八幅历代戏曲人物故事,有“木兰从军”、“长恨歌”、“西厢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西施浣纱”等。按原址原貌恢复的古戏台再现出农耕时代的水乡文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