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石瓢壶全手工制作流程演示</h3> <h3>紫砂艺术展示</h3> <h3>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殁于清代顺治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形技法、器形设计以及属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做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不多,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h3><h3>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把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起来,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壶制法的一大飞跃;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时大彬听从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的饮茶习惯,把文人情趣引入壶艺,使壶艺与茶道相结合,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是最早发现原生态五色砂品种最多的先辈,完善了原生态五色砂的原始技艺。他创造了明代灿若披金的紫砂壶。树立了明代追踪紫砂原矿材质美。是一位把天然原生态五彩斑斓紫砂肌理材质美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宗师。给明代紫砂文化留下辉煌一页。<br></h3> <h3>于是就有了“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人间珠玉安足取,其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名句。也是对紫砂独特的天然材质的赞誉,紫砂成为一种文化空前繁荣。</h3> <h3>1964年在南京出土的明代嘉靖十二年吴经提梁也证明了原生态粗砂颗粒质感之美,也是宜兴紫砂独树一帜的开段。明清时期涌现了大批紫砂巨将,他们大都采用原生态的炼金术泥方法,紫砂器完全从陶器中独立出来,那些古朴自然,色彩斑斓的紫砂肌理材质美反映在一段时期的紫砂器上。显而易见,紫砂壶已不是普通日用品了。</h3> <h3>宜兴紫砂不仅我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也是独树一帜。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及国家对紫砂矿产资源的保护,传统的手工炼泥渐渐被人淡忘。有的市场还出现了紫砂代替品,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紫砂的概念。由于人们对紫砂认知程度的提高和环保养生的需求,所以寻求古法手工炼泥传承全手工制壶,必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不但让天然如玉的原生态紫砂返璞归真,而且也让 使用透气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彰显了紫砂的独有特性。既开拓了市场,也弘扬了紫砂文化。</h3> <h3> 赵国民,高级工艺美术师,东方陶缘紫砂艺术馆艺术总监,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会员。艺名:三木陶人,出生在艺人世家,自幼热爱艺术。96年开始研究紫砂, 2000年创建东方陶缘紫砂艺术馆。渉陶二十年来不但传承全手工制壶技法,而且一直追寻古代练泥方法,数年来经过不断收集整理,苦心钻研。亲自采矿烧试,发现数百种黄龙山矿砂矿源,追承明代原生态天然辉煌灿烂的紫砂异彩。溯源探古用最原始简单练泥技法选矿,风化,锤炼,过筛,搅匀,陈腐。融合五彩斑斓的多种原矿砂料复原了时大彬的曾经璀璨夺目的原生态“五色玉砂”。并经过多位大师指导,千百次实验逐渐掌握了明代粗砂极限坯体成形高难度的古法技巧。以全手工为主再现了原生态紫砂精彩。壶胎材质如玉,翡翠,玛瑙,象牙,田黄等天然珍宝粉碎融合。色彩斑斓,刚柔并济,古意苍茫,粗犷豪放,大雅不雕,好似诉说着一段日月的轮回。把紫砂的原始美,材质美,肌理美,厚重美,古朴美发挥的淋漓酣畅。升华了原生态紫砂如玉的至高境界;还原了紫砂特有的最佳透气性;提高了紫砂壶的环保养生价值;表达了紫砂材质自然美为第一价值的完美境界;弘扬了紫砂文化。作品一经推出受到业内专家的关注及藏家的青睐。</h3> <h3>作品赏析</h3><div><br></div><div>石瓢壶</div><div><br></div><div>这把石瓢依据顾景舟60年代石瓢制作,身筒表现强度恰到好处,十分精神。配以古朴自然原生态五色砂,行云流水的嘴把过渡线,使这把石瓢饱满而不臃,丰腴而不带骨,饱满而具有劲道,深沉古雅,天然粗砂质密,肌理珠珠隐现,再现古代“石铫”的叫法。表现石瓢的大气辉宏尽在风流。</div> <h3>星云壶</h3><h3><br></h3><h3>球形代表宇宙之大的空间美,忽闪忽闪的星星若隐若现,撒满了整个天际,其间有银河穿过,壶盖用八卦图案,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透析了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五色砂的妙用,凝似璀璨的天然宝石尽是灿烂迷人。壶形简单流畅,意味深长。使人敞开心怀,赏心悦目。</h3> <h3>大彬如意壶</h3><div><br></div><div><br></div><div>大彬如意:也是一款经典器型,为明时时大彬设计制作而成,其时有“明代良陶让一时”之说,时大彬设计此壶既有“事事如意”的寓意,又有以三足撑体寓意“鼎立”之势。</div><div> 所谓壶中天地宽,一壶一世界,此款壶器型素净雅致、古朴,壶身浑圆,口盖宽阔,三弯嘴内敛,气息庄端,且聚气,壶盖的如意图案象征吉祥如意,一生接福,最出彩的部分为三乳足,使得整个壶型稳重,支撑整个壶体,使得大气恢宏。此壶用天然五色砂更具庄重古朴,生华了时大彬经典作品。</div> <h3>传炉壶</h3><div><br></div><div><br></div><div> 传炉:传统经典大气恢宏,古意沧茫,手工练泥五色粗砂,全手工制壶,壶胎面那天然白砂红砂相间,钢柔相济尽善尽美,古朴典雅,彰显传炉的魅力,将紫砂的原始美,材质美,厚重美,古朴美,大雅不雕,粗旷豪放的原生态色砂发挥的淋漓酣畅。坯体较薄,其透气性无一论比。</div><div>传炉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风韵,堪称佳品。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然欠缺考据,众壶友多不知此壶,今东拼西凑,略言一二,聊做无米之炊。 </div><div>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br></div><div> 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现存最有名的传炉壶当属原藏于许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br></div><div> 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盖为桥扭。传炉的名称来历又是什么呢?似乎难以考据,但就作者的见解来说可能性有二。<br></div><div> 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游尽天下名山,与丹术,医道颇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抚州南城)觉得泉水清冽脱俗,于是传炉炼丹,留恋泉石之间,至今,葛洪仙井遗迹犹在。麻姑泉酿酒又称寿酒,洪祖以其水炼丹求寿成仙,而人寿之极致又称茶寿。今以阳羡砂壶,仿传炉之型,饮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br></div><div> 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皇帝召见新科进士。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宫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将壶名取为传炉,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吧。<br></div> <h3> 禅宗有公案曰:“当年无人处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有人处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今得个歇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h3> <h3>粗砂壶的独特性:</h3><h3>1.原矿砂颗粒突破极限性,可塑性相对变差,增加了成形难度及烧成难度。</h3><h3>2坯体吸水率8%,气孔率15%比正常紫砂壶高1倍,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好,盖不夺香,既有保味功能,又无熟汤之气。</h3><h3>3冷热急变性好,寒天腊月,沸水入壶也不会炸裂,也能放置文火上煮也不易烧裂。</h3><h3>4.粗砂紫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时不炙手,饮茶时急而不烫。</h3><h3>5.有粗犷豪放,古朴雅致之美,表面光润如玉又不失把玩。</h3><h3>希望一路走来对艺术的感悟能与您共鸣,为您的生活点彩添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