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的湖中间,有一个用水草搭成浮在水面上的巢穴,两只小鸊鷉正在轮流抱窝孵卵,大约每20分钟或半小时换一次班。卵是白色,共有四个。负责孵化的小鸊鷉忠于职守,专心致志,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把卵翻一翻,以便均匀受热。另一只则不断地叼来水草絮窝。3月27日上午,我在这里拍摄了两个多小时,真有点舍不得离开。</h3> <h3>小䴙䴘(Podicepsruficollis;little gre-be) 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一种。体小(27厘米)翅长,繁殖期喉及前颈偏红,头顶及颈背深灰褐,上体褐色,下体偏灰,具明显黄色嘴斑。非繁殖期上体灰褐,下体白。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故又名水葫芦。</h3><div>小䴙䴘是中国最常见的水鸟之一,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及海南岛。在北京的莲石湖,在河南三门峡的黄河边,在黑龙江乌裕尔湿地的水面上,随处可见小。</div> <h3>小鸊鷉喜在有丰富水生生物的湖泊、沼泽等地活动。常成分散小群。食物以小鱼为主,偶尔也会捕捉小虾或水中的小型节肢动物。它们潜水能力很强,游着游着,一个猛子扎下去,几分钟后,会在远处浮出水面。逮到的鱼要叼到水面,颠来倒去半天才吃下去。</h3><div>小不会高飞。受到惊扰,常贴水面飞跑,身后划起一串水花,并发出一串银铃般的叫声。</div> <h3>繁殖期以水草营造浮巢。一窝卵4~8枚,孵出的小鸟有时候背在父母背上。幼鸟头部具有鲜明的黑白色条纹,在学会潜水前主要依靠成鸟提供小鱼、水生昆虫等食物。小䴙䴘幼鸟易受到夜鹭、大型食肉鱼类袭击。</h3><div><br></div> <h3>小䴙䴘全世界记录有10亚种,中国有3亚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由于大量湿地遭受到填埋、围垦、污染、养殖业等不同程度的破坏,适宜生境不断减少,小䴙䴘的适宜分布地日趋破碎。</h3> <h3>一个在孵化,一个在絮窝</h3> <h3>忠于职守,专心致志</h3> <h3>累了,活动活动</h3> <h3>要换班了。换班时,好像互相在商量什么。</h3> <h3>接班了</h3> <h3>接班时要仔细观察一番</h3> <h3>趴下之前要收腹,这个动作有意思</h3> <h3>为了让卵均匀受热,要不时的翻弄一下。</h3> <h3>有时要把窝再踩一踩</h3> <h3>成双成对儿,分不清公母。</h3> <h3>一边孵化,还一边办事,有点不大正经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