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真正的国之脊梁!他为国家隐姓埋名30年不见亲人,却说无悔今生.....

小美

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在中国最贫弱的年代,为了研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攻击型核潜艇,离家30年,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将自己一生默默奉献给国防科技事业。直到几年前,他的名字才被人熟知。当他在《开讲啦》进行自己的“闭关演讲”时,撒贝宁说:“这是节目开播以来最震撼的一次公开课”,几乎每个听了他故事的人,都泪如雨下… <b><font color="#167efb">01</font></b><div> 从1958到1987年,近30年间,黄旭华一次家也没回,连通讯地址也没敢告诉家人。30年间,他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隐姓埋名,默默无闻,被亲人误解。直到1987年,通过一篇报告文学,母亲才得知儿子这些年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div><div><br></div>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可因为中国无一人了解相关技术,1959年,赫鲁晓夫来访,我们再次提出了研制核潜艇一事,希望苏联方面能给予协助。然而,赫鲁晓夫非常傲慢:“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不是你们中国可以搞的!”毛泽东一听,愤怒地站了起来,“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人生。 <b><font color="#167efb">02</font></b><div> 1924年2月24日,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父母皆行救死扶伤之善,开设药房,悬壶济世,仗义疏财。看到父母的善举,受人尊敬,3岁便能唱颂歌的黄旭华,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就在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他在长兄带领下辞别双亲,走了4天抵达百年名校聿怀中学。因日本人的炮火,学校迁入山区。日机整日轰鸣,宿舍条件极差,不到两年,战事越发吃紧,黄旭华又只能去广西求学。</div> 听着隆隆炮火,看到同胞备受欺凌,黄旭华心中隐隐作痛。“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受欺负?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中国,连一张课桌都摆不下?”1941年,黄旭华又花费两个月,经韶关、坪石、湘南抵达桂林,路上风餐露宿,差点饿死。在桂林中学,他接受严格系统的学习,不仅领略了柳无垢的渊博学识,秉承了数学老师许绍衡的代数才赋,并开始思考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造大炮,造军舰、中国之所以弱,就是因为国防科技太落后了。” 日寇的铁蹄逼近桂林后,黄旭华不得不再次离开。这一路上,历经艰险,错过招考,又让他在大学门外多学习一年,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进入造船专业学习,以图科学救国。大学期间,黄旭华非常刻苦,系统接受西方知识体系,得到了许多造船大师的指点。此外,他还多才多艺,救助地下党,成为许多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在这4年里,他时刻记着理想,唯一的心愿就是尽快成长起来,为祖国的国防做贡献。 <b><font color="#167efb">03</font></b><div> 毕业之后,因为行政能力出色,黄旭华本可以走上仕途。但从政不是他的追求,技术工作才是他的理想。经过反复向上级申请,终于来到船舶工业管理参与制造。一年后,在同周总理、聂荣臻等人,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喊出那句口号:“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随后,国防科委组建成立,一个研制导弹核潜艇的29人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黄旭华就在其中。就在这一年,他辞别了父母,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工作,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也没有留下一个通讯地址,一走,就是30年。</div> 队伍组建起来了,面临的困难也跟着来了。整个研发团队无经验、无技术,当时别说是制造核潜艇,大家连核潜艇见都没见过。很多人臆想当中的核潜艇,就是在常规潜艇中加个核反应堆,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最终,团队先从调查入手,在浩瀚无边的报刊里面,大量收集各种核潜艇零碎资料,汇总成一个核潜艇的总体布局。不久后,团队又得到两个玩具模型,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科研队伍坐实了资料内容。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都靠算盘和计算尺。为了得到最准确的计算结果,团队分成两组彻夜反复计算,如果得出的数据不统一,就全部推翻从头来过,直到得出一模一样的数据。此外,潜艇的重心、重量,直接关系到它的不沉性和稳定性。没有高科技测量和控制手段,团队就只能用最笨的方式,在舱台入口处摆一个磅秤,进舱和出舱无论拿任何东西,都必须在上面称一下,这样“斤斤计较”的办法,贯穿在整个研发过程中。 <b><font color="#167efb">04</font></b><div> 1965年的春天,科研团队来到渤海湾一个荒岛,在那里成立“核潜艇总研究设计所”,黄旭华被任命为总设计师。荒岛上乱草丛生,条件极苦,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大家不但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关,还要顶住一些外界的运动干扰。研制过程中,黄旭华设计了7个专攻技术,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在攻克这些难关时,他的领导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当时正是他在的决策下,核潜艇解决了重大难题。</div> 核潜艇发射导弹,自身稳定性极其重要,据说,美国为此在舱室里面,专门安装了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利用其加速旋转来稳定潜艇。可是按照当时中国的技术和生产力,要制造这样一个体量的陀螺,几乎可以说是天方夜谭。<div><br></div><div>另外,加入陀螺需要扩大舱室,最终将会严重影响潜艇速度。面对难题,黄旭华发动理论研讨,反复验证数据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在稳定仪上下功夫,不需要放这个陀螺也可以。”结果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美国这么发达的国家都在用,万一我们不用,以后发射出去,打不中或者潜艇翻了,谁负责?”面对这样大的压力,黄旭华觉得,只要理论和数据可靠,就不能迷信美国的技术。请示上级后,最终放弃了陀螺,事实证明,黄旭华是对的。<div><br></div></div> 在潜艇的线型上,美国尝试了每种设计,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可黄旭华觉得,一万年太久了。在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后,他直接选中了水滴线型,这大大缩短了整个研发过程。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65年上马,1974年正式交船,对于科技落后、经验全无的中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b><font color="#167efb">05</font></b><div> 核潜艇的研发,最关键的是极限深潜,这个实验风险性非常大,扑克牌大小的铁皮在水下,要承受一吨多的海水压力。每一个焊缝和管道都要经受考验,最小的疏漏,都可能艇毁人亡。</div><div><br></div><div>当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深潜时,就出现过“全军覆没”的重大事故。所以在深潜实验之前,不少科研人员都写好了遗书。黄旭华当时也十分担心,“如果有什么知识超出我的范围,有什么潜在危险我们不清楚,那这次实验万一出了什么事,我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他当即做出一个决定,跟着试潜人员一同下水。</div> 最终,极限深潜成功,黄旭华像孩子一样兴奋飞奔。他是世界上首个亲自下水,做深潜实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当初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成为62岁的老人。试验成功后,他兴奋提笔:“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1987年,中国的核潜艇,还创造了当时世界最高潜航纪录,在规定海域水下航行长达90天,打破了美国84天的纪录,总航程相当于赤道一圈。<div><br></div> 丰硕的科研成果,都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热血年华换来的。30年里面,他从没去过老家,连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一面。家人知道他在北京工作,但从来不知道他在做什么。<div><br></div> 直到1987年,上海的一篇报道文学,讲述了核潜艇研发的过程,这都不能透露黄旭华的真实姓名,只能用“黄总设计师”替代。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因为文中提及黄总设计的妻子,老人家这才知道儿子的事业。她把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是满脸泪水,并特意将全家人叫到一块:“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黄旭华曾经对别人说过:“如果你想要升官发财,不管你有多高明的技术,都不要到我的团队里来!”在这个核潜艇科研团队里,每一个都用自己无悔的人生,为国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div><br></div><div>曾经有人问黄旭华:“您对忠孝二字有何感想。”老人家铿锵有力地说:<font color="#ed2308">“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font>我们核潜艇战线的广大厂工,他们呕心沥血,淡泊名利,隐姓埋名,奉献了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如果你们要问他们有何感想,他们会无比自豪地说,<b>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他们,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述,他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b></div> <b><font color="#167efb">06</font></b><div> 虽一生奉献科研,但黄老并不严肃刻板,晚年生活也充满乐趣。黄老擅长扬琴、口琴,还会拉几曲优雅的小提琴,周末常带着儿女们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开一场演奏会。</div><div><br></div> 更厉害的是,黄老祖父是前清武秀才,父亲也略通一些武艺。黄老幼时练过套路、长拳,后来还将太极和各种长拳结合,自创了一套拳法作为晨操。有一天,黄老在阁楼上取东西,脚下一滑,眼看着人要摔下来,只见黄老一个后空翻平安落地,当时就把小女婿给惊到了。 黄老能有如此成就,当然也离不开夫人的默默支持。当初深潜实验下水之前,明知丈夫此去会有危险,夫人李世英还是对他说:“你必须去,你要是不去,以后这个队伍还怎么带?”黄老将老伴儿称为“三品夫人”,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老伴儿则将他称作“客家人”,每次黄老从单位回来小住,李世英就打趣说:“又回家做客了?”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b><font color="#167efb">07</font></b><div> 约翰·肯尼迪,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font color="#ed2308">“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些什么,</font><font color="#ed2308">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font>。”现如今93岁高龄的黄旭华老人,最大的梦想,依然是核潜艇,他希望中国的国防科研,能够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至今还在培养新的技术人才,为科技发展奔走呼号。我们能享受和平与安稳,全都离不开黄老这样的人,离不开他们一生默默奉献。他们在祖国最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的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再多的语言,</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都不够表达万千敬意,</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记住,</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他们一生无悔的付出!</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再次向他们致敬!</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