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同里古镇(一)嘉荫堂

岁月如歌

2012年12月下旬,我从浙江乘车,来到了江苏苏州的同里古镇,它位于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东北,距上海80千米,距苏州20千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div><br></div> 苏州是闻达世界的江南水乡,拥有周庄、同里、木渎、西塘、甪直等知名古镇而响彻全球,而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古镇中,同里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同里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于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建筑依水而立,镇被水抽丝剥茧般环绕分割,而水依偎着镇蜿蜒汇聚,宛如一个隔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让人沉醉不知归路。<div></div><div><br></div> 同里镇位吴江市东北部,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之畔。属太湖水网平原中的湖荡平原,周边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浜密如蛛网。 镇区东临同里湖,南滨叶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已围垦),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淞江,东北连通澄湖。镇内被“川”字形市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割,形成15个圩。沿岸“屋宇丛密,街巷逶迤”。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div></div><div><br></div> 同里镇区市河总长5.14公里,面积9.37公顷,平均每个市民占有13.9平方米;石驳岸总长6.04公里,临水民居5.46万平方米,占民居总建筑面积的36.9%。市镇布局一切环绕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桥、民居、园林等融为一体,构成了古镇同里特有的水乡风貌。明定同里“前八景”中,不少景观也以水为背景,以水定景,如“九里晴澜”、“莲浦香风”、“水村渔笛”。“后四景”中“罗星听雨”景观,更是以水景为特色,被誉为“蓬莱仙境”。<div></div><div><br></div> 历史上同里的园林构筑都与水连在一起,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诗人叶茵构筑别业,称“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如“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相联的水上景色。元代,同里的“水花园”为叶振宗所居,地广数里,在同里湖畔。明代同里有“湖林别业”,为任秀之园第,地处庞山湖畔。清代有著名的贴水名园"退思园",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指出: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陈从周教授还高度评价了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div></div><div><br></div> 同里,邂逅那千年一场的艳遇<div></div><div>去年,今日,你在那里我在同里,</div><div></div><div>穿越一座桥又一座桥</div><div>听说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有一个说法</div><div>那五十五座桥又该有几多动人的传说呢</div><div></div><div>我想我的前身就在这里</div><div>从千年之前就在这里了</div><div>我可能,就是同里的一棵香樟树</div><div>守着这静静的河儿</div><div>守着这沉睡的院子</div><div>守着这粉墙黛瓦</div><div>守着守着,就从前世守到了今生</div><div>...... </div><div></div><div> 某年、某月、某日 </div><div>你在这里,我在同里</div><div>艳遇千年,今生同里</div><div></div><div><br></div> 看看,一名穿越千年的女侠,来到了同里,手执长剑,静静的站在在小桥之上,桥下是脉脉含情的流水,她为什么要穿越 千年,来到这个时空,一定是追逐她渴求的所谓的爱情。 手在轻轻的擦拭着冷冷的长剑,那个他如今在何处?千年之下,这样的情愫,令人唏嘘不已。 哦,这不,那个他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了,茫然的望着这位从远古而来的美女,不知道自己和她为什么会有着千年的相约,千年的艳遇。你先把剑交给我吧,其他一切再谈哦! 只是在同里,人好象在记忆和唤醒中行走”...同里的名人故居非常多,这些故居大多都以“堂”来命名,崇本堂、嘉荫堂、耿乐堂...等等,每一座堂中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而里面大多是原汁原味,很少有人为修复的痕迹,斑驳的老墙里面是岁月的流淌,在唤醒着人们思古的幽情。 沿着小河边的路,一边慢慢踱着步,一边欣赏着同里水乡的美景。 穿过曲折的小巷,来到了一个叫嘉荫堂的地方。 位于江苏吴江,建于民国十一年间(1922年),宅主柳炳南,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柳亚子先生曾在此居住。<div></div><div>嘉荫堂的正门采用石库门式的墙门,其墙面所用原料比较细腻又用经过水磨加工的细清水砖砌成,并加以灰浆勾维,使墙面更显得整洁光亮。虽未登堂入室,却已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穿过门厅抬起头来,只见‘福、寿、禄”三星跃居正脊中心,额首微笑,似乎正在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div><div></div><div>嘉荫堂的主建筑俗称“纱帽厅’,系仿明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图画,让人不由拍案叫奇。这组木雕现已被(中国戏曲志·苏州分卷)收录。</div><div></div><div></div><div> 出嘉荫堂沿粉墙而下,就来到嘉荫堂的后街,这里街绿水曲,水随路转;街上行人悠闲,岸边绿树婆娑远处渔歌伴夕阳西沉,近处画肪随绿水乐去……这一切仿佛都在暗示:何回你再来?</div><div></div><div>嘉荫堂像从远古岁月飘来的一首歌,一首宁静恬淡的歌,久久地在游人心中回荡。</div> 嘉荫堂门脸并不气派,临街一道普通围墙,一樘石库门,显得非常简朴。门外两边墙上各镶一块黑色石板,左面是“嘉荫堂”方匾,右面是《嘉荫堂简介》。看了简介,才知嘉荫堂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主人柳炳南系吴江北厍(音舍,用于村名)人,原在芦墟开油坊,发迹后迁到同里。据说,这堂名还有些来历。柳炳南祖上在北厍原有一座老宅,到其祖父则增建了一座“绿荫堂”。不料民国八年时,遇上一场大火,绿荫堂化为废墟。三年后,柳炳南到同里购地建宅,为纪念绿荫堂,将宅名取为“嘉荫堂”。嘉荫堂占地一亩四分,共有四进三十二间房屋。 “三星高照福禄寿”。回头再看门厅屋脊中间刻一幅“松鹤长春图”,与正厅屋脊雕刻遥相呼应,是建筑工人的匠心构思。正厅嘉荫堂为仿明结构,因梁头棹木仿明代官帽上的帽翅,俗称“纱帽厅”。厅上宫灯高悬,落地长窗,红木椅几擦得锃锃亮,大青方砖整洁光滑,天然几上摆放着常绿盆景,正梁上高悬著名书画艺术家钱君匋先生题写的“嘉荫堂”横匾,堂上挂一幅松柏长青图,两侧有一副对联:“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道出了主人诗书传家的耕读家风。正厅的木雕颇多,都很精致。五架梁两侧中心刻有“八骏图”,梁底刻有“称心如意”和“笔(必)锭(定)高中”等吉祥图案。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梁头棹木“纱帽翅”上刻着“三英战吕布”“古城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八幅《三国》戏文透雕。这些戏文透雕已被《中国戏曲志》收录。五架梁的两端刻有“凤穿牡丹”,鹤胫轩中间双步梁两侧刻有梅、兰、竹、菊,东西尽间双步梁上刻有“国色天香”,落地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中间四扇刻的是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等花卉。两边裙板一幅是寓意“金玉满堂”的白玉兰,一幅是寓意“蟾宫折桂”的桂花。真是内容丰富,美不胜收。 衍庆楼即内宅堂楼。可见门楼上枋刻有“暗八仙”浅浮雕,下枋一块玉中心刻有“福禄寿”三星的深浮雕,字牌上刻着“厚道传家”四个大字。移步衍庆楼内,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名人轶事木雕,历历在目,观者无不为之倾倒。位于衍庆楼西北隅还有一座“水秀阁”,小阁临水而筑,小巧玲珑。置身其中,近可闻风声、水声、鸟叫声,远可观小桥驳岸,老树苍翠,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去。 走过嘉荫堂,是一个庭院。东侧粉墙下,有座湖石砌成的花台,台中植有丁香、玉兰,垒着几块通透的太湖石,给古朴典雅的嘉荫堂增添了几分生气。庭院西侧是三曲长廊,将正厅与后楼联结贯通。沿着曲廊,过一座戗角高翘的半亭,便是内宅堂楼——衍庆楼。堂上高悬“衍庆楼”匾额,中堂挂一副山水画轴,旁边一副对联:“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那是读书人家四季花香,琴声、书声,声声悦耳的儒雅气氛。衍庆楼五架梁浮雕有“敦颐赏莲”“踏雪寻梅”儒教故事。在柏口枋上,所施线脚既有实体线脚,又有缕空花纹,斜撑上则悬着一只精致的花篮。 崇本堂位于同里古镇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与嘉荫堂隔河相望。崇本堂原为同里富商钱幼琴宅第。民国元年(1912),钱幼琴购买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为崇本堂。该堂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五进,包括门厅、正厅、前楼、后楼、下房等共25间。其中第三进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建造。新中国成立初,崇本堂收归国有。前二进先后做过邮局、托儿所、法庭,后进曾作民居。1991年崇本堂被定为太湖风景区旅游景点,动工修复,1993年元旦正式接待游客。 门厅、正厅和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分隔。门楼过道左右两侧均设有“蟹眼天井”,天井虽小,但其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水,又能防火。门厅东侧辟有一条狭长的备弄,使每进房屋院落既分隔独立,又串连为整体,这是江南深宅的特色之一。从正厅到后楼,呈前低后高结构,利于房屋通风采光。 正厅布置为婚礼厅,厅内陈列着上海越剧团出资,按照同里旧时婚俗制作的蜡像婚娶场景。迎娶彩舆鲜艳夺目,吹鼓手姿态各异。喜堂“囍”字高挂,一对新人牵彩作行状,场面十分喜庆。厅内有一对联为“千里姻缘一夕会,半生结缡百年亲”。<div>前楼布置为“福寿堂”。高悬斗大“寿”字,条桌上供奉福、禄、寿三神像,左右两幅立轴写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左边站立着手执龙头拐杖的“老寿星”蜡像。</div> 后楼为主人的起居楼。<div>穿过门厅进入庭院,庭院两侧叠湖石花坛,左种天竹、右植红枫。崇本堂共有3座砖雕门楼。第一座门楼在庭院西北,门楼上方设仿木结构的飞椽斗拱,拱顶板上刻有夔龙细纹。下面是花岗石制作的条石门槛,中置“黄狼箱”活络门闩,“一块玉”两端有如意香草纹,中间的“包袱巾”上刻有宝相花、“鲤鱼跳龙门”的深浮雕。门额两侧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画,门额上刻着“崇德思本”4个大字,寓意“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砖雕正脊还有一幅“望子成龙”图。第二座门楼在庭院第二进处,门楼上方雕刻着5只蝙蝠,意为“寿、富、康、德、善”五福齐备,门额上书“敬侯遗范”4字。门额两侧各有1块人物、树木、动物深浮雕,下方是“寿”字、长青藤、百吉图等吉祥浮雕。第三座门楼在庭院第三进前,门楼上方雕刻着5只仙鹤,有的在云中飞翔,有的在地上站立。门额上书“商贤遗泽”4字。门额两侧各有1块喜鹊、梅花或花木雕刻。</div><div> 崇本堂的最大特色是其拥有民族古典风格的各种雕刻,仅木雕就有一百余幅。这些木雕图案有的象征“富贵平安”、“多子多福”,有的暗喻“比翼长春”、“喜上眉梢”。特别是正厅长短窗腰板上的《西厢记》剧画,从“张生游殿”到“长亭送别”,共有14幅,画面简洁、构图活泼、刀法圆转、形象逼真。</div> 同里,如同威尼斯一样,水多。古镇四周有五个湖: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庞山湖、九里湖,如众星捧月一般,将古镇环抱其中,又使古镇似睡莲般安详地荡漾在清波之上。镇内横贯15条小河,把整个镇区分割成十余个小岛,通过49座不同年代不同建筑风格的小桥,把全镇精妙地连在一起,街因水曲,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通舟。黄昏时分,当你漫步在镇的石板小路上,夕阳给石板涂抹上一层金黄,清冽的河水在桥下无声地流淌,绿树间不时传出一两声脆脆的鸟鸣,不由为之怦然心动。难怪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江南小镇》中写道:“周庄对于我,是乐于参观而不会想到要长久驻足的,而同里却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div></div><div> 正因为同里桥多,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由此衍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其中数“走三桥”最有意思。“三桥”指的是分跨两条河道、紧靠在一起形似一鼎三足的太平桥、古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石板桥均为单孔桥。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太平桥和长庆桥,一为梁式,一为拱式,而形为半月的吉利桥,处于太平、长庆两桥之间,三桥都有花岗石凿刻的楹联,其中吉利桥南侧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楹联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简洁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三桥之间的驳岸上置有花岗石栏凳,可供游人驻足歇息。若于吉利桥北岸环顾三桥,则小桥如虹卧波,河水明净似镜,波光桥影在绿树掩映下充满诗情画意。</div><div></div><div> “走三桥”又称“走平安路”、“走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盼。旧时不少地方都有此风俗,但不同地区,内容也各有差异。据说,广东汕头一带,每年元宵节夜,到处张灯树,扮八景,乡民则提灯游行,奔走于各桥之间。而在苏南地区,则是妇女的一种避灾求福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夜,妇女要走过三座桥,如此可免百病。明代人周用曾作诗曰:“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然而,同里的“走三桥”更富有文化情趣和地方特色。旧时,镇上人家有了婚娶大喜,都要喜气洋洋抬着花轿,鼓乐齐鸣,绕着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荡悠悠”地走上一圈,民谚称:“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老人逢到66岁生日那天,要在午餐之后串走此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保平安,求长寿,讨个“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的吉利。现在,就连婴儿满月之日,也要由母亲抱在怀里走此三桥,以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三桥,也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吉祥之物。</div><div></div><div> 如果你有机会到江南同里古镇,不妨也“走三桥”,美好的祈求伴随着你:“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工作顺利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div> &nbsp;江南忆,最忆是同里<div><br></div><div><br><div>走过一程程的路,迢迢到江南,绿山秀水精致园林不能算不美,却无法让人沉醉,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没见肤如凝脂娇巧秀丽的苏杭美人,这不是我梦中的江南。<div> 原以为是因脚步太匆匆,有许多内敛的美无法细心去体会,才有这样微微的遗憾,到了同里,才知有的东西是会一下子契入心底的。但却不是那种电闪雷鸣式的震撼,而是那种亲切的绵密的溶入。仿佛那里曾经有你的一个旧梦,或者有你无数次的向往,游走在那里时,会有一种虚幻的真实,真实的虚幻,心会变得妥贴而宁静。而在那一刻以前,我只知江南水乡有周庄,却不知同里。</div><div> 落入眼里的是古朴的同里,醇厚的同里,清疏的同里,从容的同里。没有记住同里有多少年的建制,但物与人都透着一种幽幽的古韵。古旧的单孔石桥桥面是用几丈长的青条石铺就的,数百年的踩踏让石面光滑如鉴,石与石之间则早已离开几分宽的缝隙,透过桥面能看见桥下的清波。房屋临水而建,错落有致,皆青石青瓦,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明明暗暗地掩映在香樟树的影中,意趣恬然。最惹人遐想的是那老屋子夹着的小巷,宽不过几尺,却曲折悠深,踩着脚下石铺的小路,就不由盼着有一场微雨悄然飘落,或许会逢着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含着丁香一样的愁怨的姑娘,就不由折服于戴望舒的笔下经典。</div><div> 沿着小街徜徉,听见民居里传来的哗啦哗啦的麻将声,却不闻人语响,想必多是一些鹤发童颜的老者娱乐消闲,而非赌者之聚,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人自然是会长寿的。更有一些老人,坐在门前的阳光里,手拿一把小钳,一粒一粒地剥着芡实,手边堆积的皮壳仿佛剥落了的过去的时光,与一脸的淡定平和是那样地和谐。年轻人们不会这么悠闲,打点了小生意招揽游人,却也不像有些旅游点上的小贩急赤白赖的样子。有许多做点心的店铺,前店后厂,现做现卖,先尝后买,尝完了不买也绝不会给你一个白眼的。有种点心叫袜底酥,形如袜底而得名,听着不雅观,看着也不像好吃的样子,可一尝之下,谁也不拒绝不了,让人感叹朴素的力量。在两个对开的门店边,一边是一位年老的的织娘坐在古老的织机旁,一边是满屋的粗布衣服在出售。那衣服无论素白深蓝还是条格,都显出手工的精细,想着织娘一梭一梭要多长时间才能织一匹布出来,穿在身上不免多出几分暖意,可是不敢买,像我辈偶尔逃离忙碌与窘迫的人,明日就又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中去旋转了,这样的衣服也就只能束之高阁了,还不如就让它挂在这里,装点日后不经意的梦境更合适。</div><div> 静静的同里,淡淡的同里,也在悄悄地变。我们乘的小船都是旅游公司的,船娘穿着统一的服装,载着一群群的游客在水街中穿行,过吉庆桥,吉利桥,安定桥,欢声笑语打破水乡的静谧,可我们知道同里是不适合喧闹的,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中,太闹了我们就听不到流水的细语与 乃的橹声。躲开城市的喧嚣来找寻一枕清梦的人们,想要这里是永远没有车马喧的世外桃园,而这里的人们也许很想自己的家乡受到全世界观光客的青睐,借此改变沿袭几百年的生活。就像曾与一位朋友说起西藏,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个美丽的高原,会不会破坏世界上最后的一片净土?改变那里纯朴的民风?朋友说,但会给那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一对永远的矛盾。</div><div> 同里随便一个角度就是一幅绝妙的风景,自然是画家摄影家的天堂。岸上有不少学生在写生,有青年男女相伴同行,旅伴笑说是以写生之名行谈情说爱之实吧,大家皆笑,想想也在情理之中,这样的风情气氛恐怕最容易孕育滋生最美的人间故事呢。</div><div> 但同里又实在是不适合有故事与情节的,她更适合去感觉,尽管每个人的感觉会不同。你会在自己的感觉里找到自己想要找寻的东西。</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