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东北来看雪--哈尔滨之靖宇街、老道外、松花江。(2017.2.2-2017.2.3)

桃花心木

<h3>这两天继续逗留在哈尔滨,主要赏建筑,享“冰趣”。</h3> <h3>2号早上,我们决定去逛逛百年老街(靖宇街) 。我们用百度地图导航,不记得是从第几道街走到二十道街,终于看见靖宇街的路牌。</h3> <h3>靖宇街是一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街道,全长2公里多,光绪六年(1880年)在今香坊、道外等地区已形成10余条道路街基,1881年第一条较长的土路太古街建成,抗日战争后期为纪念英雄杨靖宇,改名靖宇街。<br></h3> <h3>比起中央大街的修葺一新,这里的老建筑大多仍保留着沧桑的原貌,没有什么游客,似乎这才是这个城市最本真的样子。那些斑驳甚至已经有些剥落的墙面诉说着被光阴揉捻过支离破碎的记忆,纵横交缠剪不断理还乱的电线恰如其分的代表了说不尽的往昔,这一切,让人不禁想要触摸它们的过去,繁华或是经过战火的洗礼。它们曾经的主人呢?是满腔赤诚的爱国将领?远征的俄国军官?抑或精明的犹太商人?虔诚的法国传教士?而今那些忙碌着装卸货物的工人,聚在空场上唱老歌的老年人,是不是还记得这些老房子的故事?</h3> <h3>这是哈尔滨最早、最老的街道,其“资历”之高,不仅在于百年的历史,还因为它留存了太多革命活动的足迹。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周恩来早期来哈住过的地方,也在这条街上。</h3> <h3>在这黄色的房子后面,有一所靖宇小学。我们走了进去,马上有一个值班老师出来,我们表明了身份,就没有被赶出来。操场边的雪堆里还摆满了孩子们做的圣诞节礼物。</h3> <h3>我们是3号晚上十点多的火车,3号早上,我们再次去靖宇街的另一头--老道外的巴洛克风情街。这里完整保留珍稀建筑的同时,打造出各种各样的复古景观,让游客沉浸在古色古香的画卷中,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哈尔滨。</h3> <h3>走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h3> <h3>你也可以去黄包车上坐坐,体会体会那个年代的风情。</h3> <h3>当然,你也可以站在灯柱下等待艳遇。</h3> <h3>老道外大戏台。</h3><h3>这里还有二人转表演,可惜没有我们没时间欣赏了。</h3> <h3>看出这门的玄乎了吗?</h3> <h3>自行车太高了,我要爬上去!</h3> <h3>终于爬上去了。</h3> <h3>浪漫一把</h3> <h3>国际青年旅舍,里面的布局,音乐很有情调又悠闲,适合带上那一位来浪漫一翻。</h3> <h3>老字号“老鼎丰”坐落在这条老街。</h3><h3><br></h3><h3>早在二百年前,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古城绍兴巡访时,一次品尝一家果匠铺的点心,觉得风味独特,欣悦提起御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大字。意思是,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br></h3><h3><br></h3><h3>《老鼎丰》始建于1911年,是国家商务部首批重新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老鼎丰生产糕点上千种。其中月饼八大系列66套、217个花样。</h3><div><br></div><div><br></div> <h3>老鼎丰的冰糕味道不错。</h3> <h3>靖宇街老道外 的建筑是“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中国式西洋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璧。 这种“前店后院”的四合院式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很值得一游!</h3> <h3>也有部分建筑年久失修,或许它们将要面临拆迁的命运。</h3> <h3>2号早上,我们继续游逛冰封的松花江。<br></h3><div><br></div><div>看冬捕:前一天晚上就放好网,第二天一早,捕鱼人先用铁撬把放网口的冰撬松,然后用铲把冰铲开,再用勺子把冰碎捞上,最后收网,收了好多条鱼呐!那鱼捞出后十几分钟就会结成冰,两小时内放回自家自来水,暖和了,它会活过来的。</div> <h3>在位于哈尔滨城区冰封的松花江上, 每天都人山人海, 游客和市民纷纷到这里进行滑冰爬犁、抽冰尜、滑冰等冰上活动, 松花江面上成了天然的游乐场, 在严寒冬日里“冷中作乐”,纵享“冰趣”。</h3> <h3>抽冰尜</h3><h3>独乐乐的</h3> <h3>众乐乐的</h3> <h3>遛狗的</h3> <h3>还有冬泳场,不过没见人</h3> <h3>有滑冰爬犁的<br></h3> <h3>冰上摩托</h3> <h3>滑冰的</h3> <h3>还有叫不出名堂的</h3> <h3>码头上的船都被冰冻住了</h3> <h3>我们也来享受一下“冰趣”</h3> <h3>松花江上美丽的冰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