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3.0:自主、专精和目的

刘勇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号称集40年研究成果的著作,书中确实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心理学方面的实验。通过实验证实发现,<font color="#ed2308">传统的激励理念: "给我奖励,我就更努力",并非正确,旧有的奖励惩罚式的激发人们积极性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font><h3><br /></h3><h3>他提出了自称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极性的理论:<b><font color="#ed2308">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这个新系统的核心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而是自主、专精和目的。</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br /></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这本书读起来的顺畅感并不太好,可能与老外的叙述方式以及翻译有关。反正我并太喜欢这种叙述方式。</font></h3> <h3>这本书200多页,略显啰嗦杂乱,将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就非常简洁明了,他将人类的驱动力划分成三个版本:</h3><h3><br /></h3><h3><b><font color="#ed2308">驱动力1.0时代:生物冲动</font></b></h3><h3>人类的本能驱动力,要想尽一切办法要生存下来。人类自驱努力做事,一切只为了能够生存下来。</h3><h3><br /></h3><h3><font color="#ed2308"><b>驱动力2.0时代:寻求奖励,避免惩罚</b></font></h3><h3>这种驱动力推进了全球经济发展,近两个世纪尤为如此。自泰勒科学管理,将其体系化,并由此推向高潮。当今绝大多数组织和团体的管理,要想提高成绩、提高生产力、鼓励追求卓越,就要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简称"胡萝卜➕大棒"的激励措施。</h3><h3><br /></h3><h3>作者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激励措施存在7大问题:</h3><h3>1、令内在动机消失;</h3><h3>2、令绩效下降;</h3><h3>3、扼杀创造力;</h3><h3>4、抑制善行;</h3><h3>5、鼓励欺诈、走捷径以及不道德行为;</h3><h3>6、让人上瘾;</h3><h3>7、滋生短视思维。</h3><h3><br /></h3><h3>这种激励方式也不是都不好,它有局限性,在适合的环境中能够很好运转。<font color="#ed2308">这种激励方式适合在机械劳动的工作环境中使用,即重复、简单的工作,作者又称为"如果-那么"型奖励。如果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复杂工作,则不适用,如果采用则会引发上述一系列问题</font>。</h3><h3><br /></h3><h3>"如果-那么"型奖励模式就是,如果你达成……我就奖励你……</h3> <font color="#ed2308"><b>驱动力3.0:自我驱劢</b></font><h3>随着世界各地物质丰富,人们越来越富裕,需要更多的创造能力、共情能力、发明创新能力以及全局思维能力。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作热情的秘诀,就不是我们的生物性驱动力或者追求奖励、逃避惩罚的第二种驱动力,而是我们的第三种驱动力,是我们想要<font color="#ed2308">主导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能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种激励适应于创造性劳动环境之下,也称为"既然-那么"型奖励。这种奖励模式,</font><font color="#ed2308">先不设定任何限制,也不给予任何奖励承诺,而是只有在任务完成之后才给出奖励。</font><font color="#010101">如果物质奖励是在人们完成一项任务后出其不意的给出,那么人们比较不容易认为奖励是达成这项任务的理由,它对内部积极性造成的危害可能性也比较小。这种奖励是基于已经满足了基础物质报酬之后的奖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驱动力3.0有三个要素:</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要素1-自主:我做什么,由我决定</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b>工作内容自主,工作时间自主,工作方法自主,工作团队自主。</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公司在践行类似ROWE的工作法:只问结果的工作环境(results-only work environment)。Google公司给员工20%的自由时间,自由选择团队成员,用自己的方法做自己想做的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发现没有,能够实行并很好运行这种模式的前提提条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员工已经获得了基础物质保障,满足个人基础物质所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员工的能力素质非常高,自律自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3、所做工作是极具创意创造、较为复杂和挑战性的工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一点,可以应用在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将孩子的学习与成绩挂钩,这样就容易变成"如果-那么"型激励模式,如果成绩好……就……。孩子容易将注意力关注在成绩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学习上,要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和自我安排能力,自己安排自己学习。</font><font color="#ed2308">要将基于学习成绩的表现目标,转变为学习目标。如在英语学科上考试得90分以上是表现目标,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是学习目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要素2-专精: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要达到这一点,书中的观点与《异类》中的观点类似,要专注某领域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达到专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能够达到专精最关键的因素是"坚毅"。</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驱动力 2.0 需要付出,而驱动力 3.0 需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带来专精,把某 件重要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要素3-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b></font></h3><h3>使命、价值观,获得意义,延伸乐趣,基于内心驱动追求完美,持续改善,而赚钱变成副产品。对于企业而言,业绩目标依然能够更好达成。</h3> 整本书看完,一总结,很容易联想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惊人的相似。<h3>驱动力1.0:解决温饱问题。生理和安全需求是驱动力。</h3><h3>驱动力2.0:解决小康问题。近200年的组织基本都是通过胡萝卜加大棒激励和驱动,一旦员工解决了小康问题后,此激励方式就会变得力不从心了。</h3><h3>驱动力3.0:追求自我实现,寻求自主、专精和目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