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父亲的教育观(二)——焦建峰

梦回唐朝

<h1> 一个父亲的教育观(二)<br /> 焦建峰<br /> 曾看过一个亲子小故事,一位母亲非常重视并强调孩子的学习,所以这位母亲无论上班多忙、多累也要陪伴孩子左右,看到孩子学习疲惫时依然给予鼓励甚至拳脚相加,认为只要有好成绩就万事大吉了,没办法竞争是激烈的,现实是残酷的。她对孩子的希望都凝聚在成绩上,然而孩子反而越发"不听话了",逆反心理越加强烈,事事与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针对这样的孩子一部分家长束手无策,一部分家长则会选择更强硬的武力手段加以纠正,认为棍棒教育才是一剂良药。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的背后是否隐含着孩子思想上的反感、痛楚与委屈呢?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成长,孩子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那么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异于揠苗助长、本末倒置。<br />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完善的教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之。有时孩子不一定理解家长讲出的大道理,也许一个小小的礼物或者一个温馨的拥抱就会让哭闹中孩子安静下来。对于教育而言影响是关键、阅读是基础、宽容才是根本。很多家长都可以为孩子做一个好的标榜,可是当孩子一旦调皮、逆反、叛逆,与家长的思想出现冲突时,很多家长都会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平息内心的怒火,中国家长式教育则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调皮、逆反甚至叛逆呢?因为我们总习惯于把教育看成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有时与孩子成为好朋友,试图用他们的眼光看世界时也许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r /> 小学是孩子们心理与生理的成长期与发育期,培养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是做家长的首要任务,生活上需要孩子吃好睡香,学习上培养孩子逐步成为要他学变为我要学,让他逐步懂得学习是一种自信与荣誉,从单一的求知向理性的思维教育的延伸,给孩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传授,让孩子走向更理性的自我,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孩子上三年级了,虽然孩子经常看书,但对于写作还是不能把握要领与窍门,每逢写作文时他都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完全的表述出来,作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种启发与引导,告知他写作方法的同时还要启发他对事物多面性的分析、研判,从而做出更理性的结论。在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能体现孩子近阶段的思路与认知度,写作对于孩子是一项挑战,要让孩子写好作文必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需要经历学习、钻研、思考、实践、求实几个阶段,写作中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缜密与严谨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年代,时刻鼓励孩子要用一种严谨的精神去享受自我提升的获得感与满足感。逐步培养孩子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静下来能思的能力,将思路与思维相结合,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一种意识的转变,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br /> 作为父母应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前提与本质,让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潜力与张力,让孩子学习不觉得太压抑,生活不觉得太单一,读书不觉得太枯燥,娱乐不觉得太单调。俗话说:"大人怎么教孩子怎么长"寓教于乐中逐步培养孩子的模仿力、表达力、执行力、辨析力、理解力、意志力、观察力及抗压能力。有一次孩子玩一组庞大的插件玩具,几经周转就是不能完整的拼接出来,顿时信心大挫,将玩具抛在一旁。我便俯下身劝告他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坚持而不是轻言放弃,去专注一件事情而不是半途而废,勇于接纳失败带来的挫折感,抱有即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大事小做,急事缓做,循序渐进的克服身边的压力与烦躁。当矛盾、焦躁时学会暂时的放弃,转移注意力,先去做其它事情,一段时间过后调整思路重新来过,也许会有更广阔的认知,经过对孩子的心理梳理,不久他又重新恢复了自信心,将剩余的插件部分一气呵成。<br /> 培养孩子的同时我们做家长的也得到了提升,这是一种过程,也是对我们的生活、能力、阅历、责任等各方面的一项艰巨的挑战,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尽力为孩子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与心理依靠,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包容与赞许,让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树立正确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孩子期末考试后,虽然每科成绩都不是那么糟糕,但还是有失他平时的水准。看到他一脸沮丧,我并没有去责备他,而是帮助他从中总结经验并合理归纳,让孩子明白天使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里,生活如此,学习亦如此。很多家长都以分数来定位孩子是否优劣,一味的追求高效高能有时会适得其反。因为分数与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一时马虎、一时傲娇、一时贪玩、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思想与情绪,所以这时最需要家长向坚韧、乐观、自信的方向去引导并给予支持与理解,,让孩子接纳失败,正确认识失败才是最可贵的。真正成功不只是单方面的优秀,而是一种心态,处事不惊、临危不惧、从容应对、随机应变,也许才是孩子从考试中应提炼并汲取的人生道理。<br /> 教育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 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br />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