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岭头,现属于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村委的一个自然村。解放前是湘桂边陲上一重要交通枢纽,北右经板塘,江边洞通全州,左经新富洞,石塘通桂林,南直上经隔壁山通灌阳,东经隔壁山,聂家通湖南道县,是湘桂古大道和全灌古大道的交汇点。有商铺和火铺,可供路人食宿,在当时当地小有名气,因而被官方记载为一地标,故为古岭头战役。而红军长征时此战役真正的战场在隔壁山的砖瓦岭和烧天岭一带。 奉红三军团首长的命令,红六师十八团在行军途中危险的时候接到任务,在团长曾春鉴的率领下急忙赶往灌阳新圩接防。途中,敌军机不停地在头顶上飞来飞去,狂轰乱炸,极大地延缓了进程,到达新圩楠木山附近后,曾团长把两个营扼守在楠木山炮楼山,一个营布防于陈家背。11月30日,敌人使用了飞机,大炮,加之敌军预备队第二十四师和第七军独立团也全部投入了战斗,敌我悬殊力量相差甚大。团长曾春鉴预见部队有可能完全被敌人吃掉之情况下,被迫下令后撤,向布防陈家背的那一个营靠拢,但敌人死咬住不放,红十八团边打边向北湘江方向撤退,经过钟家村,下塘村,于下午14时左右来到全州隔壁山村烧天岭一带。与此同时,敌人从正面,后面,侧面向红十八团发起全方位,疯狂的进攻,以强大的兵力将十八团进行分割,包抄,围杀。十八团很快被敌人分割成一块块孤立无援的战斗单位,但他们没有屈服,在“为了苏维埃政权流尽最后一滴血” 的悲壮呐喊声中与敌人顽强的拼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红十八团两千多战士大部分都牺牲了,包括曾春鉴团长和政委吴子雄,只有为数不多的战士被后来红八军团,红十三师赶到支援后突破重围继续向湘江前进或隐姓埋名流落民间。再让我们来看看红八军团的情况吧,红八军团是红军长征快要出发时临时组建起来的,主要由红二十一,红二十三两个师组成,多为新兵,战斗力极弱,1934年12月29日午夜(30日凌晨),红八军团终于到达灌阳水车,碰上了断后的红五军团34师,他们心里总算踏实了一些,好不容易在此休息了一阵,正要吃饭时,接到军委经红34师转来的的电报“火速前进,不惜一切代价,必争二十四小时通过湘江,否则有被敌人截断的危险”接到命令后,红八军团告别了红34师,急速向湘江方向进发,由文市经干山岭村,鲁山村于30日15时左右到达隔壁山附近一带,可就在此时,西南方一带突然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侦察连跑回来报告说“出师至隔壁山的红六师(十八团)被桂军拦腰截断,挡住了去路”,红十八团顿时陷于了困境,红八军团长周昆立刻下达命令,火速赶往隔壁山支援红十八团,红八军团主力很快抢占了隔壁山的砖瓦岭,把指挥部设在隔壁山下广山西边的晋大夫祠内,把对面的云和庵设为了伤员救治处,这时桂军北上的覃连芳的二十四师也源源不断的开过来加入了战斗,双方发生了很为激烈的交火,由于敌方人数较多,武器装备又较我军优越,红八军团所有指战员都参加了战斗,包括时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掏出手枪参与了进去。而此时担任灌阳水车后卫的红五军团13师听到枪声后在师长陈伯均的带领下也赶来参加了战斗,敌机扔下的炸弹,大炮声,机枪声,冲锋号声,如雷般振耳,场面之血腥,损失之惨重可想而之,据后来数据统计红八军团在此损失一千多人,桂军也损失不少,突出桂军的重围之后,红八军团带领为数不多的红三军团红六师(十八团)的战士们向北在古岭头和红十三师分道,边打边撤向湘江方向前进,但桂军像饥饿的狼群一样紧紧咬住不放,走散的红军战士还遭到地方民团的截杀,因此整个红八军团在通往湘江的道路上损失惨重,全军团只有一千二百余人度过了湘江。“常言壮史当永铭,何故人在茶便凉,后人重返有何为,把笔投柬慰忠良”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段历史,记住这一次战役吧,以告慰在天英烈之魂!</h3> <h3>这是红八军团设在隔壁山(下广山)以西的晋大夫祠指挥部</h3> <h3>王书记正在给后人讲解古岭头战役</h3> <h3>后人正在红军烈骨前进行祭拜</h3> <h3>隔壁山村民(廖组迁)在下广山开垦时拣到的红军曾用过的手雷</h3> <h3>村民在(廖运苟)山上放牛时拣到红军拼杀的刺刀</h3> <h3>全州县党校校长正在给隔壁山村提字:长征精神</h3> <h3>这是新富洞村民拣到当年红军使用过的大刀</h3> <h3>这是红军过新富洞时敌机扔下的炸弹</h3>